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本投稿  | 剧本征集  | 发布信息  | 编剧加盟  | 咨询建议  | 编剧群  | 招聘  | 代写小品  | 设为首页
总首页 |电影 |微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短视频剧 |广告剧 |小说 |歌词 |论文 |影讯 |节日 |公司 |年会 |搞笑 |小品 |话剧 |相声 |大全 |戏曲 |剧组 |编剧 |舞台剧 |经典 |剧情
全国原创小品剧本创作大赛
小品创作室 | 编剧经纪 | 招聘求职| 上传剧本 | 投稿须知 | 付款方式 | 留言版 | 广告服务 | 网站帮助 | 网站公告
代写公司年会小品剧本
您当前位置:中国原创剧本网 > 论文 > 文化艺术论文 > 联文的内涵与实用价值(一)
 
授权级别:授权发表与使用   作品类别:国际论文网-文化艺术论文   会员:戴修桥编   阅读: 次   编辑评分: 3
投稿时间:2017/5/24 10:22:27     最新修改:2017/5/25 8:36:46     来源:中国国际剧本网www.juben108.com 
论文名:《联文的内涵与实用价值(一)》
【原创剧本网】作者:戴修桥
专业代写小品、相声、快板、三句半、音乐剧、情景剧、哑剧、二人转剧本。电话:13979226936 联系QQ:652117037
论文
 

前言

 

根据不同的朝代和不同类型的联文(对联、春联、贺联、寿联、挽联、祭文等统称楹联),它们的创作者,乃古今著名的文学大家、书法家、政治家、军事家、还有不同朝代的领袖级人物、文学性、思想性、感情表达、都有相当高地造诣和感染力、不但能表达自己的感受,对各自处身立地的社会环境也能一针见血地和盘托出。这些作品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文化一颗璀璨的明珠,继承和发扬、保护和传承这门文化是当今人的责任。我可以理直气壮地说:“张风森老先生几十年的精心的收集,用心良苦。了不起,如此坚持,令我钦佩。我在老先生收集的基础上,再通过进一步地整理,扩大收集面和撰写,这些联文,正当无愧地可谓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经典,和宝贵的遗产。

就大众化而言,作为对联创作的爱好者而不是专业研究人士,有必要把握住以下几点:

一:为了锤炼驾驭词句的敏捷才思,能在编写或品味中做到出节奏出味道出意境,就尽可陶然自娱,也能应付于现实社会生活中的用联需求了,要多学,多锻炼,熟能生巧。

二:必须领会和把握对联平仄对仗等联律的基本知识,要注意遵循“师古从新”,莫“食古不化”的原则。联律也不是天生就有的,是从诗律中逐渐过渡到联律的。因此,它与其他文学艺术体裁一样,也就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当然,联律自己不能变化完善,还必须前人今人后人在创作使用中来实施。所以在进行联律研究时,全盘否定诗律是不行的。全部按照古音律也是不现实的。我个人的观点是:只要循序渐进,遵循其古来的发展规律,顺应我们现实的读用习惯,以传统严谨逸美的联律格式,去精益求精对联这一文化工程。

三:要有自信,就算还一时不能全部理解掌握精深的对联格律,只要享受了楹联文化韵律的乐趣,启动了自己的语言思维,从心里感觉到了无限的轻松和快乐,就能使其走下高深莫测的圣殿,被我们用来提升自己的文学造诣、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和大众需要服务。

四:我们学习撰联的目的,不能只是为了独自陶醉而去自得其乐。是自娱,但更是娱人,是为了付诸实用和公开给人看的。所以,在撰联时必须考虑其撰写目的和主题风格,考虑与环境的谐调,才能创作出受人称道和认可的好对联来。

有的人认为,对联是雕虫小技,其实他就大错特错了。对联的文化内涵深不可测,与时并进,可以表现出现实的社会和部门、家庭或一个人的品味来。它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文化必须品,谁不过春节?谁家没有婚出嫁娶,谁家没有红白喜丧事?古人需要,今人需要,后人也需要。国家需要,政府需要,民间也需要。自然是如此需要,密不可分,是精神、是气节、是氛围、是划时代的装饰品,就是说它是方方面面的脸面。就必须看重它,把古人的东西继承下来,一切都在发展,它也有必要再提高、再发展、再创新、再上一层楼!

                              戴修桥

———————————————————————————

                 

 

                 第一部分

             一 楹联的基础知识

1:漫谈对联(一)

对联是我国用语言文字来表达思想感情的特殊形式,对联不同于诗歌;不同于文章,对联是文学的一种形式,也是中国文学的特有形式。世界其他各国都有其文学,但无此形式。语言学家把各国的语言分成八大语族:中国、泰国、缅甸、越南为印支语族;蒙古、满洲、日本、土耳其为阿尔泰语族;菲律宾、印尼为马来语族;印度、希腊、英、法、德、俄、西、葡、意等为印度语族;阿拉伯、埃及为闪含语族;刚果,扎伊尔等为中非语族;印度南部各地为印南语族;南北美洲之土著为亚美利加语族。以上八大语族中唯有印支语族是独立族(主要是汉语和藏语)。

众所周知,东语(日语);西语(英、法、德、俄语等)都是字母连缀而成的,即是拼音字母。各个字字母多少,发音多少,都不相同。字的长短也各不相同;因此不可能造成两个句子的字形、字音、字义都两两相对,整齐优美的句子。英文coap虽然有译作对句,但并不相对。实际是两行的协韵诗句。独立语族中的汉语则不然,汉语汉文与众不同,别具一格,一字一音一义,一个个字方方正正,整整齐齐,清清楚楚,音节分明,声调匀称。因此,能够造成字形,字音,字义都两两相对,整齐,优美的两个句子,即对句或对联。

对句与对联的区别:

汉语中先出现对句,后由对句发展成为对联。我国早在西周文王所作的最早古书之一《易经》其《系辞》中有对句:“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简能”。古书《老子》中也有对句:“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然而这些只是对句(对偶句,对仗句)还不够成对联。因为对联是其后从对句发展起来的,比对句有更高,更严的要求。对联规定上下两联中不许有相同的字,重复的字。上面《系辞》中的“道”以《老子》中的几个“相”字,都被认为重复了,不够美了。再举现代日常用语,成语中也有一些对句或对语,显示出汉语的特色。

“若登高必自卑,若行远必自迩”;“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三长两短,七上八下”;“里里外外,明明白白”;这些平常用语太通俗了,算不上对联。对联比对句要求有更高的文学艺术性,有更突出的汉字文学特色。对联也表现出中国文学的特长,而且对联句句都有一定的内涵。对句的意思是赤裸裸的,明明白白地说明道理。对联也是表现我们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文学形式,要求观点正确形式与内容相统   

一对联的积极作用,它会使人获得欣赏的乐趣,或使人有受到启发教育的益处。对联是形式短小而用途广泛,群众性很强的文学艺术。对句一般在文章使用实用价值低,范围狭窄。

对联有独立的文学地位,而也是律诗的中心组成部分。律诗全首共八句,中心的四句,按我国千年的规矩,应做成两副对联,也成为全首律诗的艺术的精华。律诗艺术性强,难度大,主要难在这两副对联上面。如李白五言律诗《秋登宣城谢眺北楼》:“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人烟寒桔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晏殊:《寓意怀人》七言诗:“油壁香车不再逢,峡云无迹任西东。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几日寂寥伤酒后,一番莉索禁烟中。鱼书欲寄何由达?水远山长处处同。”

 

二对联的写作知识:

对联的要素(特点)有很多,平仄相对就是其中之一。所谓平仄相对,顾名思义,就是说在上下联相同位置上的字,平仄要相对。这里就有一个问题,是不是每一个字都要相对?可不可放宽?我认为,每一个字平仄都要相对既不可能,也没必要,可以放宽,这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已经解决了的问题。问题是怎样放宽?放宽到什么程度?这是目前大家关心和争论的焦点,也是普及楹联知识的关键问题之一。今天,我就学习对联知识和开展楹联活动中的一些体会谈一点看法,不当之处,请联友和方家指正。

    三个关键部位从严  

    一、上、下联的最后一个字。

    上、下联中最后一个字的要求应该严格。上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字,下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增”声字,也就是仄起平收。

例:

    西望瑶池降王母(仄)

    东来紫气满函关(平)——李鸿章

 

    二、词组的最后一个字。

    词组是中国文字,也是对联文字的基本单位。词组大多是由两个字组成,也有由三个字组成的。

例: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在这一副对联里,

    上联的词组是:书山、有路、为径;

    下联的词组是:学海、无涯、作舟。

    抓住词组的最后一个字,就是要求山和海、路和涯、径和舟一定要平仄相对。

    这里除了径和舟因为是上下联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上仄下平外,其他字的平仄只要相对就行,看,这副对联是做到了这一点的。

    除了词组最后一个字外,其他的字可平可仄,请看书和学、有和无、为和作,有的是平对平,有的是平对仄。

    三、长联中每句的最后一个字。

    长联由很多的句子组成,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必须平仄相对,这实际上是扩展了的词组的要求。这一点我就不细说了。

    综上所述,归纳到一点,就是在节奏点上,平仄一定要严。

    对联平仄的宽严  

    关于在上联或下联自身的句子里,词组要平仄交替这一条可放宽。

    我认为,这一条可以这样要求,如能做到这一点,当然是好的,但应当放宽。也就是说,在这方面不必强求一律,可严可宽。这是因为:

    (1)成语在中国汉学的词组中,占了很大的比重,它以精练的文字、丰富的内涵,在各种文学作品中,特别引入注目,对联也不例外。可是在众多的成语中,有相当的成语词组,自身没有交替。例如:黔驴技穷、貌合神离、愚公移山、登峰造极、力争上游、精打细算、群策群力等等,这些词组就没有交替,总不能把这么多、这么好的成语排斥在楹联之外吧?

    (2)中国的文字有几千年的历史。如同其他事物一样,随着历史不断发展和变化,一大批新的、富有时代特色以及外来的词组成了常用的文字,这些词组也有很多自身没有平仄交替。如:五讲四美、精神文明、讲政治、讲正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是硬道理、实践检验真理等等。如果过分强调自身平仄交替,这些词组就永远无法进入楹联。真是这样的话,那我们的楹联就成了死守古板套话、千篇一律的陈腔滥调,缺乏时代气息,毫无生命力。

    1999年1月2日299期《中国楹联报》上湖南黄炳麟先生“富有特色的当代联语”中的几副对联,是很好的对联。现妙录其中一副:

例如:

    是姓“社”,还是姓“资”?用“三个有利于”来判断;

    要防“右”,更要防“左”,以“百年不动摇”去力行。

    这副对联,尽管在对仗上有些问题,但瑕不掩瑜,仍不失为一副好对联,它充满时代气息,很有特色。其他几副也是如此。如按古板的平仄要求,恐怕就要被枪毙了。

    关于三连平或三连仄的问题,也可放宽。

    这是因为:有一些专用词组,像祁连山、意大利、俄罗斯、新加坡、土库曼等,如用在上联或下联的最后,就成了三连平,或三连仄,如不放宽,这些专用词组岂不永远被打进冷宫?今年春节是世纪之交、跨越千年的第一个春节,许许多多的对联上下联,最后用上了“跨世纪”、“迎千年”三字,我看没有什么不好。只要三连平、仄上对应得好可)。

    邓小平同志提出“发展是硬道理”后,有一年春节,有个大学者就就用这句话撰了一副对联:

例如:

    发展就是硬道理;

    廉洁堪称好作风。

    一些趣联、游戏联可以放宽。

    这方面的对联,在许多情况下,是即兴而作。过于苛求,就无趣、无戏可言。例如:

    坐,请坐,请上坐;

    茶,喝茶,请喝茶。

    山好好,水好好,入亭一笑无烦恼;

    来匆匆,去匆匆,饮茶几杯各西东。

    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喝杯茶去;

    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拿壶酒来。

    若按平仄交替的死板要求,这样的对联还不应打入地狱么?可人们就是喜欢它。

    不少优秀的对联在这方面是放宽了的。

    有些人们交口相传的对联,既奇特又贴切,是公认的雅俗共赏、妙趣横生的佳联,我记得有这样几副对联:

例如:

    计利当计天下利;

    求名应求万世名。——于右任

    板凳要坐十年冷;

    文章不写一句空。——范文澜

    如果过分强调自身的交替,这几副对联恐怕是重病在身了,然而却流传了多少年。可见,在自身交替方面,事实已经放宽,我们有什么理由死死抓住这条不放呢?

