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本投稿  | 剧本征集  | 发布信息  | 编剧加盟  | 咨询建议  | 编剧群  | 招聘  | 代写小品  | 设为首页
总首页 |电影 |微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短视频剧 |广告剧 |小说 |歌词 |论文 |影讯 |节日 |公司 |年会 |搞笑 |小品 |话剧 |相声 |大全 |戏曲 |剧组 |编剧 |舞台剧 |经典 |剧情
全国原创小品剧本创作大赛
小品创作室 | 编剧经纪 | 招聘求职| 上传剧本 | 投稿须知 | 付款方式 | 留言版 | 广告服务 | 网站帮助 | 网站公告
代写公司年会小品剧本
您当前位置:中国原创剧本网 > 论文 > 金融管理论文 > 黑龙江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实证研究
 
授权级别:独家授权与委托   作品类别:国际论文网-金融管理论文   会员:fanhoulai   阅读: 次   编辑评分: 3
投稿时间:2014/7/24 9:49:04     最新修改:2014/7/24 9:49:04     来源:中国国际剧本网www.juben108.com 
论文名:《黑龙江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实证研究》
【原创剧本网】作者:论文
专业代写小品、相声、快板、三句半、音乐剧、情景剧、哑剧、二人转剧本。电话:13979226936 联系QQ:652117037
论文
 
    论文摘要:本文立足于“推力—拉力”理论,运用1978年至2008年的相关时间序列数据对黑龙江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估算出了作为“推力”和“拉力”的有关指标与剩余劳动力转移之间的弹性系数,从而得到了不同因素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力。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提出了关于如何进一步做好黑龙江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政策建议。

    论文关键词:剩余劳动力转移,推力,拉力,理论,实证分析

    研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首先要明确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定义。与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密切关联的是另外一个概念农业剩余劳动力。从早期发展经济学家的研究中沿袭而来,国际上比较流行的关于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定义是在农业发展过程中边际产量为零的那部分劳动力,这就是说,即使他们不参与农业生产活动,也不会对农业产值造成任何负面的影响。中国学者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提出了关于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定义,其中胡鞍钢的观点比较具有代表性,他指出,国际流行的这种关于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定义在我国并不适用,在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应该是那些边际产量虽然为正却不能获得足以糊口的收益更加无法创造剩余产品的过剩劳动力。从外延上讲,农村剩余劳动力所涵盖的范围应当比农业剩余劳动力更广,因为除了农业剩余劳动力之外,农村剩余劳动力还应该涵盖农村的第二、三产业的剩余劳动力。但由于农村的第二、三产业的剩余劳动力占的比重很小,故本文在对这两个概念的使用上并不做严格的区分。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应该被定义成将这部分过剩劳动力转移至城镇或者说非农产业,这是消弭城乡二元经济,实现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经之路。不难想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一边关系到第一产业机械化程度不断加深下导致劳动力释放的归宿问题,一边关系着其他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劳动力补充问题,是实现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的一个关键步骤。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对于黑龙江省显得尤为重要。要想对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善加引导,形成良好的政策,就必须了解推进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并测定这些力量的大小。

    一、“推力—拉力”理论

    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研究由来已久,并已经提出了诸多理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二元经济理论、供需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制度变迁理论等等。除此之外,“推力—拉力”理论是研究劳动力转移的另一个重要理论。19世纪末,英国学者拉文斯坦曾指出一系列促使人口转移的因素,包括气候条件、生活负担、遭受歧视或压迫等等。20世纪50年,美国学者唐纳德博格在拉文斯坦的基础上提出了更为系统的“推力—拉力”理论。他指出,无论是在迁出地,还是在迁入地,都存在着促进人口转移和阻碍人口转移的力量,人口转移的最终结果,是这些力量相互搏斗,交互作用的结果。在迁出地,促进人口转移的因素(推力)主要包括自然资源的枯竭、较低的收入、劳动力的过剩等等,阻碍人口转移的因素(拉力)包括家人团聚的快乐、熟悉的环境、熟悉的人际关系网络等等。在迁入地,促进人口转移的因素(拉力)包括较高的收入、较多的就业机会、较好的生活水平、较好的文化设施和交通条件等等,阻碍人口转移的因素(推力)包括陌生的环境、与家人分离的痛苦、较差的生态环境、与其他人之间的激烈的竞争等等。人口转移顺利进行的条件当然是迁出地的推力大于拉力,而迁入地的拉力大于推力。博格的理论比较贴合中国的实际,与本文的实证部分思路一致,因此,“推力—拉力”理论将成为本文的理论基础。

