含有AI辅助创作
剧本|《下午三点的咖啡馆》
场景:上海弄堂里的老咖啡馆,阳光透过百叶窗洒在木质桌子上,空气中飘着现磨咖啡的香气。下午三点,客人不多,只有角落的两杯拿铁冒着热气。
人物:
[幕启]
(小夏盯着手机屏幕,手指快速滑动,眉头紧蹙。阿哲端着两杯拿铁走过来,放在桌上。)
阿哲:(坐下)又在改方案?
小夏:(叹气)改了八版了。上周说要“年轻化”,这周改成“有温度”,刚才甲方又说“年轻化但别太跳”——(抓头发)我现在一看到“温度”俩字就头疼。
阿哲:(笑)我上周帮朋友改婚礼请柬,甲方要求“浪漫但不俗套”“简洁但有细节”。你说,这和你的“年轻化但有温度”有什么区别?
小夏:(愣住)你…你觉得我在做无用功?
阿哲:(摇头)我不是说方案无用。我是说,你最近的状态——(指她的手机)像个被KPI追着跑的机器人。
小夏:(低头搅咖啡)那能怎么办?甲方要的是结果,不是“思考的过程”。
阿哲:(从包里拿出一本旧书,翻到夹着银杏叶的那页)记得我们大二写的论文吗?你写《论上海弄堂里的“闲聊文化”》,我写《老克勒的咖啡记忆》。当时导师说,你的论文“太发散”,我的“太感性”。但你猜怎么着?
小夏:(抬头)怎么着?
阿哲:(翻开书,指着银杏叶)你论文里夹了片弄堂口老阿婆给的银杏叶,说“闲聊时阿婆的笑声比咖啡还浓”;我论文里写了弄堂口的“老克勒”每天下午三点准时来喝一杯,说“咖啡凉了,故事才刚热”。后来这篇论文被收录进学校的“城市记忆”文集——评委说,最有价值的不是理论框架,是你们的“思考动机”。
小夏:(若有所思)动机?
阿哲:(点头)你现在改方案的动机是什么?是“甲方要什么”,还是“你想传递什么”?
小夏:(沉默片刻)一开始…是想做出一个能打动人的方案。但改着改着,就只剩“不能让甲方不满意”了。
阿哲:(笑)我最近在编一本儿童绘本,讲一只小松鼠找松果的故事。编辑说“要传递环保理念”,但我不想写成说教。于是我画了小松鼠在森林里遇到迷路的小鸟,它放弃找松果,带小鸟回家——(指着窗外)你看,楼下早餐铺的阿姨刚才把多出来的包子给了流浪猫。有些意义,藏在你“为什么想”的过程里,而不是“想出了什么”。
(小夏望着窗外,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
小夏:(轻声)上周五,我加班到十点,在地铁上看到一对老夫妻。奶奶抱着保温桶,爷爷说“今天炖了你爱吃的藕粉圆子”。我突然想:甲方要的“温度”,会不会就是这种“藏在生活里的温暖”?
阿哲:(打了个响指)你看!你已经在“想”了——不是为了改方案,而是为了“理解”。这种思考,比任何方案都有价值。
(服务员端来一块栗子蛋糕,放在两人中间。)
服务员:(笑)两位聊得太投入,这是本店送的。蛋糕要趁热吃,凉了就不好吃了。
小夏:(拿起叉子,戳了口蛋糕)你说,为什么我们总在“想”?明明很多问题没有答案。
阿哲:(望着窗外的阳光)因为“想”本身,就是答案啊。就像这只蛋糕——(指栗子)甜的、香的、软的,这些味道不需要“解释”,只要“尝过”就够了。
(小夏笑了,阳光洒在她的脸上。远处传来弄堂里的吆喝声:“卖桂花糕嘞——”)
[幕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