    还有一个“粘”的问题,应放到提高的范围去研究。为了普及,在一般的情况下,应该放宽,不去考虑。

    关于“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问题

    关于平仄问题,有一种流行的提法,那就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总的来说,这种提法简明扼要说明了对联的平仄要求,但不够确切,也就是说,有的适用,有的不适用。

例如:

    松竹梅岁寒三友;

    桃李杏春暖一家。

    这副对联是二、二、三结构,按节奏点要求,上联的“梅、寒”和下联的“杏、暖”,是在第三位置上,一定要平仄相对,而第二、四、六位置上的字,因不在节奏点上,则可平可仄,这就不符合“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要求。又如:

    不信美人终薄命;

    古来侠女出风尘。——蔡锷

    这副对联是二、二、三(一、二)结构,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要求,这副对联上下的第二、四、六位置上的字,除二、四位置上的字,因是词组最后一个字,是节奏点,平仄应相对外,第六个字“薄”与“风”,因不是节奏点,就没有平仄相对,我们不能说这不是一副好对联。当然,“一、 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有的时候又适用,例如:

    又是一年芳草绿;

    依然十里杏花红。

    这副对联是二、二、三(二、一)结构,词组最后一个字,上联的“是、年、草”和下联的“然、里、花”,这几个字要平仄相对。符合“二、四、六”分明的要求。

    鉴于上述几种情况,我认为不必简单地强调“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为好。

                       三: 从实际出发看问题  

    1、群众的观点:

    马萧萧会长在“深切怀念魏传统同志”一文中,传达了魏传统同志的意见:“在艺术技巧上要不断总结、提高、丰富和发展,但目前更重要的是普及。要面向大众,要注意和爱护群众喜爱对联的积极性。对于群众的对联创作,在格律限制上要放宽一些。要看不同的对象,逐步提高。”这个观点是正确的,符合实际的,尤其是当前大力普及的时候。

    2、发展的观点:

    对联和其他文学作品一样,都有着继承和发展的问题,这个问题处理得好,就有无限的生命力。一方面,对联如果不继承格律诗有关对仗等一些本质的要求,那么对联也就不成为对联了;另一方面,如果从对联产生之日起就一成不变,那也是没有生命力的。试想,如果没有“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不发展白话文和新诗歌,今天,我们的文章、诗歌是个什么样子?今天,我们在大力普及、发展、提高对联的时候,“五四”时期那种革新精神不是可以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和借鉴吗?

    3、时代的观点:

    历史在发展,时代在前进。我们的对联也一样,随着历史、跟着时代在发展在前进。只要是有时代气息的词组、语音、习惯、节奏,我们都应吸收到对联的创作上来,平仄和对仗,都要适应这种变化,和时代相适应,绝对不能因循守旧而远离时代。

    最后,我还要说的是:对联是文学,是一种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一样,有个合格不合格的问题。大家知道,为对消费者负责,不合格的产品是不能进入市场的。为对读者负责,不合格的对联,理所当然的我们不予承认。对合格的对联,能不能分个精品(优秀)、一等、二等、三等,和物质产品一样,分个品牌、一级、二级、三级。正如和物质产品一样,也不能只准许品牌才能进入市场。只要是合格的对联都应该承认,白璧无瑕当然好,但白璧微瑕、瑕不掩瑜,也应该受到欢迎。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雅俗共赏,满足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要求,有利于楹联事业的普及,才能真正促进楹联的发展和提高。

补充﹕

    看过一句﹕云游常约客[花蝴蝶],后改了云游常约鹤,约鹤多指仙游。一对联句比较严谨平仄韵律,因为对联先要表达出基本文化知识要素(特点),才算叫文学。对联不同于玩耍文字游戏。见过一些文学论坛的茶诗联社,喝茶灌水的对子总比文学对子多好多,所以灌水句易写,对句子的要伤脑细胞了。  

    看完整一副好对难,看雕玉抽丝的好联更难,常像穿了上衣出来找条合适的短裤叉一样。说了灌水的句子也不是论坛人发明,早就有一些趣联、游戏联,奇趣的对联是可以放宽了。只要三连平、仄上对应即可。看来出此句的人,较着重于此句首尾呼应词句,如云游常约鹤(平平平仄仄) (云鹤)。我也来一对句﹕浪迹逐随波(仄仄仄平平).

云游常约鹤(平平平仄仄) (云鹤)

浪迹逐随波(仄仄仄平平) (波浪)

    有时候看见在上联出现所谓三连平(在句尾连续出现三个平声,叫做“三平调”,这是古体诗专用的形式,做近体诗时是必须尽量避免),虽然一些趣句妙对是故弄平或仄音(清一色),仍然不失为佳联和佳谜,雅俗共赏。

 

四:对联的源流:

对联的渊源,大多数认为起源于桃符,传说古代东海度朔山有棵大桃树有神茶,郁垒二神,能避百鬼。所以民间在元旦用桃木板画上两个神像挂在门口,以驱鬼避邪,叫做桃符。据说最早在桃符上写对联,是后蜀主孟昶他的“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被认为是我国最早的一副对联。但也有人认为最早的对联而是一副扇联。据宋代和尚文莹在《玉壶清话》中说:后代有一个文人叫范质,对当时朝政不满,遁迹民间,他在隐居时,曾在扇子上题下这么一副对联:“大暑去酷吏,清风来故人。”这才是最早的对联。比孟昶的对联早二十年。尽管各家说法不一,但对联起源于五代是有根据的。到了宋代过春节贴春联已成了普遍习俗。王安石诗云:“千家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还有如:“门大要容千骑人,堂深不觉百男欢。”;“门前莫约频来客,坐上同观未见书。”;“天边将满一轮月,世上还钟百岁人。”;朱熹:“佩韦遵训,晦木谨师传。”

对联发展到明清两代,明太祖朱元璋有一年除夕下圣旨,命令各家门上都要贴春联,并亲自写一副对联赐给大臣陶安:“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人。”给一户阉猪户书写:“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后来这阉猪的知道是明太祖朱元璋写的,便把此联挂在中堂视为至宝。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对联是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来的,它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古人把吟诗作对 相提并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对联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上 联尾字仄声,下联尾字平声。这些特点,都和律诗有某些相似之处,所以有人把对联 称为张贴的诗。但对联又不同于诗,它只有上联和下联,一般说来较诗更为精炼,句 式也较灵活,可长可短,伸缩自如。对联可以是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九 言,也可以是十言、几十言。在我国古建筑中,甚至还有多达数百字的长联。对联无 论是咏物言志,还是写景抒情,都要求作者有较高的概括力与驾御文字的本领,才可 能以寥寥数语,做到文情并茂,神形兼备,给人以思想和艺术美的感受。
     明太祖朱元璋赐给中山王徐达的对联:“破虏平蛮功贯古今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

对联是文学的一种形式,它与诗词,曲乃至其它体裁文学一样,有自己独特的格式和要求。一副对联分上下两联,其长短,字数没有限制。古今各种对联都有传世佳作。古代字数较多的天下第一长联河北平山县桂山青龙观,两侧有一副长联1276个字;昆明大观楼联174个字。字数少者二十年代清华大学陈寅恪教授出的国文试题:孙行者要求对祖冲之,以姓氏“祖”对“孙”虚词“之”对“者”;动词“冲”对“行”;这副对联上下联仅六个字。还有特别少者上下联各一个字:生与死。

随着时代的变化,1949年4月1日,南京大学院校学生举行了“反饥饿、反内战、反对假和平,要求真和平”的游行示威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特务血腥镇压,两名学生被打死,中央大学礼堂举行追悼会,会场其中一副无字对联:上联“? ?? ???“下联:! !! !!!”。此联无字胜有字,上联是强烈的质问,控诉了国民党反动派,下联表示了血债要血还的决心。

从而说明,创作对联先要确定全联的思想内容,再决定对联的类型,一般多是先起草上联,然后对下联,或者先想好下联,再对上联。要从一句句对起,一字字对起,做到数字对数字,颜色对颜色,词语正反相对,范围小,字数少,比较容易找到相对的字眼,字数多较困难,但不必过于拘执,要灵活应用。如果意思好,手法高,可以放宽到广类以外去对。总之要想作出好对联,要多读好的律诗对句就会知道无须墨守成规。

初学创作对联者应多读一些骈体文。骈体文是文章里面和散文相对的一种文体。骈文通篇用对句,常不常两句与两句相对,而多用上四字下六字的句子相对,因此又称四六文。如王勃的诗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及他的《滕王阁序》中多用陈屏文而古今驰名。所以初学创作者多读熟读,自然能作出优秀对联。另外,还要以四字句联语作基础,联语多以五字句及七字句为定,但四字句是基础,也常用。平时要多练习,勤练习,造好平仄错综复杂,声调和谐的四字句作基础,以后必然能创作增美生色的好对联。

 

对联的格局与修辞:写作对联的基本要求应运用汉字特色,做到整齐美观,上下两联字数相等,结构相同,对仗工整,音韵协调,用字不能重复。

 

五:对联的写法:

1:长联不能不写成两三行,但第二行不可像写文章那样,提高两个字,不论多少行,都应该“平头”.