    二、黑龙江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一个实证模型

    1.指标的选取

    根据前文的“推力—拉力”理论不难发现,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是比较多的,但却可以将其概括性地分成“推力”和“拉力”两种。在迁出地,有许多力量汇总成一股将劳动力转移出去的“推力”。在迁入地,也有许多力量汇总成一股将劳动力吸引进来的“拉力”。由于我们将要使用时间序列数据,如果我们将所有构成“推力”和“拉力”的因素全部考虑进来,将不可避免地出现自相关等诸多问题。我们需要考察现实,对选择什么样的数据做出最佳的选择。

    首先是用什么样的指标来代表“推力”,将剩余劳动力从迁出地“推”出去的力量有很多,但主要是两种,一是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大幅度提高,由于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导致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大量的劳动力因而被释放成为剩余劳动力,黑龙江省每年使用的农用机械总动力是度量这种“推力”的理想指标。另一种是农业从业人员文化素质的提高,文化素质的提高给了剩余劳动力外出谋生的资本,如果用农业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作为相应指标应该十分可取,但由于黑龙江省只在1996年和2006年做农业普查时才有相关的数据,故该指标无法进入我们的实证模型。

    其次是用什么指标来代表“拉力”,将农村剩余劳动力“拉”进迁入地的力量同样很多,但最重要有两个,一是城市的高收入水平,剩余劳动力选择背井离乡外出打工,需要花费很多物质和精神上的成本。城市更高收入水平的吸引应该是一种重要的“拉力”,用城镇收入与农村收入的差来衡量这种力量应该是合适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至城市主要从事的是第三产业(虽然建筑业并非第三产业,但房地产业属于第三产业),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转移与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密不可分,是第三产业的发展给他们提供了就业的机会,可以用第三产业GDP的增长来衡量这种力量。

    2.模型的设立

    在我们所考察的问题中,我们更希望知道当这些“推力”和“拉力”发生百分比变动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数量发生的百分比变动,从而使我们对于不同影响因素的影响力有一个了解,并且能深入追究其原因。

    因此,一个能够计算出弹性的模型更符合我们的需求,如此,便可以设定待估方程如下:

    其中:被解释变量表示黑龙江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人数,解释变量分别表示农业机械总动力、城乡人均收入差距以及第三产业的GDP。解释变量的数据可以从历年的《黑龙江统计年鉴》上获取,而黑龙江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人数是无法直接查知的,在本文中,将采用陆学艺的计算方法,即用城镇从业人数减去城镇职工人数的方法来估算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数量。本文中,模型所用数据的范围是1980年至2008年,数据的处理使用计量经济学软件EVIEWS6.0。

    首先对各变量做单位根检验,其结果如下:

    变量差分次数DW值ADF值5%临界值结论

    lny11.95-3.06-2.98I(1)*

    lnx122.03-4.85-1.96I(2)*

    lnx222.10-6.37-1.96I(2)*

    lnx322.06-9.20-1.96I(2)*

    从上述结果看,协整检验的条件完全满足,做詹森检验的结果表明,迹统计量的值为66.81,大于5%显著水平的临界值24.28,λ—max统计量的值为27.82,大于5%显著水平的临界值17.80,数据成功地通过了协整检验,这可以保证下面的模型不会出现伪回归。

    经过适当处理后的回归结果如下所示:

    (0.36)(0.24)(0.21)

    从回归得到的结果来看,F统计量的值达到了176.97,这说明模型在整体上是显著的,R—squared的值达到了0.96,这就表明我们选择的解释变量足以解释被解释变量的绝大部分的变动,模型的拟合优度非常之高。每个变量都通过了t检验,在统计上是显著的。

    3.模型的解释

    首先观察农用机械总动力瓦数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之间的弹性系数,0.31的参数估计值表明农用机械总动力瓦数每增加1%,就会导致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数量增加0.31%,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农业机械化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巨大推动作用。再看城乡收入差距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之间的弹性系数,该值的大小只有0.04,表明城乡收入差距每增加1%,会导致剩余劳动力转移人数增加0.04%,这个数据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大,原因在于某些制度因素和文化因素的存在使得农民在城市生活的物质成本和精神成本非常高,强化了农村的拉力和城市的推力,因此极大抵消了更高收入的吸引力。第三产业GDP与剩余劳动力转移之间的弹性系数最大,达到了0.64,这表明第三产业GDP每增加1%,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数量就将增加0.64%,从中不难发现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对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大意义。

