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AIF辅助创作
剧本:咖啡馆里的对话 —— 科学与哲学的视角之争
人物
- 林晓:大学生,物理系,对量子力学 “观测者效应” 困惑不已
- 周工:资深工程师,参与过 AI 项目研发,注重实践
场景
城市街角的社区咖啡馆,午后阳光透过玻璃窗洒在木质桌上,桌上放着三杯拿铁,窗外有行人悠闲走过
第一幕:困惑的提问
(林晓捧着笔记本电脑,眉头紧锁,手指在屏幕上滑动。陈教授端着咖啡走过来,笑着坐下;周工刚接完电话,也凑了过来)
陈教授:(看向林晓的电脑)又在琢磨量子力学呢?上次你说的 “观测改变结果”,还没想通?
林晓:(抬头叹气)是啊教授!我查了好多资料,有人说 “是意识让波函数坍缩”,让承认 “意识第一性”;也有人说 “观测是仪器和粒子的物理作用”,得坚守 “物质第一性”。这俩说法吵得厉害,可到底怎么解决问题啊?
周工:(喝了口咖啡)我倒觉得这事儿有点 “绕”。我们团队之前做 AI 情感模拟,有人说 “只要算法够复杂,AI 就能有意识”—— 这不就是变相的 “物质堆出意识” 吗?可试了三年,AI 连 “开心和难过的区别” 都没真正理解,跟 “ 意识第一性” 的说法也对不上。
林晓:就是这种感觉!好像不管选 “意识第一” 还是 “物质第一”,都没解决实际问题 —— 量子实验该做还得做,AI 该调试还得调试,顶多是理解方式不一样。
第二幕:视角的边界
陈教授:(轻轻敲了敲桌子)你们俩说到了关键 ——“理解方式” 和 “解决方法” 是两回事。就像我们看窗外那棵树,林晓可能关注 “树叶的光合作用”(物质层面),周工可能想 “这树能不能做家具”(实用层面),我可能在意 “树在风里摇晃的意境”(意识层面),但树本身的生长规律,不会因为我们怎么看而变。
周工:(点头)太对了!去年我们调试机器人视觉系统,一开始纠结 “机器人会不会‘看见’物体”—— 这是 “意识” 的范畴;后来发现根本没必要,只要让它通过摄像头识别像素、匹配数据库,就能精准抓取物品。你看,解决问题靠的是算法和硬件,不是争论 “机器人有没有意识”。
林晓:(恍然大悟)所以 “意识第一性” 和 “物质第一性”,只是看问题的角度?就像我做量子实验,不管我觉得 “是意识观测” 还是 “是仪器观测”,都得先校准光谱仪、记录数据,一步都不能少?
陈教授:(笑着补充)不仅如此,角度还能互补。比如马克思说 “物质资料生产是基础”,这是让我们先解决吃饭穿衣的问题 —— 就像周工做 AI,得先有芯片和代码(物质);而王阳明心学讲 “知行合一”,是提醒我们做技术时别丢了 “人” 的需求 —— 比如 AI 是为了帮人,不是替代人(意识)。
第三幕:文明的共性
周工:(看向窗外的老槐树)说起来,我老家农村,老人总说 “顺应节气种庄稼”,这跟你们说的 “天人合一” 差不多;而我们搞农业自动化,靠的是传感器测土壤湿度、卫星定位播种 —— 这是科学规律。其实本质都是为了 “收成好”,只是老辈靠经验,我们靠技术。
林晓:(翻笔记本)教授,您之前说 “所有文明都在追问宇宙”,我现在有点懂了。古埃及人做太阳历是为了种庄稼,中国人定二十四节气也是为了种庄稼,虽然方法不一样,但都是在找自然规律!
陈教授:(举起咖啡杯)这就是核心 —— 没有哪种视角是 “绝对对” 的,也没有哪种文明的认知是 “绝对错” 的。就像这杯咖啡,它是 H₂O 和咖啡豆(物质),也是我们聊天时的惬意(意识),少了哪一面,都不是完整的体验。
周工:(总结)所以啊,别纠结 “承认哪个第一”,不如踏实做事 —— 林晓你把量子实验数据测准,我把 AI 算法优化好,教授您帮我们多想想 “技术该往哪走”,这才是真的解决问题。
第四幕:尾声
(阳光西斜,咖啡馆里人多了起来。林晓合上笔记本,脸上没了困惑;周工拿出手机,开始回复工作消息;陈教授看着两人,微笑着喝了口咖啡)
林晓:下次做量子观测实验,我就专注调设备,至于 “是意识还是物质的作用”,先记下来,等有数据了再琢磨!
陈教授:这就对了 —— 科学找 “答案”,哲学拓 “视角”,两者搭着用,路才走得远。
(周工笑着点头,三人相视一笑,窗外的老槐树在风里轻轻摇晃,阳光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
(剧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