2:下联最好自左而右写,和上联相对,配成“门”字形。

3:短联不必加标点符号,长联可以加标点符号。

初学者不懂平仄,以至于作联没有音乐美,只具有有对偶而无音乐美。

有些好胜的联友会先从机关联入手,容易将生硬机关来显示自己的文才,至于自己的文才是否高深,别人只要看你的出句就可知道,因为作联功力深厚之人,往往是阅读名言众多,作联必然有种诗味音乐美与节奏美。

有些作意境联时,也会遇到看不懂别人的出句,而认为别人意境不合,当然这个是非常主观,但是不能因为自己看不懂出句的意思而称自己的胜过别人,因为作对联不是让对方知难而退,相反应该是让对方爱上对联,不然你难倒了所有联友,到时只有你一个人玩对联那不是更没趣。

出句:风骤花华,不知蓝天碧空

对句:雨疏残酒,应是绿肥红瘦

出句者不知道“绿肥红瘦”是什么意思,就以意境不合为由否定对句者,但是别人解释,“绿肥红瘦”乃出自于李清照《如梦令》时,当就闹出笑话,本是难人却被人丑倒,为免不出丑于人前,所以建议以对仗平仄符合对句要求,则是为合格,但不理解对方或者不认同对方的联意时,最好询问对方,并不能武断地认为对方对句意境不合,因为对联有了交流自然会更上一层楼。

说准确一些,上联是多少字,下联也必须多少字,否则,它就不是对联,这就是对联最起码的标准和要求。

    对联是由上下联相对的两句组成,上句叫上联,下句叫下联,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出现在多少之分,长短之别。如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对联分五言、七言、八言,最常见;九言、十言次之,四言、六言又次之。用词造句要反复推敲,讲究鲜明恰当,字斟句酌,高雅清新;造句要用文言而不用白话,(少数例外)概括性针对性要强。

4、结构句型相同

一副对联采用什么样的句式结构,作者可以完全自由,但上下联的句式要相同,这点在短联和长联中都是一样要必须遵守的。如:玉宇无尘,一轮浩月;银花有色,万点春灯。其上下各四个字。五言、六言、七言或其他在结构句型上也必须相同。

5、声韵协调

作对联要音韵和谐,节奏优美,语言精炼,读起来铿锵悦耳。写对联如果只要声调相同的来写,读起来就会感到拗口,呆板。如果用不同声调的字词写出来的对联,读起来会感到有变化,有节奏,才顺口,才有音调美、音乐美。声调就是评议的高低,升降和长短。古人根据声音的高低,升降分为平上去入四声。再把四声分为两大类:平和仄。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写对联就是要平仄交替或对立来构成句子的节奏和旋律,形成抑扬顿挫的音乐美;读起来琅琅上口。

怎样分辨平仄,其方法:

辨别四声是辨别平仄的基础,四声是按字的声调分的。古四声为“平上去入”.平声字如“中”“冲”,声音舒长而响亮;上声字如“如”“胆”“岛”,声音上扬而重,冲;去声字如“旦”“到”轻轻送出;入声字如“戢”“急”音节短促,一发即收。《康熙字典》有分别四声的七绝一首:“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意思是说:“平声字随口平读,去声音不高不低而尾音自然延长。上声字向上高读,其声音高亢而无尾音。去声字重读其声哀而且远,有较短的尾音。入声字向直急读,其术而且实。”

我们所说的平仄的“仄”为不平之意。包含“上去入”三声之字。作为对联懂平仄即可,无须区分“上去入”三声。但应以古四声为准;不能依照现在的普通话没有入声。分为阴平、阳平,上去四声,入声字多转四字句,谈为阳平。古入声字“戢”“急”,现在都读成“极”.下面分析四字句、五字句、七字句“平仄格式”;

只有这样才能说得详细:

六:一联韵
首先讲起对联的平仄规则,就是对联的平仄韵,简称联韵。
现在从对联的声韵发展,对联是脱胎于律
诗(至于过程简略),本作为训练律诗而作,后来又因广泛流通于民间,就与律诗各自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了家知户晓的事物了。
联韵的发展,由唐朝开始时,是“A两两平仄交替偶有三连平三连仄”,到了明朝就有“B全平全仄”。

七:二联韵发展路程
(1)从A到B之间的发展,就与唐诗到宋词那样差不多,唐朝的律诗已经被大多数诗人作完了,自然到了唐末就有好多人想作出优美的诗句,字词已经被前人所用光了,这时就真是“巧妇难成无米之炊”,但是规则是死,人是活,他们就将唐诗发展到“诗余”,就是宋词。
(2)然而对联也是同样道理,限制平仄规则为“两两交替偶有三连平三连仄”,汉字已经被限制了很多,尽管汉字之多,但是历经唐宋元三个朝代,总会将这些汉字都用完,所以这期间联韵已经作出了放宽,纵观唐律的诗格发展成形后,已经出现了“三连平,三连仄”(暂不论三平尾三仄尾)
    B全平全仄开始只是一种对联游戏,但不常见,所以只能作为一种特例来讨论,至于为什么全平全仄的也可以称之为联韵一种,这样的对联也遵守对联的基本平仄(仄起平收),同时这类全平全仄多数出现于巧对或者讽刺联,所以只作为偶一为之,所以往往有较大趣味而被人所接受,因为联韵并不是对联最重要,但是基本联韵(仄起平收)是一定要遵守,至于有些联并不是仄起平收,一般出现于名人联与机关联,名人联
    多数是因为他本人对对联并不了解,我们学诗词的都知道一件事,古来那些伟人,如政治家等非专业诗词名人的诗词,诗词入门者都是比较少。

二联韵的应用
对联按形式可分成:意境联、机关联、无情对。(在此只是作为讲述本教程为首要而分类,对联还可以有其它分类方法)
    意境联以意境为先,讲求对联整体美与意境美而对联有结构与声韵美,所以应用马蹄韵与诗律韵,不能用鱼竿韵与全平韵,严格遵守“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1)水天一色
     风月无边 --李白
古:仄平仄仄
    平仄平平
(2)水自石边流出冷
     风从花里过来香 --苏洵
古:仄仄仄平平仄仄
    平平平仄仄平平
(3)雨醒诗梦来蕉叶
     风载书声出藕花---徐渭
古:仄平平仄平平仄
    平仄平平仄仄平
(4)天若有情天亦老
     月如无憾月常圆--石延年
古:平仄仄平平仄仄
    仄平平仄仄平平
三无情对以上下联分毫无相关为前提,所以对仗平仄结构都是严格,所以应用马蹄韵与诗律韵,不能用鱼竿韵与全平韵,同样严格遵守“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1)太极两仪生四象
     春宵一刻值千金----纪晓岚
古:仄仄仄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2)木已半枯休纵斧
     果然一点不相干
古: 仄仄仄平平仄仄
     仄平仄仄仄平平
(3)杨三已死无京丑
     李二先生是汉奸
古: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4)五月黄梅天
     三星白兰地
古:仄仄平平平
    平平仄平仄
    机关联,是以机关为主,所以对句是以破机关为第一,声韵第二,所以可依机关难度来选用马蹄韵、诗律韵、鱼竿韵和全平韵,可不遵守“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马蹄韵在机关联中比较少见。
(1)三光日月星
     四诗风雅颂
古: 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仄
解析:三光为日月星,所以下联必定要用三样专有名词的事物,但这样又会与“三”合掌,而四诗分风颂,小雅,大雅,所以为四诗。
声韵解疑,这里并没有按照“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因为此联差点就成为了绝对,所以机关以破机关为主,至今没有出现合律的对句,
则以破机关为先,对声韵降低了要求,这里并不是说明机关联是不论平仄。
(2)五行金木水火土
     四位公侯伯子男
古:仄平平仄仄仄仄
    仄仄平平平仄平
这句也差点成绝联了,不过出句凑合来说算是鱼竿韵,但“四仄尾”是被禁止。这出句可能是出句者不太懂平仄而造的机关,所以对句的优美
平仄韵弥补了出句的平仄。
(3)人有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
古: 平仄仄平,仄、仄、平、仄、仄、仄、仄
     经存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
古: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这出句基本上是绝联了,“七情”又是有硬性联系,可用“七星”但又与“七”合掌,最后只能找到六经,恰好“春秋”有二字,假如出句后面没有停顿。
人有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古:平仄仄平,仄仄平仄仄仄仄)
经存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古: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这样是对上了,但是出句就会犯四连平,所以古人出句都比较小心,无奈对句难求,所以将此对句放宽了“平仄”的要求。
    再次强调,机关联虽然是以机关为先,但是出句都须非常之小心,有机关有意思之余还要符合平仄规则,可用马蹄韵、诗律韵、鱼竿韵和全平韵。
对句要求并不是没有要求,而是一步一步放宽要求:
1须以破机关为先
2有句意
3仄起平收
4遵守“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5出句用马蹄韵须用马蹄韵或者诗律韵应对
6出句用鱼竿韵须用马蹄韵、诗律韵或者鱼竿韵应对
7出句用全仄韵须用马蹄韵、诗律韵或全平韵者应对
8出句若是难对则以“1、2与3”为先,可放弃“4”的要求。
9遵守“8”后仍没有对句,则可放弃“5、6及7”。
10遵守“9”后仍没有对句,则可放弃“3”。
根据这十条守则,前文的苏轼对句
上联:幸早里,且从容;(仄仄仄,仄平平
下联:奈这事,须当归。(仄仄仄,平平平)
                 ——苏轼答刘贡父送行,谐音联
解析:
幸(杏)、早(枣)、里(李)皆为果名,从容为药名
奈(柚)、这(芰)、事(柿)皆为果名,当归为药名

(这是平起平收,这副全是谐音药名,在后面内容会再介绍这副联)
对联最重要是什么?(在下面的“对联分类”再讨论)

分享:

如后孙中山先生名联
上联:革命尚未成功
下联:同志仍须努力
(平起仄收)

(这是平起平收,这副全是谐音药名,在后面内容会再介绍这副联)
对联最重要是什么?(在下面的“对联分类”再讨论)
(3)在A到B之间,可以说是从“三连平三连仄”到“全连平全连仄”,在这期间还有一种“四连平”
例如:
李白五言排律《怨歌行》(当中的平仄有拗)的一句
沉忧能伤人,绿鬓成霜蓬。(古:平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
(前句全平)
--谢灵运诗句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古:平平平平仄,平仄仄平平)


虽然说到一联韵和二联韵,再具体和详细地对联韵进行分类:
联韵可以分为马蹄韵、诗律韵、鱼竿韵、全平韵。
                          八:马蹄韵
(1)在古人的诗词当中,他们经过了诗词格律平仄的研究,提出了一种完美的平仄韵,就是“两两平仄交替”的韵美是最优美,因其平仄严格,而先有马蹄韵的实践,后有马蹄韵概念。 对联在我国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对联的格律起源于古四声,从现有资料看,古代人并没有明确界定“马蹄韵”一词,但其多数联作心领神会地遵循了马蹄韵规则。马蹄韵一词是余德泉教授经过对上千年来联作声律的考察,总结出来的。

(2)什么叫马蹄韵 编辑 " 韵": “韵”由“音”+“匀”构成,顾字思义,“韵,和也”(见《说文新附》)。“和也”省略了主

语,其主语是“音”!“音和曰韵也”(见《玉篇》)。何谓“和”?就对联而言,“异音相从谓之和”(刘勰语)。异音即平仄,平仄交替才能产生节奏,音和谐而有节奏,方为对联之韵。由此得出结论

,对联之韵是由平仄音的不同排列构成的。

" 马蹄":

这里的“马蹄”是指马蹄行进规律。马之行步,后蹄总是踏着前蹄蹄印走,每个蹄印都要踏两次。

细察马之行进规律,总是左右脚轮流迈进。若以左边(或右边)的马蹄为平,另一边的马蹄为仄,左右

轮流行进,那么“平平”之后便是“仄仄”,“仄仄”之后又是“平平”了。鉴于后脚之最初站立点与

立定时前脚之站立点,并无后继,所以起句和末句的句脚,一般都是单平或者单仄。也可以把一字和二

字联的音律,看作是马蹄韵的特殊形式。

总之,马蹄韵即:

这种平平仄仄交替变换的联律,其句脚节奏规律和联内音节点规律状如马蹄行进之规律,

故名马蹄韵。马蹄韵包括句脚规则和句中规则。句脚规则和句中规则是一个系统的两个方面,不能割裂。句脚规则,指若干分句组成的对联一边,每个分句句脚的平仄安排规则。句中规则,指一个联句(分句)中每个字的平仄安排规则。