    三、黑龙江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建议

    1.加强农业机械化建设

    从前文的分析中发现,农用机械总动力瓦数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之间的弹性系数达到了0.31,可见农业机械化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据测算,现如今,在黑龙江省的种植业生产中,机械整地占90%以上,旱田机械播种占85%以上,机械深施肥占85%以上,秸秆和根茬粉碎还田达到80%,农业机械化承担了全省农业劳动总量的85%,农业机械化已成为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生产力。农业机械化促使农业生产方式由依靠人力向依靠机械转变,农民的劳动时间被大大缩短,这既迫使一部分农业劳动力成为剩余劳动力,不得不另寻出路,也解决了因为农民外出打工以致农忙季节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问题是,机械化本身只是一个技术上的支撑,如果有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转移至城镇,那么,要将机械化的优势完全发挥出来,还需要适当的制度安排加以组织。既要充分发挥机械化生产的优势,又要解除外出务工农民的后顾之忧。第一,要进一步加强农机合作社的建设,2003年,黑龙江省政府投资1800万元在克山、海伦、呼兰、富锦4个县(市)18个村建设农机作业合作社试点。此后,黑龙江省农机合作社发展迅速,数量迅速增加。外出务工农民可以将土地交给合作社经营,在多了一份务工收入的同时,土地收入也并未减少。还有一些未外出务工的农民也购买农业机械为其他农户开展代耕服务,这样不仅解决了务工农民的种地问题,又增加了非务工农民的经济收入。据统计,目前,全省农机作业合作社所在村劳动力转移已近10万人人均年增收都达到5000元以上。农机合作社的良好运作具有重要意义,不仅从广度上讲要尽可能全面普及,还要从深度上进一步协调好各方的利益关系,使合作社能更顺利的运行。第二是要进一步发挥跨区作业的作用,即利用农垦系统富余的大型农机具到地方农村进行跨区作业,既为农场大型农机具提供作业市场,又为农村解决生产机械不足的问题。可以说,机械化的加深提供了劳动力转移的巨大推力,农机合作社和跨区作业等制度安排降低了迁出地的拉力,对更好地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有重要意义。

    2.减少农村人口城镇化的制度阻力

    城乡收入差距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之间的弹性系数只有0.04是出乎意料的,城乡收入的差距并没有像想象中的那样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具有巨大的影响,原因自然是因为农民进城打工需要支付高昂的成本,既有难被城市完全接纳的眼前困难,又有难以照顾家人的后顾之忧。更不须提与家人长期分离的精神成本。

    某些因素的存在放大了迁出地的“拉力”和迁入地的“推力”。因此,要让剩余劳动力是积极主动而非消极被动的走出去,就必须从制度入手,营造出一种良好的环境,这就需要双管齐下,首先是要想办法降低迁出地拉力的影响。外出务工人员的留守儿童上学、老人生活不便、农忙生产等等诸多问题都需要制度来保障其解决,让外出农民工放心在外务工,这需要农村的基层领导组织付出更多的努力。更重要的是尽可能地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土地难以流转,土地收益不能得到有效补偿是由于土地制度导致的迁出地的巨大拉力,如果农民拥有的土地和住宅能按照市场价格顺利流转并且农民能获得相应的土地收益,则既能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又能促进农村土地集中,更利于机械化的实施,实是一举多得。其次是要降低迁入地的推力,减轻限制农村人口向乡城镇转移的制度障碍。就业制度、住房制度、教育制度、医疗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中仍然存在许多不利于剩余劳动力进入城镇工作的因素,因此,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各项制度的合理安排至关重要,其中尤其重要的是,要让进城的农民工安心工作,必须建立起针对进城农民的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从公平和正义的角度出发,应该在制度上保证农民工在劳动报酬上获得与城市居民平等的收益权,和其子女在城镇享受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进城农民保障体系的建立,将极大提高农民进城的积极性和决心,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3.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

    第三产业GDP与剩余劳动力转移之间的弹性系数达到了0.64,可见第三产业发展的情况直接关系到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否得到顺利消化的问题。这是因为第三产业是农村剩余劳动力最易进入的行业,也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最多的行业。农村剩余劳动力要实现既离土又离乡的彻底转移,唯一的出路就是加快城镇化的步伐,扩大城镇人口的比例。由此更可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必要,因为城市化的过程必须伴以必要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城市生活服务的提供,电力、煤气、水等必需品的生产和供应、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等必须跟上,若非如此,城镇将丧失应有的吸引力。从历史数据上看,第三产业的GDP由1978年的27.2亿元增至2008年的2855亿元,占全省GDP的比重由1978年的15.6%上升至2008年的34.4%,从趋势上看,无论是第三产业GDP的绝对数量还是占GDP的比重都在不断增大,但却远远小于40.1%全国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70%左右的水平则差之更远。从结构上看,居于主导地位的仍然是批发零售、餐饮、仓储以及交通运输等传统产业,但这些生产率较低的产业的增长率在放慢,而具有较高生产率的房地产、金融保险等增长加快,虽然这样的趋势符合产业结构演变的规律,但是,黑龙江省的第三产业恰恰是那些生产率低的传统产业部门市场化程度较高,和全国比较,金融、邮电、信息咨询等产业的发展都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可以看出,黑龙江省第三产业的发展情况并不理想,这就会限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就业空间。第三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应该以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为依托,注重自身内部产业的平衡,要注重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这是消化剩余劳动力的一个主要途径。

    四、结论

    农业机械化的不断加强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黑龙江省的综合机械化程度已达85%,居全国第一位,这一比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0个百分点。黑龙江省农业也因此被誉为骑在铁牛背上的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带来农业生产率提高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由于他们的边际贡献非常低,故必须将这些剩余劳动力转移出第一产业,但是,这个过程却存在重重障碍,既难以享受到城镇的社会保障,又有家中老人子女的后顾之忧,目前,主要是由第三产业来消化吸收来自第一产业的剩余劳动力,与黑龙江省的第一产业在全国领先不同,黑龙江省第三产业的发展相对是比较落后的,这限制了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空间,因此,农业机械化仍须加强,但需要不断消弭劳动力转移制度上的障碍以及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因为这样一来,第一产业得到了大规模机械化的空间,第三产业得到了大量的劳动力,两大产业各得其所,经济必可平衡持续发展,在这一过程中,解决好第一产业的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正是问题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胡鞍钢.中国就业状况分析[J].管理世界,1997,(3).

    2 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流动[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7).

    3 陈先运.农村剩余劳动力测算方法研究[J].统计研究,2004,(2).

    4 侯风云.中国农村劳动力剩余规模估计及外流规模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4,(3).

    5 李少惠,韩庆峰.“推力—拉力”理论视野下城市人口流动的制度设计[J].上海城市管理,2010,(4).

    6 邹新树.农民工向城市流动的动因:“推—拉”理论的现实解读[J].农村经济, 2005,(10)

    7 黑龙江省统计局.黑龙江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8).
郑重声明:任何网站转载此剧本时一定要把文章里面的联系方式和网址一同转载,并注明来源:中国国际剧本网(原创剧本网)www.juben108.com ,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
 