(3)编写马蹄韵的注意事项 编辑 句中平仄的安排秩序,受句脚平仄安排的制约。

联句句脚马蹄韵特征最为明显。句脚的平仄应严格遵守马蹄韵,否则就会导致明显的不和谐。

句脚平仄有正格与变格之分。句脚正格是指对联每边最后两句的句脚平仄不同,反之,称为变格,

即对联每边最后两句的句脚同平或同仄。句脚正格读起来铿锵有力。

句中使用马蹄韵,其平仄没有正格与变格之分,也就是说,1、3、5不论规则,不适用马蹄韵联句。

对联格律的最标准形式是—马蹄韵,马蹄韵最标准的格式是—偶数句正格之马蹄韵。

竖向(上下两联)的平仄,总是对立的。上联某句末是平声的,下联相对的地方就是仄声;反之亦然。横向(同一联各句间)则总是连珠的。即古人所谓“仄顶仄,平顶平”。

(4)马蹄韵原理 编辑 任何原理,一旦被认识,都很简单。马蹄韵也是如此。其句脚规则可以用如下一个公式来表示:

…… 仄 平 平 仄 仄 平 平 仄

┬ ┬ ┬ ┬ ┬ ┬ ┬ ┬——

│ │ │ │ │ │ │ │1↑

│ │ │ │ │ │ │ └—┘

│ │ │ │ │ │ │ 2↑

│ │ │ │ │ │ └———┘

│ │ │ │ │ │ 3↑

│ │ │ │ │ └—————┘

│ │ │ │ │ 4↑

│ │ │ │ └———————┘

│ │ │ │ 5↑

│ │ │ └—————————┘

│ │ │ 6↑

│ │ └———————————┘

│ │ 7↑

│ └—————————————┘

│ 8↑

└———————————————┘

这是一个上联句脚公式。从后往前截:

每边一句:仄

每边两句:平仄

每边三句:平平仄

每边四句:仄平平仄

每边五句:仄仄平平仄

每边六句:平仄仄平平仄

每边七句:平平仄仄平平仄

每边八句: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

这个省略号意味着,如果有九句,则首句句脚平仄还是仄;如果有十句,则首句句脚平仄又为平,等等。

下联平仄相反。

句中平仄,亦以上联标准式为例:

一言句:仄

二言句:仄仄

三言句:平平仄、平仄仄

四言句:平平仄仄

五言句: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

六言句:仄仄平平仄仄

七言句: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八言以上(含八言)之平仄视节奏而定。

下联平仄相反。

按理,五言句之马蹄韵标准式除“仄仄平平仄”外,另一种应为“仄平平仄仄”,因律诗自唐以来已用惯了,于是用“平平平仄仄”取“仄平平仄仄”而代之。这只是一种变通。七言句以“仄仄平平平仄仄”取代“平仄仄平平仄仄”,亦是如此。被取代后的“仄平平仄仄”与“平仄仄平平仄仄”两式,仍然在用。

就这些。记住这些,就算把握住马蹄韵的精华了。

5马蹄韵的用法 编辑 马蹄韵既用于联句句脚,亦用于联句句中,而以用于联句句脚特征最为明显。可以说使对联区别于其他文学形式,这是最突出也是最根本的一点。

马蹄韵之用于句脚和句中的一整套规则,后面将详加叙述。

马蹄韵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更不是哪一个人的发明创造。它是千百年来一步一步约定俗成的结果。这一点,从下一部分的叙述中,可以充分地显示出来。马蹄韵的平仄规则是“两两平仄交替”,所以这样的句式就是马蹄韵,马蹄韵不仅应用于句脚(仄起平收),还应用于句中。

联例:

涂弄玉窗前御凤图,公主运笔=======记将金殿外禁龙集,帝王成诗

乡谣无忌,婵娟行万里频思月=======神话有情,萧史定三生不负人
分句联
上联: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前后分句句脚是一平一仄交替,不能一仄一仄)
下联: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上联:仄,平,仄
下联:平,仄,平
由此可见,马蹄韵的平仄规则极其严格,
A上下联两两平仄相对
B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句式,无论上联下联都要按照这样的句式。
C分句时,上联分句句脚平仄交替,同一联不能用同平同仄来结尾
所以难怪被称为最完美的对联平仄韵。
                                九:诗律韵

上文说过“马蹄韵;下文还有“鱼竿韵”还有“全平全仄韵等,这里再说说“诗律韵

诗律韵,则是按照律诗的平仄规则,有“D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以及“两两平仄交替偶有三连平三连仄”。

 

 七字对句的仄起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例:

1:秋草独寻人去后   寒林空见日斜时

2:红雨随心翻作浪   青山着意化为桥

3:盈手水光寒不湿   入帘花气梦难忘

4:颐和园知春堂的一副对联:

          七宝阑干千岁石    十洲烟景四时花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平平仄仄平平

“七、石、十”皆是入声,若是按读作阳平,则“七、十、石”字在上下联,在上下联之首尚可不论,而“石”就不能作上联的尾字了。由此可见,辨清平仄是作对联的第一步。

再看颐和园夕佳楼联:隔岁晚莺藏谷口  唼花雏鸭聚塘坳

                    仄仄仄平平仄仄  仄平平仄仄平平

从这副对联看,一句之内平与仄是交替进行的,而上下句的平仄是对立的。有一点务必记住,上联的末一字要用“仄”声,下联的末一字要用“平”声。

四字句、五字句与七字句的联语,都只有上面介绍的“平起式”与“仄起式”.每一副是平起,还是仄起?要根据上联之第一个字来判断。因为一般以两字为一个音节,两音节重点自然落到第二个字上面。

写律诗有七字句:句中的第一个字,第三个字或第五个字,其平仄在音节就无关紧要了。即造句时不必严守格式,可以从宽,或平或仄都可以。因此,写七言律诗古人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字分明之说,即从严。即指“五、七”言诗每句的第一、三、五”个字不拘平仄,当用平声字的地方用了仄声字,或当用仄声字的用了平声字。而句中的“二、四、六”却必须分明,不容更换。这是出于读音的考虑而定的原则。“一、三、五”字平仄移易,读音无显著影响昂,“二、四、六”字平仄失调读起来就拗口,削弱了节奏感和音乐美,这是作诗的大忌。

而对联字数稍多,句法与节奏不免复杂,要求上下联意思和平仄词性结构等严格相对就更难,因此要有一些变通。现举台湾高雄市郑成功祠的对联为例来看一下:

由秀才而封王,主持半壁旧江山,为天下读书人顿增颜色;

平仄平平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

驱外夷以出境,自辟千秋新事业,愿今日有志者再鼓雄风;

平仄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

这副对联慷慨激昂,音节雄浑,对民族英雄郑成功给予很高评价。

为众传颂的名作,其中的:“由秀才”(平仄平)对“驱外夷(平仄平)为天下(仄平仄)对“愿今日”(仄平仄)上下联平仄相同,并不同于一般上下联平仄须相反的原则。可是由于其他内容文学俱佳,一气呵成,颇有宏大气魄。

规律与变通,关系是辩证的。初学撰联,应该严格遵守规律,认真求精,不能以变通为借口,为自己的拙劣辩护。

对仗工整(平仄相对):

对联对仗首先要求上下联的平仄相对,要相反相成。以七言联为例“平”起的上联作平平仄仄平平仄;下联必以“仄仄平平仄仄平”.相对“仄”起的上联作“仄仄平平平仄平”下联必以“平平仄仄仄平仄”相对;以此类推不拘对联的长短,其间的“平仄”都要这样。随处参差转换,使之两两对立,形成鲜明的对比。

例如:

1:   花香鸟语无边乐   水色山光取次回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2:高天滚滚寒流急(主谓句)

      大地微微暖气吹(主谓句)

  上下两联句型应相同。

在对联的对仗中,还要词性相对,也就是说上下两联中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相对,虚词相对,数字相对。

下面以毛泽东的一副对联为例说明之: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抵浅  “墙上”对“山间”(名词短语)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芦苇”对“竹笋”(都是名词)

“头重”对“嘴尖”(都是主谓短语);“脚轻”对“皮厚”(都是主谓短语);根子浅”对“腹中空”(都是主谓短语)

这就是对仗中的词性相对。

切题与含蕴:

1:一切文学作品中都有言尽语穷,了无余忌,写对联也一样,既要注意切题,更要注意之美。

旧时理发店门前有一联:

虽属毫末技术   却是顶上功夫

“毫末”“顶上”皆一语双关,不离理发,却又不只于此,引起许多联想,口气很大,内涵丰富,表现出一种自豪感。

2:上下联避用重字,乃是常规,可是有人偏用重字,叠词相对,也别有风味,如:

似我非我,我看我我亦非我    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

这副对联说得是演戏必须进入角色,忘掉自我,才能逼肖其人。一副22个字的对联,用了12个重字,可是每个“我”和“谁”都有所指,含义不同,耐人寻味。

总的说来,对于对联的格局,样式无需要求太严格i,太死板。只要理解其意,修辞恰当,又能够举一反三就可以了。对于“平仄”安排,也要根据一般的原则,按对联的长短来调节,不应拘泥。而且只懂得格律和平仄,未必就能作出好对联。博览群书,多读诗词和名联,逐步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才是写作基础。基础牢固,又懂得写对联的规律,那自然挥洒自如,有如神助。

对联要配横披(有得可以不配,根据各人喜好)

对联的横披又称横副,门横,横额,对子脑。其内容要求是整副对联意思的概括,总结,即为此联的中心思想,不能偏离,一般以四个字为最好,起到相得益彰之妙。

对联的写、读、贴法:

现代的汉语文章和白话诗,多数横写,横排,自左而右,横读。但是旧体诗则不一定这样。对联呢?则绝对不可以这样。因为对联自有其特性,自有其艺术传统,对联有传统的规矩。

3:必须竖着写,竖着读,竖着贴。而且必须是自右而左,先上联,后下联。

4:上联贴于右手边(即门之左边);下联贴于左手边(即门之右边)上联与下联不可任意倒贴。

纵然从意思上看,上下联倒贴也关系不大,但要知道对联还有另一条传统规矩,上联末一个字应该是“仄”声字,下联末一个字就应该是“平”声字。仄声字短促,不大响亮。平声字悠长,悦耳,所以宜于作结束的音节,例如:

(1):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2):天增岁月人增寿   春满乾坤福满门

 

诗词常识之--律句
汉语虽有四声,但在近体诗中,并不需要象词、曲那样分辨四声,只要粗分
成平仄诗律韵,则是按照律诗的平仄规则,有“D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以及“两两平仄交替偶有三连平三连仄”。

两声即可。要造成声调上的抑扬顿挫,就要交替使用平声和仄声,才不单
调。汉语基本上是以两个音节为一个节奏单位的,重音落在后面的音节上。以两
个音节为单位让平仄交错,就构成了近体诗的基本句型,称为律句。对于五言来
说,它的基本句型是: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

这两种句型,首尾的平仄相同,即所谓平起平收,仄起仄收。我们若要制造
点变化,改成首尾平仄不同,可把最后一字移到前面去,变成了: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除了后面会讲到的特例,五言近体诗无论怎么变化,都不出这四种基本句型。
七言诗只是在五言诗的前面再加一个节奏单位,它的基本句型就是: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七言近体诗无论怎么变化,也都不出这四种基本句型。

这些句型有一个规律,就是逢双必反:第四字的平仄和第二字相反,第六字
又与第四字相反,如此反复就形成了节奏感。但是逢单却可反可不反,这是因为
重音落在双数音节上,单数音节就相比而言显得不重要了。