代写小品
关于我们 | 代写小品 | 编剧招聘 | 投稿须知 | 付款方式 | 留言版 | 法律声明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剧本创作 | 编剧群 |设为首页
本网所有发布的剧本均为本站或编剧会员原创作品,依法受法律保护,未经本网或编剧作者本人同意,严禁以任何形式转载或者改编,一但发现必追究法律责任。
原创剧本网(juben108.com)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备案号粤ICP备14022528号     法律顾问:广东律师事务所
剧本投稿  | 剧本征集  | 注册登录  | 编剧加盟  | 咨询建议  | 编剧群  | 招聘  | 代写小品  | 设为首页
总首页 |电影 |微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短视频剧 |广告剧 |小说 |歌词 |论文 |影讯 |节日 |公司 |年会 |搞笑 |小品 |话剧 |相声 |大全 |戏曲 |剧组 |编剧 |舞台剧 |经典 |剧情
代写代发论文 | 编剧经纪 | 招聘求职| 上传剧本 | 投稿须知 | 付款方式 | 留言版 | 广告服务 | 网站帮助 | 网站公告
站内搜索 关键词: 类别: 范围:
代写小品剧本电话:13979226936 QQ:652117037 原创剧本网www.juben108.com
代写年会小品剧本
重点推荐剧本
内科护士小品剧本《重见阳光
马上中考噪音扰民小品《文明
爱国教育演讲稿台词《老兵李
老人跳广场舞小品剧本《文明
志愿者小品剧本《文明中国》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宣传小品《
专业代写小品剧本
代写小品剧本
重点推荐小品剧本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宣传小品《老
电信诈骗和网贷小品《心急的陷
六一儿童节超感人小品《唯一的
512护士节正能量小品剧本(你健
五一劳动节晚会节目爆笑小品《
供电局员工感人小品剧本《照亮
拐卖农村妇女小品《买媳妇》
电视台融媒体小品剧本《融媒体
建设精神文明社会音乐剧剧本《
带领全村农民发展高效农业致富
职校老师学生小品剧本《校企合
工地项目部小品剧本《口碑重要
校园情景剧剧本《我的好爸爸》
预缴税款搞笑小品《欢喜冤家》
政府好政策鼓励回乡创业情景剧
大学生红色爱国思想教育小品剧
乡村振兴音乐剧剧本《最美乡村
市场监督管理局315晚会小品剧本
供电公司智能电表宣传快板剧本
乡村振兴村官小品《致富带头人
革命烈士情景剧剧本《刘惜芬》
服务行业超搞笑小品剧本《以礼
养老保险快板台词《城乡居保最
纪委小品剧本《巡察组的故事》
公司年会爆笑小品剧本《唐僧师
国家电网双人相声剧本《使命和
疾病防控科学就医温馨幽默感人
国家公园古城景区旅游小品《共
医院医生快板《医生这点事》
职业学校三句半台词《职校把名
您当前位置:中国原创剧本网 > 论文 > 金融管理论文 > 黑龙江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实证研究
 
授权级别:独家授权与委托   作品类别:国际论文网-金融管理论文   会员:fanhoulai   阅读: 次   编辑评分: 3
投稿时间:2014/7/24 9:49:04     最新修改:2014/7/24 9:49:04     来源:中国国际剧本网www.juben108.com 
论文名:《黑龙江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实证研究》
【原创剧本网】作者:论文
中国原创剧本网论文创作室专业代写各种论文,代发各类论文。 QQ:719251535

    论文摘要:本文立足于“推力—拉力”理论,运用1978年至2008年的相关时间序列数据对黑龙江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估算出了作为“推力”和“拉力”的有关指标与剩余劳动力转移之间的弹性系数,从而得到了不同因素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力。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提出了关于如何进一步做好黑龙江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政策建议。

    论文关键词:剩余劳动力转移,推力,拉力,理论,实证分析

    研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首先要明确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定义。与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密切关联的是另外一个概念农业剩余劳动力。从早期发展经济学家的研究中沿袭而来,国际上比较流行的关于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定义是在农业发展过程中边际产量为零的那部分劳动力,这就是说,即使他们不参与农业生产活动,也不会对农业产值造成任何负面的影响。中国学者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提出了关于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定义,其中胡鞍钢的观点比较具有代表性,他指出,国际流行的这种关于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定义在我国并不适用,在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应该是那些边际产量虽然为正却不能获得足以糊口的收益更加无法创造剩余产品的过剩劳动力。从外延上讲,农村剩余劳动力所涵盖的范围应当比农业剩余劳动力更广,因为除了农业剩余劳动力之外,农村剩余劳动力还应该涵盖农村的第二、三产业的剩余劳动力。但由于农村的第二、三产业的剩余劳动力占的比重很小,故本文在对这两个概念的使用上并不做严格的区分。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应该被定义成将这部分过剩劳动力转移至城镇或者说非农产业,这是消弭城乡二元经济,实现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经之路。不难想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一边关系到第一产业机械化程度不断加深下导致劳动力释放的归宿问题,一边关系着其他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劳动力补充问题,是实现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的一个关键步骤。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对于黑龙江省显得尤为重要。要想对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善加引导,形成良好的政策,就必须了解推进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并测定这些力量的大小。