我们写诗的时候,很难做到每一句都完全符合基本句型,写绝句时也许还办
得到,写八句乃至更长的律诗则几乎不可能。如何变通呢?那就要牺牲掉不太重
要的单数字,而保住比较重要的双数字和最重要的最后一字。因此就有了这么一
句口诀,叫作“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就是说第一、三、五(仅
指七言)字的平仄可以灵活处理,而第二、四、六以及最后一字的平仄则必须严
格遵守。这个口诀不完全准确,在一些情况下一、三、五必须论,在特定的句型
中二、四、六也未必分明,在后面我们会谈到,但接下来我们先来看看如何由这
些基本句型构成一首完整的诗。

诗词常识之--用韵
唐人所用的韵书为隋陆法言所写的《切韵》,这也是以后一切韵书的鼻祖。
宋人增广《切韵》,编成《广韵》,共有二百余韵。实际上唐宋诗人用韵并不完
全按这两部韵书,比较能够反映唐宋诗人用韵的是金人王文郁编的《平水韵》,
以后的诗人用韵也大抵根据《平水韵》。

《平水韵》共有一百零六韵,其中平声有三十韵,编为上、下两半,称为上
平声和下平声,这只是编排上的方便,二者并不存在声调上的差别。近体诗只押
平声韵,我们就只来看看这些平声韵各部的韵目(每韵的第一个字):

上平声: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虞、八齐、九佳、十灰、
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

下平声:一先、二萧、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阳、八庚、九青、十蒸、
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

光是从这些韵目就可以看出古音和今音已大不相同。有一些在古代属于不同
韵的,在现在已看不出差别,比如东和冬,江和阳,鱼和虞,真和文,萧、肴和
豪,先、盐和咸,庚和青,寒和删,等等。

如果我们具体看一看各个韵部里面的字,又会发现一个相反的情况:古人认 为属于同一韵的,在今天读来完全不押韵。比如杜甫《三绝句》第一首(以下引
诗均以杜诗为例,不再注明):

楸树馨香倚钓矶,
斩新花蕊未应飞。
不如醉里风吹尽,
可忍醒时雨打稀。

“飞”和“稀”在平水韵中同属五微,但在普通话读来并不押韵。

又如第二首:

门外鸬鹚去不来,
沙头忽见眼相猜。
自今以后知人意,
一日须来一百回。

“猜”和“回”在《平水韵》中同属十灰,但在现在普通话中也不押韵。

古体诗的押韵,可以把邻近韵部的韵,比如一东和二冬、四支和五微,混在
一起通用,称为通韵。但是近体诗的押韵,必须严格地只用同一韵部的字,即使
这个韵部的字数很少(称为窄韵),也不能参杂了其他韵部的字,否则叫做出韵,
是近体诗的大忌。但是如果是首句押韵,可以借用邻韵。因为首句本来可押可不
押,所以可以通融一下。比如《军中醉饮寄沈八刘叟》:

酒渴爱江清, 余甘漱晚汀。
软沙倚坐稳, 冷石醉眠醒。
野膳随行帐, 华音发从伶。
数杯君不见, 都已遣沈冥。

这一首押的“汀、醒、伶、冥”属下平声九青,但首句借用了八庚的“清”。
这叫做借邻韵发端,在晚唐开始流行,到了宋代,甚至形成了一种风气。

现代人写近体诗,当然完全可以用今韵。如果要按传统用《平水韵》,则不
能不注意古、今音的不同,读古诗更是如此。这些不同,有时可以借助方言加以
区分,但不一定可靠,只有多读多背了。

十:鱼竿韵
诗律韵“两两平仄交替偶有三平三仄”(相对放宽接近完美),发展到“两两平仄交替,偶有三平三仄或者四连平四边仄”(过于放宽),
这种“两两平仄交替,偶有四连平四边仄”的平仄韵就称之为“鱼竿韵”
这种鱼竿韵在对联中并不常见,初现于古风诗体,律诗根本不可能出现(律诗最多是三连平三连仄)。
鱼竿韵的特性就是“四连平四连仄”,但不是“全平全仄”,所以鱼竿韵只见于五言诗、七言诗(六言诗体较少,更不易见),所以在对联
中五言联六言联七言联也比较少见,七言联以上就更难见到了。
但是少见却也存在,所以也拿来研究。
例句: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古:平平平平仄,平仄仄平平)-谢灵运《登池上楼》

悠然云间月,复此照池塘。(古: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姚系《野居池上看月》
口咏独酌谣,目送归飞翮。(古:仄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白居易《北亭》
鱼竿韵的格式就只有五言联六言联七言联,但是鱼竿韵在对联史上比全平韵还要少见,所以出句时最好作个说明,因为并不是所有联友都熟悉
鱼竿韵中有五言、六联、七联、全平全仄。只要非“三平尾三仄尾,四平尾四仄尾”,联中为“四连平四连仄”。这两个特征就可以了。
                         十一:全平全仄韵

联韵的发展,由唐朝开始时,是“A两两平仄交替偶有三连平三连仄”,到了明朝就有“B全平全仄”

B全平全仄开始只是一种对联游戏,但不常见,所以只能作为一种特例来讨论,至于为什么全平全仄的也可以称之为联韵一种,这样的对联也遵守对联的基本平仄(仄起平收),同时这类全平全仄多数出现于巧对或者讽刺联,所以只作为偶一为之,所以往往有较大趣味而被人所接受,因为联韵并不是对联最重要,但是基本联韵(仄起平收)是一定要遵守,至于有些联并不是仄起平收,一般出现于名人联与机关联,名人联多数是因为他本人对对联并不了解(我们学诗词的都知道一件事,古来那些伟人,如政治家等非专业诗词名人的诗词,诗词入门者都是比较少看)。如

后孙中山先生名联

 

上联:革命尚未成功

下联:同志仍须努力

(平起仄收)

机关联:

 

上联:幸早里,且从容;

下联:奈这事,须当归。

    ——苏轼答刘贡父送行,谐音联

(这是平起平收,这副全是谐音药名,在后面内容会再介绍这副联)

 

对联最重要是什么?(在下面的“对联分类”再讨论)

 

(3)在A到B之间,可以说是从“三连平三连仄”到“全连平全连仄”,在这期间还有一种“四连平”

 

例如:

李白五言排律《怨歌行》(当中的平仄有拗)的一句

沉忧能伤人,绿鬓成霜蓬。(古:平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

(前句全平)

谢灵运诗句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古:平平平平仄,平仄仄平平)
这个比较简单,从诗律韵到鱼竿韵,所以现在就是“五连平五连仄”,也就是五言联全平全仄,但是记得一点这只是允许全平全仄,并不是支
持在六言联以上支持“五连平五连仄”。
全平全仄韵的格式就是上联全仄,下联全平。
日出众鸟绕屋语;山深幽花当门开。(古声:上联全仄,下联全平)
但这全平全仄对联是极其少见,只是作为游戏所用,所以一般不建议初学者按全平全仄韵来学习对联,全平全仄韵的限制汉字数量,表面看起来是大大放宽限制,实是无形之中多加了一重限制。
注:全平全仄韵,可用马蹄韵或者诗律联应对。

十二:几大字联

四言联,简单地说就是四字联。

如甲午秋四言联

诗心自在;天步独行。     才横吴楚;笔动乾坤。     草根智盛;山野德高。

笔横山色;琴绕水声。     山雄于壮;水善在卑。     明明善善;厚厚贤贤。

以仁为本;向善在心。     上文不德;大道至仁。     龙从骚客;凤接楚狂。

世间同道;天下共仁。     宇宙缘道;自然法仁。     学以致道;用而欲仁。

齐贤归道;进德乐天。     以文为富;向善是金。     迷津常渡;大道即行。

舍财为富;绝智存仁。     故经明德;秃笔雄文。     齐齐道道;乐乐贤贤。

烹诗煮赋;餐菊斟梅。     鹏才鹄志;凤德龙文。   赤心无囿;天道有涯。

带经耕耨;负笈交游。     稻香酒熟;稿厚书成。   河汉系缆;汗漫传觞。

自然为道;天意怜才。     乘桴行道;炳烛拓荒。   相知天地;无畏圣贤。

闻韶则悦;知道即从。     结邻有道;归老无为。   大刚无欲;巨富惟仁。    

大千纷矣;唯一贯之。     天龙龘龘;神马骉骉。   枯荷带雨;红叶迎霜。

春山苏醒;野草芊眠。     渔来樵往;酒醉歌飞。   茶浓酒酽;墨厚书香。

诗怀旷达;才器空灵。     琪花掩影;潭水静心。   瑶台揽月;阆苑莳花。

半经得道;一户封侯。     学而为己;显否由天。    仁而为寿;盛矣不衰。   

有玉非宝;无鱼不歌。     豹文自爱;龙德可循。   化鹏巡海;御龙统天。

 择仁安处;闻道即行。     非德不友;至仁即亲。   不思人陋;长欲己贤。

花燃春野;雁缀秋空。    举樽邀月;挥棹驰风。   风和日丽 三星在户   

百事皆乐  民生有幸      人勤地丰 五业其昌       万象更新 国运无疆

云霞呈秀  门迎百福      天开化宇  金莺报喜      梅柳生辉 户纳千祥   

人在春台    玉燕迎春

十三:五言联
上联:仄仄平平仄
下联:1平平仄仄平或者2仄平平仄平或者3仄平仄仄平
(根据D,1.2.3都可以对,但是平仄韵最佳当属1。)
上联:平平平仄仄 下联:()仄仄平平[()为可平可仄]
上联:仄平平平仄 下联:()仄()仄平[()可平可仄,但不能四连仄]
其他不一一列举。

 

上联:仄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

下联: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五言联(二)

上联:仄仄平平仄

下联:1平平仄仄平或者2仄平平仄平或者3仄平仄仄平

(根据D,1.2.3都可以对,但是平仄韵最佳当属1。)

 

上联:平平平仄仄 下联:()仄仄平平[()为可平可仄]

 

上联:仄平平平仄 下联:()仄()

五字仄起式:(三)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例:

1:古木无人经    深山何处钟

 2: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十四:六言联

上联:仄仄平平仄仄

下联:平平仄仄平平

上联: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

下联: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

上联: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

下联: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

上联: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

下联: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

因为要说六言联,才说对联的源渊。对联最早是五言联,而较常用的是五言及七言,恰恰可以证明,对联受律诗影响最深。但骈文形式的文章,后来渐渐形成固定句式,多四言与六言,一般是一四一六,所以叫四六文。所以四言联与六言联,大体出于骈文。四与六相加是十言,多数十言联是前四后六的形式,相对于两个短联相加而成。

    六言联也算短联。形式上可能是独立的六言句,一般二四成句。如:

  俯仰无愧天地;仄平平仄平仄

褒贬自有春秋。仄平仄仄平平

戒骄风清月朗;仄平平平仄仄

除躁海阔天空。平仄仄仄平平

静坐常思己过;仄仄平平仄仄

闲谈莫论人非。平平仄仄平平

(以上格言联)

爆竹一声除旧;仄仄仄平平仄

桃符万户更新。平平仄仄平平

风展红旗似画;平仄平平仄仄

春来绿水如蓝。平平仄仄平平

(以上春联)

易曰乾坤定矣;仄仄平平仄仄

诗云钟鼓乐之。平平平仄仄平

(婚联)

直道至今犹在;仄仄仄平平仄

(直字古入声,殖植皆入声,值为去声。)

清名终古长留。平平平仄平平

(挽联)

    也可是三三成句,三三对三三,犹如《三字经》句式。如:

化悲痛为力量;仄平仄平仄仄

(为字可平可仄)

继遗志写春秋。仄仄仄仄平平

(挽联)

言必信行必果;平仄仄平仄仄

色思温貌思恭。仄平平仄平平

(集《论语》句联)

也可能是二二二句式,如:

良夜良辰良偶;平仄平平平仄

佳男佳女佳缘。平平平仄平平

(婚联)

    因为六言联相对而言较少,既有也多是集句自勉一类,应用中很少见。物以稀为贵,所以我们下一篇再谈六言联欣赏。

十五:七字对句的平仄格式(和七字律诗之对句相同)

七字对句的平起式:(a)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例:

1:春风桃李花开日   秋雨梧桐叶落时

2:洞庭波涌连天雪   长島人歌动地诗

 

七字对句的平起式:(b)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例:

1:春风桃李花开日   秋雨梧桐叶落时

2:洞庭波涌连天雪   长島人歌动地诗

 七字对句的仄起式:(c)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例:

1:秋草独寻人去后   寒林空见日斜时

2:红雨随心翻作浪   青山着意化为桥

3:盈手水光寒不湿   入帘花气梦难忘

4:颐和园知春堂的一副对联:

          七宝阑干千岁石    十洲烟景四时花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平平仄仄平平

 

十六:分句联

上联: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前后分句句脚是一平一仄交替,不能一仄一仄)

下联: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上联:仄,平,仄

下联:平,仄,平

[原创]分句联一组

出句:从头学起,千里之遥足下始 [浦江一夫]

对句:借古图存,神州祥运笔中描 [落日]

出句:孤鹜落霞,相亲相近 [禾麦青青]

对句:蟊贼遗丑,背义背恩 [落日]

出句:小酌山前,杯斟风月 [网络狂想]

对句:泛游海内,枰奕黑白 [落日]

出句:独立苍茫,一帆远去天接水 [网络狂想]

对句:环游海内,双手挥出笔连文[落日]

出句:漏声初静,寂寞南窗邀月住 [转]

对句:觞曲抑扬,苍茫东海踏云飞 [落日]

出句:乱舞残红,春风可解愁滋味 [转]

对句:轻歌草绿,丽日正拂芽妙音 [落日]

出句:盛世北京,五彩福娃圆一梦 [修山人]

对句:文明华夏,千年祥运降全球 [落日]

出句:放浪形骸,游山玩水吟平仄 [湖海] 

对句:饮水曲肱,遗世绝俗应对联 [落日]

出句:把盏登高,秋风几许 [驸马]

对句:放怀图广,壮志一腔 [落日]

出句:辗转红尘,烂漫一生终落寂 [驸马]

对句:泛游四海,自由几许又图安 [落日]

由此可见,马蹄韵的平仄规则极其严格,

A上下联两两平仄相对

B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句式,无论上联下联都要按照这样的句式。

C分句时,上联分句句脚平仄交替,同一联不能用同平同仄来结尾

所以难怪被称为最完美的对联平仄韵。

 

十七::联韵百疑

1“三平尾与三仄尾”在对联中是否能用?

“三平尾”与“三仄尾”在律诗中已经存在,因为律诗有“拗”之说法,也就是上句诗句平仄失调,可在后面诗句中补过来。

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古: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李白《独坐敬亭山》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古: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杜甫《八阵图》

清光莫独占,亦对白云司。(古: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白居易《和刘郎中望终南山秋雪》

鳞鳞远峰见,淡淡平湖春。(古: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平)-李颀《寄镜湖朱处士》

一山分四顶,三面瞰平湖。(古: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在这里作仄声)-罗隐《四顶山》

因为“三仄尾”与“三平尾”多见于律绝、古体诗中,在律诗中也存在但相对而言少见。

在诗律中“三仄尾”与“三平尾”可以用下句,或者上句来拗救,但是不能同时出现,并且对句只能是按照诗律韵或者马蹄韵来应对。

所以诗中已经存在,在对联中当然也可以采用,但是不能在马蹄韵中使用,只可在诗律韵使用。

 

为什么看见的大多数名人对联都是平仄失对

(1)古代人的平仄多数用古声,然而古代的平仄不同于现在所讲的今声就是以普通话,古声是以闽南语等,除闽南语外还有其他的方言,古代人多数用自己的方言来辨别规定四声“平上去入”,但是这个原因只是占少数。

(2)大部分原因是有些名人不懂对联平仄,像名人联中,文人雅士的对联多数平仄韵律优美,出错较少。

3.为什么对联一定要讲平仄?

对联讲求对偶与平仄,对偶在诗三百中已经有所见,更在圣贤书籍中常见,如《诗经》《老子》《楚辞》等,而在诗律形成的唐朝,对联的平仄才算是真正建立,一直发展至现在。

中华最早的诗歌总集为《诗经》,诗经是古时的民间乐歌,有分《风》《雅》《颂》,皆来自民间歌手,所以诗经的诗句皆讲求音乐美、节奏、旋律,所以古诗的声调当时已经备受重视,而后来的诗词发展都以诗经为基础,所以对联也吸引了诗词的音乐美、节奏及旋律,所以更应该讲求平仄。

4.对联适合用古声还是今声?

古人多数是用当地的方言的四声来作诗,而历代的官话以及方言都有平上去入,不同于现代的普通话,普通话没有保留住入声,所以在继承古诗的声韵美上,就造成了很大的难题。

而古人作诗,从小用本地方言来进行四声的训练,而现代人皆没有这些训练,只是用普通话作为母语来教育,更没有进行四声的训练,然而最奇怪之处是用普通话来欣赏古诗,古诗应用古声来欣赏,应用本地的方言朗读,因为古诗的押韵与平仄与今声的不同,如“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唐伯虎的诗句,用普通话根本读不出来“癫”与“穿”是押韵,但用粤语来读,或者是湖南话,其他的方言也可读出来。

所以对联应该用古声还是今声,至今仍没有一个定论,就个人而言应该像古人一样,以推动民众的作诗作联为前提,用古声还是今声更有利于发展对联就当用那种。

根据目前的文学发展而论,古声不能弃之,因为中国太量诗词辞赋都用古声作下,而现代人又缺少古声的训练,所以多用今声作诗作联,所以现在的情况即是古声与今声两种并行发展。

十八:学联过程中会遇到那些问题?

仄起平落、鹤顶格、蜂腰格……这些对联的基本知识,久而不用,就会有些生疏。对联,在一些人眼中虽然属于雕虫小技,但真正写出一副好对联是很花功夫的,也很能展示一个人的学养和文字功底。可以说,写出一副好对联,有时比写一篇长文章更让人费心思。岁末年尾,我也每年有任务替机关作一至二副门联。这种对联,需要紧扣时事、紧扣单位特点来写,如果一个人每年都这样作,又不能老是一个模式、老是一种腔调、老是那些词语。需要不断地变化、翻新,十几年下来,就要十几次变化。对于同一单位而言,是有些让人为难的。所以,有时面对这样的任务,会有几分怯意。

过去有一段时间,兴之所至,常常会关注媒体上的对联大赛信息。每次参加,多有斩获。但兴趣转移后,少有涉足。近日偶见一老友正忙于征联,突来兴致。网上搜索征联信息,写得几副,拿去参赛,不知能否合意。芝麻黄豆,能有几颗收获?

兹录如下:

首届“冼太夫人杯”全球楹联大赛

 

深明义理诚以亲民抚众贤以助夫匡政誉称岭南圣母

卓立功勋谋能经略安邦勇能临阵击敌尊为谯国夫人

 

“黄河之都”大赛楹联应征稿(一副)

 

天苍苍云霭霭随风听那九曲黄河吞天吐云飞瀑流泉朝朝夕夕弄绝响

月朗朗日灿灿抬眼看这千年金城追月逐日运丝送绸世世代代留胜迹

 

合肥市第十七届精神文明建设迎春征联应征稿件(一副)

群山起舞奇石穿空搭建江南高地

大湖兴波秀水腾龙造就中原名城

(注:合肥地处江淮腹地丘陵地区,有山有水。大湖概念是个亮点,合肥与巢湖“城湖共生“为众人期待。合肥素有“江南之首,中原之喉”之称,故联中有”江南高地”、“中原名城”语,实际均指合肥。此外,“高地”还指“精神高地”、“经济高地”等意。)

 

广东2013年“幸福广东”新春联征集应征稿件(一副)

 

幸甚人间春风再起总添福

广哉大地浪潮复来还向东

(注:对联头尾嵌有“幸福广东”)

 

山东牟平“养马岛杯”征联大赛应征对联(一副)

 

坐拥山海岛泉河巧装人间仙境

凭借琴棋书画舞妙构文化牟平

 

“文明三门峡”全国春联大奖赛应征稿

 

1、为义煤集团撰写

 

视井径千山万壑结情缔谊兴矿井

以煤为媒四海一家携手并肩振义煤

 

2、为三门峡市楹联学会撰写

 

联有短长短吟长叹情系百姓

韵分平仄平落仄起意关兴衰

 

“双泉荷花杯”全国有奖楹联应征联(一副)

 

品一杯荷叶茶赏千亩莲田景能不惬意

听几曲畲族戏观数间明清居岂止开心

 

天后圣殿杯”海内外征联大赛应征稿(一副)

 

其心若善还请妈祖匡正义

此举无邪只须天妃显神灵

 

剑川墨斗山木雕文化旅游区文化景观征联应征稿(古塔楹联)

古塔楹联

墨斗有形灵光附体开法眼

真言无韵虔诚满怀启慧根

 

“忆祖园”对联

竭虑殚精终见刀斧开山日月映辉长忆盘古创世界

追年逐月始有龙马振翼天人合体永思伏羲画乾坤

 

“古夏园”对联

       舜举禹上华夏伊始即禅让

      益争启夺九州从此有世袭

(注:舜、禹、益、启均为夏朝君主)

 

“昆图杯”第七届全国春联大赛应征稿件(一副)

 

良渚逐源流沃土长存幸福良愿

昆曲遗古韵新词高唱美丽昆山

 

(注:上联中的“逐”有流放下来的意思,与下联中的“遗”相对。上联含有两个“良”字,与之对应的下联含有两个“昆”字。“美丽昆山”一词,套用十八大提出的“美丽中国”概念,具体到昆山应为“美丽昆山”。)

   

(1)作机关联时,经常会遇到一些生硬机关的联友,他们这类人多数会将机关联当作是拆字或者填字游戏。

如我所见过的有相类似的出句:

冈区凶鬼,上下无左

解析:冈区凶三字上下右三个方向颠倒,机关联都可以巧对。

 

冈区凶鬼,上下无左

口口口声,四方同形

解析:口上下左右颠倒,都是一个形状。

在此不是要批评某些联友,只是想告诉初学联友有可能会遇上这些联,以此不要被打击玩对联的心情,对联本是陶冶性情的工具,志在悠闲享受。

 

有些作意境联时,也会遇到看不懂别人的出句,而认为别人意境不合,当然这个是非常主观,但是不能因为自己看不懂出句的意思而称自己的胜过别人,因为作对联不是让对方知难而退,相反应该是让对方爱上对联,不然你难倒了所有联友,到时只有你一个人玩对联那不是更没趣。

 

出句:风骤花华,不知蓝天碧空

对句:雨疏残酒,应是绿肥红瘦

 

出句者不知道“绿肥红瘦”是什么意思,就以意境不合为由否定对句者,但是别人解释,“绿肥红瘦”乃出自于李清照《如梦令》时,当就闹出笑话,本是难人却被人丑倒,为免不出丑于人前,所以建议以对仗平仄符合对句要求,则是为合格,但不理解对方或者不认同对方的联意时,最好询问对方,并不能武断地认为对方对句意境不合,因为对联有了交流自然会更上一层楼。