    一、“推力—拉力”理论

    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研究由来已久,并已经提出了诸多理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二元经济理论、供需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制度变迁理论等等。除此之外,“推力—拉力”理论是研究劳动力转移的另一个重要理论。19世纪末,英国学者拉文斯坦曾指出一系列促使人口转移的因素,包括气候条件、生活负担、遭受歧视或压迫等等。20世纪50年,美国学者唐纳德博格在拉文斯坦的基础上提出了更为系统的“推力—拉力”理论。他指出,无论是在迁出地,还是在迁入地,都存在着促进人口转移和阻碍人口转移的力量,人口转移的最终结果,是这些力量相互搏斗,交互作用的结果。在迁出地,促进人口转移的因素(推力)主要包括自然资源的枯竭、较低的收入、劳动力的过剩等等,阻碍人口转移的因素(拉力)包括家人团聚的快乐、熟悉的环境、熟悉的人际关系网络等等。在迁入地,促进人口转移的因素(拉力)包括较高的收入、较多的就业机会、较好的生活水平、较好的文化设施和交通条件等等,阻碍人口转移的因素(推力)包括陌生的环境、与家人分离的痛苦、较差的生态环境、与其他人之间的激烈的竞争等等。人口转移顺利进行的条件当然是迁出地的推力大于拉力,而迁入地的拉力大于推力。博格的理论比较贴合中国的实际,与本文的实证部分思路一致,因此,“推力—拉力”理论将成为本文的理论基础。

    二、黑龙江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一个实证模型

    1.指标的选取

    根据前文的“推力—拉力”理论不难发现,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是比较多的,但却可以将其概括性地分成“推力”和“拉力”两种。在迁出地,有许多力量汇总成一股将劳动力转移出去的“推力”。在迁入地,也有许多力量汇总成一股将劳动力吸引进来的“拉力”。由于我们将要使用时间序列数据,如果我们将所有构成“推力”和“拉力”的因素全部考虑进来,将不可避免地出现自相关等诸多问题。我们需要考察现实,对选择什么样的数据做出最佳的选择。

    首先是用什么样的指标来代表“推力”,将剩余劳动力从迁出地“推”出去的力量有很多,但主要是两种,一是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大幅度提高,由于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导致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大量的劳动力因而被释放成为剩余劳动力,黑龙江省每年使用的农用机械总动力是度量这种“推力”的理想指标。另一种是农业从业人员文化素质的提高,文化素质的提高给了剩余劳动力外出谋生的资本,如果用农业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作为相应指标应该十分可取,但由于黑龙江省只在1996年和2006年做农业普查时才有相关的数据,故该指标无法进入我们的实证模型。

    其次是用什么指标来代表“拉力”,将农村剩余劳动力“拉”进迁入地的力量同样很多,但最重要有两个,一是城市的高收入水平,剩余劳动力选择背井离乡外出打工,需要花费很多物质和精神上的成本。城市更高收入水平的吸引应该是一种重要的“拉力”,用城镇收入与农村收入的差来衡量这种力量应该是合适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至城市主要从事的是第三产业(虽然建筑业并非第三产业,但房地产业属于第三产业),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转移与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密不可分,是第三产业的发展给他们提供了就业的机会,可以用第三产业GDP的增长来衡量这种力量。

    2.模型的设立

    在我们所考察的问题中,我们更希望知道当这些“推力”和“拉力”发生百分比变动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数量发生的百分比变动,从而使我们对于不同影响因素的影响力有一个了解,并且能深入追究其原因。

    因此,一个能够计算出弹性的模型更符合我们的需求,如此,便可以设定待估方程如下:

    其中:被解释变量表示黑龙江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人数,解释变量分别表示农业机械总动力、城乡人均收入差距以及第三产业的GDP。解释变量的数据可以从历年的《黑龙江统计年鉴》上获取,而黑龙江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人数是无法直接查知的,在本文中,将采用陆学艺的计算方法,即用城镇从业人数减去城镇职工人数的方法来估算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数量。本文中,模型所用数据的范围是1980年至2008年,数据的处理使用计量经济学软件EVIEWS6.0。

    首先对各变量做单位根检验,其结果如下:

    变量差分次数DW值ADF值5%临界值结论

    lny11.95-3.06-2.98I(1)*

    lnx122.03-4.85-1.96I(2)*

    lnx222.10-6.37-1.96I(2)*

    lnx322.06-9.20-1.96I(2)*

    从上述结果看,协整检验的条件完全满足,做詹森检验的结果表明,迹统计量的值为66.81,大于5%显著水平的临界值24.28,λ—max统计量的值为27.82,大于5%显著水平的临界值17.80,数据成功地通过了协整检验,这可以保证下面的模型不会出现伪回归。

    经过适当处理后的回归结果如下所示:

    (0.36)(0.24)(0.21)

    从回归得到的结果来看,F统计量的值达到了176.97,这说明模型在整体上是显著的,R—squared的值达到了0.96,这就表明我们选择的解释变量足以解释被解释变量的绝大部分的变动,模型的拟合优度非常之高。每个变量都通过了t检验,在统计上是显著的。

    3.模型的解释

    首先观察农用机械总动力瓦数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之间的弹性系数,0.31的参数估计值表明农用机械总动力瓦数每增加1%,就会导致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数量增加0.31%,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农业机械化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巨大推动作用。再看城乡收入差距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之间的弹性系数,该值的大小只有0.04,表明城乡收入差距每增加1%,会导致剩余劳动力转移人数增加0.04%,这个数据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大,原因在于某些制度因素和文化因素的存在使得农民在城市生活的物质成本和精神成本非常高,强化了农村的拉力和城市的推力,因此极大抵消了更高收入的吸引力。第三产业GDP与剩余劳动力转移之间的弹性系数最大,达到了0.64,这表明第三产业GDP每增加1%,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数量就将增加0.64%,从中不难发现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对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大意义。

    三、黑龙江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建议

    1.加强农业机械化建设

    从前文的分析中发现,农用机械总动力瓦数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之间的弹性系数达到了0.31,可见农业机械化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据测算,现如今,在黑龙江省的种植业生产中,机械整地占90%以上,旱田机械播种占85%以上,机械深施肥占85%以上,秸秆和根茬粉碎还田达到80%,农业机械化承担了全省农业劳动总量的85%,农业机械化已成为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生产力。农业机械化促使农业生产方式由依靠人力向依靠机械转变,农民的劳动时间被大大缩短,这既迫使一部分农业劳动力成为剩余劳动力,不得不另寻出路,也解决了因为农民外出打工以致农忙季节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问题是,机械化本身只是一个技术上的支撑,如果有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转移至城镇,那么,要将机械化的优势完全发挥出来,还需要适当的制度安排加以组织。既要充分发挥机械化生产的优势,又要解除外出务工农民的后顾之忧。第一,要进一步加强农机合作社的建设,2003年,黑龙江省政府投资1800万元在克山、海伦、呼兰、富锦4个县(市)18个村建设农机作业合作社试点。此后,黑龙江省农机合作社发展迅速,数量迅速增加。外出务工农民可以将土地交给合作社经营,在多了一份务工收入的同时,土地收入也并未减少。还有一些未外出务工的农民也购买农业机械为其他农户开展代耕服务,这样不仅解决了务工农民的种地问题,又增加了非务工农民的经济收入。据统计,目前,全省农机作业合作社所在村劳动力转移已近10万人人均年增收都达到5000元以上。农机合作社的良好运作具有重要意义,不仅从广度上讲要尽可能全面普及,还要从深度上进一步协调好各方的利益关系,使合作社能更顺利的运行。第二是要进一步发挥跨区作业的作用,即利用农垦系统富余的大型农机具到地方农村进行跨区作业,既为农场大型农机具提供作业市场,又为农村解决生产机械不足的问题。可以说,机械化的加深提供了劳动力转移的巨大推力,农机合作社和跨区作业等制度安排降低了迁出地的拉力,对更好地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有重要意义。

    2.减少农村人口城镇化的制度阻力

    城乡收入差距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之间的弹性系数只有0.04是出乎意料的,城乡收入的差距并没有像想象中的那样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具有巨大的影响,原因自然是因为农民进城打工需要支付高昂的成本,既有难被城市完全接纳的眼前困难,又有难以照顾家人的后顾之忧。更不须提与家人长期分离的精神成本。

    某些因素的存在放大了迁出地的“拉力”和迁入地的“推力”。因此,要让剩余劳动力是积极主动而非消极被动的走出去,就必须从制度入手,营造出一种良好的环境,这就需要双管齐下,首先是要想办法降低迁出地拉力的影响。外出务工人员的留守儿童上学、老人生活不便、农忙生产等等诸多问题都需要制度来保障其解决,让外出农民工放心在外务工,这需要农村的基层领导组织付出更多的努力。更重要的是尽可能地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土地难以流转,土地收益不能得到有效补偿是由于土地制度导致的迁出地的巨大拉力,如果农民拥有的土地和住宅能按照市场价格顺利流转并且农民能获得相应的土地收益,则既能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又能促进农村土地集中,更利于机械化的实施,实是一举多得。其次是要降低迁入地的推力,减轻限制农村人口向乡城镇转移的制度障碍。就业制度、住房制度、教育制度、医疗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中仍然存在许多不利于剩余劳动力进入城镇工作的因素,因此,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各项制度的合理安排至关重要,其中尤其重要的是,要让进城的农民工安心工作,必须建立起针对进城农民的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从公平和正义的角度出发,应该在制度上保证农民工在劳动报酬上获得与城市居民平等的收益权,和其子女在城镇享受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进城农民保障体系的建立,将极大提高农民进城的积极性和决心,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3.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