 

(3)有些人会不理解无情对,或者是认为出句意境,则对句一定要意境。

 

出句:孤月渔舟伴夜江

对句:玉溪上海连云港

 

不通晓无情对之人,肯定会说对句完全没有意境或者是一个毫无对联功底之人作对,但是就对联的艺术上来讲,平仄对偶都有,并且是三个地名,假如以下句为出句,上一句就未必能对上,所以在作无情对时,遇到这些情况并不能气馁。

 

有人把对联的特点编成一首简单的口诀:

       上下联句须相同,字词失对理不通。

       联句有机成一体,最忌孤立各西东。

       杂乱冗长生大错,意象完美见句工。

       节奏轻重分扬抑,一吟三叹韵无穷。

 

 
郑重声明:任何网站转载此剧本时一定要把文章里面的联系方式和网址一同转载,并注明来源:中国国际剧本网(原创剧本网)www.juben108.com ,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
 
代写小品
关于我们 | 代写小品 | 编剧招聘 | 投稿须知 | 付款方式 | 留言版 | 法律声明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剧本创作 | 编剧群 |设为首页
本网所有发布的剧本均为本站或编剧会员原创作品,依法受法律保护,未经本网或编剧作者本人同意,严禁以任何形式转载或者改编,一但发现必追究法律责任。
原创剧本网(juben108.com)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备案号粤ICP备14022528号     法律顾问:广东律师事务所
剧本投稿  | 剧本征集  | 注册登录  | 编剧加盟  | 咨询建议  | 编剧群  | 招聘  | 代写小品  | 设为首页
总首页 |电影 |微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短视频剧 |广告剧 |小说 |歌词 |论文 |影讯 |节日 |公司 |年会 |搞笑 |小品 |话剧 |相声 |大全 |戏曲 |剧组 |编剧 |舞台剧 |经典 |剧情
代写代发论文 | 编剧经纪 | 招聘求职| 上传剧本 | 投稿须知 | 付款方式 | 留言版 | 广告服务 | 网站帮助 | 网站公告
站内搜索 关键词: 类别: 范围:
代写小品剧本电话:13979226936 QQ:652117037 原创剧本网www.juben108.com
代写年会小品剧本
重点推荐剧本
爱国教育演讲稿台词《老兵李
老人跳广场舞小品剧本《文明
志愿者小品剧本《文明中国》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宣传小品《
老兵爱国主义思想演讲稿《老
关于安全之类的小品剧本《文
专业代写小品剧本
代写小品剧本
重点推荐小品剧本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宣传小品《老
电信诈骗和网贷小品《心急的陷
六一儿童节超感人小品《唯一的
512护士节正能量小品剧本(你健
五一劳动节晚会节目爆笑小品《
供电局员工感人小品剧本《照亮
拐卖农村妇女小品《买媳妇》
电视台融媒体小品剧本《融媒体
建设精神文明社会音乐剧剧本《
带领全村农民发展高效农业致富
职校老师学生小品剧本《校企合
工地项目部小品剧本《口碑重要
校园情景剧剧本《我的好爸爸》
预缴税款搞笑小品《欢喜冤家》
政府好政策鼓励回乡创业情景剧
大学生红色爱国思想教育小品剧
乡村振兴音乐剧剧本《最美乡村
市场监督管理局315晚会小品剧本
供电公司智能电表宣传快板剧本
乡村振兴村官小品《致富带头人
革命烈士情景剧剧本《刘惜芬》
服务行业超搞笑小品剧本《以礼
养老保险快板台词《城乡居保最
纪委小品剧本《巡察组的故事》
公司年会爆笑小品剧本《唐僧师
国家电网双人相声剧本《使命和
疾病防控科学就医温馨幽默感人
国家公园古城景区旅游小品《共
医院医生快板《医生这点事》
职业学校三句半台词《职校把名
您当前位置:中国原创剧本网 > 论文 > 文化艺术论文 > 联文的内涵与实用价值(一)
 
授权级别:授权发表与使用   作品类别:国际论文网-文化艺术论文   会员:戴修桥编   阅读: 次   编辑评分: 3
投稿时间:2017/5/24 10:22:27     最新修改:2017/5/25 8:36:46     来源:中国国际剧本网www.juben108.com 
论文名:《联文的内涵与实用价值(一)》
【原创剧本网】作者:戴修桥
中国原创剧本网论文创作室专业代写各种论文,代发各类论文。 QQ:719251535

前言

 

根据不同的朝代和不同类型的联文(对联、春联、贺联、寿联、挽联、祭文等统称楹联),它们的创作者,乃古今著名的文学大家、书法家、政治家、军事家、还有不同朝代的领袖级人物、文学性、思想性、感情表达、都有相当高地造诣和感染力、不但能表达自己的感受,对各自处身立地的社会环境也能一针见血地和盘托出。这些作品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文化一颗璀璨的明珠,继承和发扬、保护和传承这门文化是当今人的责任。我可以理直气壮地说:“张风森老先生几十年的精心的收集,用心良苦。了不起,如此坚持,令我钦佩。我在老先生收集的基础上,再通过进一步地整理,扩大收集面和撰写,这些联文,正当无愧地可谓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经典,和宝贵的遗产。

就大众化而言,作为对联创作的爱好者而不是专业研究人士,有必要把握住以下几点:

一:为了锤炼驾驭词句的敏捷才思,能在编写或品味中做到出节奏出味道出意境,就尽可陶然自娱,也能应付于现实社会生活中的用联需求了,要多学,多锻炼,熟能生巧。

二:必须领会和把握对联平仄对仗等联律的基本知识,要注意遵循“师古从新”,莫“食古不化”的原则。联律也不是天生就有的,是从诗律中逐渐过渡到联律的。因此,它与其他文学艺术体裁一样,也就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当然,联律自己不能变化完善,还必须前人今人后人在创作使用中来实施。所以在进行联律研究时,全盘否定诗律是不行的。全部按照古音律也是不现实的。我个人的观点是:只要循序渐进,遵循其古来的发展规律,顺应我们现实的读用习惯,以传统严谨逸美的联律格式,去精益求精对联这一文化工程。

三:要有自信,就算还一时不能全部理解掌握精深的对联格律,只要享受了楹联文化韵律的乐趣,启动了自己的语言思维,从心里感觉到了无限的轻松和快乐,就能使其走下高深莫测的圣殿,被我们用来提升自己的文学造诣、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和大众需要服务。

四:我们学习撰联的目的,不能只是为了独自陶醉而去自得其乐。是自娱,但更是娱人,是为了付诸实用和公开给人看的。所以,在撰联时必须考虑其撰写目的和主题风格,考虑与环境的谐调,才能创作出受人称道和认可的好对联来。

有的人认为,对联是雕虫小技,其实他就大错特错了。对联的文化内涵深不可测,与时并进,可以表现出现实的社会和部门、家庭或一个人的品味来。它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文化必须品,谁不过春节?谁家没有婚出嫁娶,谁家没有红白喜丧事?古人需要,今人需要,后人也需要。国家需要,政府需要,民间也需要。自然是如此需要,密不可分,是精神、是气节、是氛围、是划时代的装饰品,就是说它是方方面面的脸面。就必须看重它,把古人的东西继承下来,一切都在发展,它也有必要再提高、再发展、再创新、再上一层楼!

                              戴修桥

———————————————————————————

                 

 

                 第一部分

             一 楹联的基础知识

1:漫谈对联(一)

对联是我国用语言文字来表达思想感情的特殊形式,对联不同于诗歌;不同于文章,对联是文学的一种形式,也是中国文学的特有形式。世界其他各国都有其文学,但无此形式。语言学家把各国的语言分成八大语族:中国、泰国、缅甸、越南为印支语族;蒙古、满洲、日本、土耳其为阿尔泰语族;菲律宾、印尼为马来语族;印度、希腊、英、法、德、俄、西、葡、意等为印度语族;阿拉伯、埃及为闪含语族;刚果,扎伊尔等为中非语族;印度南部各地为印南语族;南北美洲之土著为亚美利加语族。以上八大语族中唯有印支语族是独立族(主要是汉语和藏语)。

众所周知,东语(日语);西语(英、法、德、俄语等)都是字母连缀而成的,即是拼音字母。各个字字母多少,发音多少,都不相同。字的长短也各不相同;因此不可能造成两个句子的字形、字音、字义都两两相对,整齐优美的句子。英文coap虽然有译作对句,但并不相对。实际是两行的协韵诗句。独立语族中的汉语则不然,汉语汉文与众不同,别具一格,一字一音一义,一个个字方方正正,整整齐齐,清清楚楚,音节分明,声调匀称。因此,能够造成字形,字音,字义都两两相对,整齐,优美的两个句子,即对句或对联。

对句与对联的区别:

汉语中先出现对句,后由对句发展成为对联。我国早在西周文王所作的最早古书之一《易经》其《系辞》中有对句:“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简能”。古书《老子》中也有对句:“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然而这些只是对句(对偶句,对仗句)还不够成对联。因为对联是其后从对句发展起来的,比对句有更高,更严的要求。对联规定上下两联中不许有相同的字,重复的字。上面《系辞》中的“道”以《老子》中的几个“相”字,都被认为重复了,不够美了。再举现代日常用语,成语中也有一些对句或对语,显示出汉语的特色。

“若登高必自卑,若行远必自迩”;“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三长两短,七上八下”;“里里外外,明明白白”;这些平常用语太通俗了,算不上对联。对联比对句要求有更高的文学艺术性,有更突出的汉字文学特色。对联也表现出中国文学的特长,而且对联句句都有一定的内涵。对句的意思是赤裸裸的,明明白白地说明道理。对联也是表现我们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文学形式,要求观点正确形式与内容相统   

一对联的积极作用,它会使人获得欣赏的乐趣,或使人有受到启发教育的益处。对联是形式短小而用途广泛,群众性很强的文学艺术。对句一般在文章使用实用价值低,范围狭窄。

对联有独立的文学地位,而也是律诗的中心组成部分。律诗全首共八句,中心的四句,按我国千年的规矩,应做成两副对联,也成为全首律诗的艺术的精华。律诗艺术性强,难度大,主要难在这两副对联上面。如李白五言律诗《秋登宣城谢眺北楼》:“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人烟寒桔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晏殊:《寓意怀人》七言诗:“油壁香车不再逢,峡云无迹任西东。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几日寂寥伤酒后,一番莉索禁烟中。鱼书欲寄何由达?水远山长处处同。”

 

二对联的写作知识:

对联的要素(特点)有很多,平仄相对就是其中之一。所谓平仄相对,顾名思义,就是说在上下联相同位置上的字,平仄要相对。这里就有一个问题,是不是每一个字都要相对?可不可放宽?我认为,每一个字平仄都要相对既不可能,也没必要,可以放宽,这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已经解决了的问题。问题是怎样放宽?放宽到什么程度?这是目前大家关心和争论的焦点,也是普及楹联知识的关键问题之一。今天,我就学习对联知识和开展楹联活动中的一些体会谈一点看法,不当之处,请联友和方家指正。

    三个关键部位从严  

    一、上、下联的最后一个字。

    上、下联中最后一个字的要求应该严格。上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字,下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增”声字,也就是仄起平收。

例:

    西望瑶池降王母(仄)

    东来紫气满函关(平)——李鸿章

 

    二、词组的最后一个字。

    词组是中国文字,也是对联文字的基本单位。词组大多是由两个字组成,也有由三个字组成的。

例: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在这一副对联里,

    上联的词组是:书山、有路、为径;

    下联的词组是:学海、无涯、作舟。

    抓住词组的最后一个字,就是要求山和海、路和涯、径和舟一定要平仄相对。

    这里除了径和舟因为是上下联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上仄下平外,其他字的平仄只要相对就行,看,这副对联是做到了这一点的。

    除了词组最后一个字外,其他的字可平可仄,请看书和学、有和无、为和作,有的是平对平,有的是平对仄。

    三、长联中每句的最后一个字。

    长联由很多的句子组成,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必须平仄相对,这实际上是扩展了的词组的要求。这一点我就不细说了。

    综上所述,归纳到一点,就是在节奏点上,平仄一定要严。

    对联平仄的宽严  

    关于在上联或下联自身的句子里,词组要平仄交替这一条可放宽。

    我认为,这一条可以这样要求,如能做到这一点,当然是好的,但应当放宽。也就是说,在这方面不必强求一律,可严可宽。这是因为:

    (1)成语在中国汉学的词组中,占了很大的比重,它以精练的文字、丰富的内涵,在各种文学作品中,特别引入注目,对联也不例外。可是在众多的成语中,有相当的成语词组,自身没有交替。例如:黔驴技穷、貌合神离、愚公移山、登峰造极、力争上游、精打细算、群策群力等等,这些词组就没有交替,总不能把这么多、这么好的成语排斥在楹联之外吧?