    第三产业GDP与剩余劳动力转移之间的弹性系数达到了0.64,可见第三产业发展的情况直接关系到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否得到顺利消化的问题。这是因为第三产业是农村剩余劳动力最易进入的行业,也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最多的行业。农村剩余劳动力要实现既离土又离乡的彻底转移,唯一的出路就是加快城镇化的步伐,扩大城镇人口的比例。由此更可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必要,因为城市化的过程必须伴以必要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城市生活服务的提供,电力、煤气、水等必需品的生产和供应、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等必须跟上,若非如此,城镇将丧失应有的吸引力。从历史数据上看,第三产业的GDP由1978年的27.2亿元增至2008年的2855亿元,占全省GDP的比重由1978年的15.6%上升至2008年的34.4%,从趋势上看,无论是第三产业GDP的绝对数量还是占GDP的比重都在不断增大,但却远远小于40.1%全国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70%左右的水平则差之更远。从结构上看,居于主导地位的仍然是批发零售、餐饮、仓储以及交通运输等传统产业,但这些生产率较低的产业的增长率在放慢,而具有较高生产率的房地产、金融保险等增长加快,虽然这样的趋势符合产业结构演变的规律,但是,黑龙江省的第三产业恰恰是那些生产率低的传统产业部门市场化程度较高,和全国比较,金融、邮电、信息咨询等产业的发展都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可以看出,黑龙江省第三产业的发展情况并不理想,这就会限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就业空间。第三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应该以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为依托,注重自身内部产业的平衡,要注重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这是消化剩余劳动力的一个主要途径。

    四、结论

    农业机械化的不断加强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黑龙江省的综合机械化程度已达85%,居全国第一位,这一比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0个百分点。黑龙江省农业也因此被誉为骑在铁牛背上的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带来农业生产率提高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由于他们的边际贡献非常低,故必须将这些剩余劳动力转移出第一产业,但是,这个过程却存在重重障碍,既难以享受到城镇的社会保障,又有家中老人子女的后顾之忧,目前,主要是由第三产业来消化吸收来自第一产业的剩余劳动力,与黑龙江省的第一产业在全国领先不同,黑龙江省第三产业的发展相对是比较落后的,这限制了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空间,因此,农业机械化仍须加强,但需要不断消弭劳动力转移制度上的障碍以及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因为这样一来,第一产业得到了大规模机械化的空间,第三产业得到了大量的劳动力,两大产业各得其所,经济必可平衡持续发展,在这一过程中,解决好第一产业的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正是问题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胡鞍钢.中国就业状况分析[J].管理世界,1997,(3).

    2 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流动[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7).

    3 陈先运.农村剩余劳动力测算方法研究[J].统计研究,2004,(2).

    4 侯风云.中国农村劳动力剩余规模估计及外流规模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4,(3).

    5 李少惠,韩庆峰.“推力—拉力”理论视野下城市人口流动的制度设计[J].上海城市管理,2010,(4).

    6 邹新树.农民工向城市流动的动因:“推—拉”理论的现实解读[J].农村经济, 2005,(10)

    7 黑龙江省统计局.黑龙江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8).
郑重声明:任何网站转载此论文时一定要把文章里面的联系方式和网址一同转载,并注明来源:原创剧本网www.ju20.com 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
代写代发论文
关于我们 | 代写小品 | 编剧招聘 | 投稿须知 | 付款方式 | 留言版 | 法律声明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剧本创作 | 编剧群 |设为首页

本网所有发布的剧本均为本站或编剧会员原创作品,依法受法律保护,未经本网或编剧作者本人同意,严禁以任何形式转载或者改编,一但发现必追究法律责任。
原创剧本网(juben108.com)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UserData} {$Company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