    (2)中国的文字有几千年的历史。如同其他事物一样,随着历史不断发展和变化,一大批新的、富有时代特色以及外来的词组成了常用的文字,这些词组也有很多自身没有平仄交替。如:五讲四美、精神文明、讲政治、讲正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是硬道理、实践检验真理等等。如果过分强调自身平仄交替,这些词组就永远无法进入楹联。真是这样的话,那我们的楹联就成了死守古板套话、千篇一律的陈腔滥调,缺乏时代气息,毫无生命力。

    1999年1月2日299期《中国楹联报》上湖南黄炳麟先生“富有特色的当代联语”中的几副对联,是很好的对联。现妙录其中一副:

例如:

    是姓“社”,还是姓“资”?用“三个有利于”来判断;

    要防“右”,更要防“左”,以“百年不动摇”去力行。

    这副对联,尽管在对仗上有些问题,但瑕不掩瑜,仍不失为一副好对联,它充满时代气息,很有特色。其他几副也是如此。如按古板的平仄要求,恐怕就要被枪毙了。

    关于三连平或三连仄的问题,也可放宽。

    这是因为:有一些专用词组,像祁连山、意大利、俄罗斯、新加坡、土库曼等,如用在上联或下联的最后,就成了三连平,或三连仄,如不放宽,这些专用词组岂不永远被打进冷宫?今年春节是世纪之交、跨越千年的第一个春节,许许多多的对联上下联,最后用上了“跨世纪”、“迎千年”三字,我看没有什么不好。只要三连平、仄上对应得好可)。

    邓小平同志提出“发展是硬道理”后,有一年春节,有个大学者就就用这句话撰了一副对联:

例如:

    发展就是硬道理;

    廉洁堪称好作风。

    一些趣联、游戏联可以放宽。

    这方面的对联,在许多情况下,是即兴而作。过于苛求,就无趣、无戏可言。例如:

    坐,请坐,请上坐;

    茶,喝茶,请喝茶。

    山好好,水好好,入亭一笑无烦恼;

    来匆匆,去匆匆,饮茶几杯各西东。

    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喝杯茶去;

    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拿壶酒来。

    若按平仄交替的死板要求,这样的对联还不应打入地狱么?可人们就是喜欢它。

    不少优秀的对联在这方面是放宽了的。

    有些人们交口相传的对联,既奇特又贴切,是公认的雅俗共赏、妙趣横生的佳联,我记得有这样几副对联:

例如:

    计利当计天下利;

    求名应求万世名。——于右任

    板凳要坐十年冷;

    文章不写一句空。——范文澜

    如果过分强调自身的交替,这几副对联恐怕是重病在身了,然而却流传了多少年。可见,在自身交替方面,事实已经放宽,我们有什么理由死死抓住这条不放呢?

    还有一个“粘”的问题,应放到提高的范围去研究。为了普及,在一般的情况下,应该放宽,不去考虑。

    关于“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问题

    关于平仄问题,有一种流行的提法,那就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总的来说,这种提法简明扼要说明了对联的平仄要求,但不够确切,也就是说,有的适用,有的不适用。

例如:

    松竹梅岁寒三友;

    桃李杏春暖一家。

    这副对联是二、二、三结构,按节奏点要求,上联的“梅、寒”和下联的“杏、暖”,是在第三位置上,一定要平仄相对,而第二、四、六位置上的字,因不在节奏点上,则可平可仄,这就不符合“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要求。又如:

    不信美人终薄命;

    古来侠女出风尘。——蔡锷

    这副对联是二、二、三(一、二)结构,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要求,这副对联上下的第二、四、六位置上的字,除二、四位置上的字,因是词组最后一个字,是节奏点,平仄应相对外,第六个字“薄”与“风”,因不是节奏点,就没有平仄相对,我们不能说这不是一副好对联。当然,“一、 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有的时候又适用,例如:

    又是一年芳草绿;

    依然十里杏花红。

    这副对联是二、二、三(二、一)结构,词组最后一个字,上联的“是、年、草”和下联的“然、里、花”,这几个字要平仄相对。符合“二、四、六”分明的要求。

    鉴于上述几种情况,我认为不必简单地强调“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为好。

                       三: 从实际出发看问题  

    1、群众的观点:

    马萧萧会长在“深切怀念魏传统同志”一文中,传达了魏传统同志的意见:“在艺术技巧上要不断总结、提高、丰富和发展,但目前更重要的是普及。要面向大众,要注意和爱护群众喜爱对联的积极性。对于群众的对联创作,在格律限制上要放宽一些。要看不同的对象,逐步提高。”这个观点是正确的,符合实际的,尤其是当前大力普及的时候。

    2、发展的观点:

    对联和其他文学作品一样,都有着继承和发展的问题,这个问题处理得好,就有无限的生命力。一方面,对联如果不继承格律诗有关对仗等一些本质的要求,那么对联也就不成为对联了;另一方面,如果从对联产生之日起就一成不变,那也是没有生命力的。试想,如果没有“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不发展白话文和新诗歌,今天,我们的文章、诗歌是个什么样子?今天,我们在大力普及、发展、提高对联的时候,“五四”时期那种革新精神不是可以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和借鉴吗?

    3、时代的观点:

    历史在发展,时代在前进。我们的对联也一样,随着历史、跟着时代在发展在前进。只要是有时代气息的词组、语音、习惯、节奏,我们都应吸收到对联的创作上来,平仄和对仗,都要适应这种变化,和时代相适应,绝对不能因循守旧而远离时代。

    最后,我还要说的是:对联是文学,是一种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一样,有个合格不合格的问题。大家知道,为对消费者负责,不合格的产品是不能进入市场的。为对读者负责,不合格的对联,理所当然的我们不予承认。对合格的对联,能不能分个精品(优秀)、一等、二等、三等,和物质产品一样,分个品牌、一级、二级、三级。正如和物质产品一样,也不能只准许品牌才能进入市场。只要是合格的对联都应该承认,白璧无瑕当然好,但白璧微瑕、瑕不掩瑜,也应该受到欢迎。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雅俗共赏,满足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要求,有利于楹联事业的普及,才能真正促进楹联的发展和提高。

补充﹕

    看过一句﹕云游常约客[花蝴蝶],后改了云游常约鹤,约鹤多指仙游。一对联句比较严谨平仄韵律,因为对联先要表达出基本文化知识要素(特点),才算叫文学。对联不同于玩耍文字游戏。见过一些文学论坛的茶诗联社,喝茶灌水的对子总比文学对子多好多,所以灌水句易写,对句子的要伤脑细胞了。  

    看完整一副好对难,看雕玉抽丝的好联更难,常像穿了上衣出来找条合适的短裤叉一样。说了灌水的句子也不是论坛人发明,早就有一些趣联、游戏联,奇趣的对联是可以放宽了。只要三连平、仄上对应即可。看来出此句的人,较着重于此句首尾呼应词句,如云游常约鹤(平平平仄仄) (云鹤)。我也来一对句﹕浪迹逐随波(仄仄仄平平).

云游常约鹤(平平平仄仄) (云鹤)

浪迹逐随波(仄仄仄平平) (波浪)

    有时候看见在上联出现所谓三连平(在句尾连续出现三个平声,叫做“三平调”,这是古体诗专用的形式,做近体诗时是必须尽量避免),虽然一些趣句妙对是故弄平或仄音(清一色),仍然不失为佳联和佳谜,雅俗共赏。

 

四:对联的源流:

对联的渊源,大多数认为起源于桃符,传说古代东海度朔山有棵大桃树有神茶,郁垒二神,能避百鬼。所以民间在元旦用桃木板画上两个神像挂在门口,以驱鬼避邪,叫做桃符。据说最早在桃符上写对联,是后蜀主孟昶他的“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被认为是我国最早的一副对联。但也有人认为最早的对联而是一副扇联。据宋代和尚文莹在《玉壶清话》中说:后代有一个文人叫范质,对当时朝政不满,遁迹民间,他在隐居时,曾在扇子上题下这么一副对联:“大暑去酷吏,清风来故人。”这才是最早的对联。比孟昶的对联早二十年。尽管各家说法不一,但对联起源于五代是有根据的。到了宋代过春节贴春联已成了普遍习俗。王安石诗云:“千家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还有如:“门大要容千骑人,堂深不觉百男欢。”;“门前莫约频来客,坐上同观未见书。”;“天边将满一轮月,世上还钟百岁人。”;朱熹:“佩韦遵训,晦木谨师传。”

对联发展到明清两代,明太祖朱元璋有一年除夕下圣旨,命令各家门上都要贴春联,并亲自写一副对联赐给大臣陶安:“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人。”给一户阉猪户书写:“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后来这阉猪的知道是明太祖朱元璋写的,便把此联挂在中堂视为至宝。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对联是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来的,它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古人把吟诗作对 相提并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对联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上 联尾字仄声,下联尾字平声。这些特点,都和律诗有某些相似之处,所以有人把对联 称为张贴的诗。但对联又不同于诗,它只有上联和下联,一般说来较诗更为精炼,句 式也较灵活,可长可短,伸缩自如。对联可以是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九 言,也可以是十言、几十言。在我国古建筑中,甚至还有多达数百字的长联。对联无 论是咏物言志,还是写景抒情,都要求作者有较高的概括力与驾御文字的本领,才可 能以寥寥数语,做到文情并茂,神形兼备,给人以思想和艺术美的感受。
     明太祖朱元璋赐给中山王徐达的对联:“破虏平蛮功贯古今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

对联是文学的一种形式,它与诗词,曲乃至其它体裁文学一样,有自己独特的格式和要求。一副对联分上下两联,其长短,字数没有限制。古今各种对联都有传世佳作。古代字数较多的天下第一长联河北平山县桂山青龙观,两侧有一副长联1276个字;昆明大观楼联174个字。字数少者二十年代清华大学陈寅恪教授出的国文试题:孙行者要求对祖冲之,以姓氏“祖”对“孙”虚词“之”对“者”;动词“冲”对“行”;这副对联上下联仅六个字。还有特别少者上下联各一个字:生与死。

随着时代的变化,1949年4月1日,南京大学院校学生举行了“反饥饿、反内战、反对假和平,要求真和平”的游行示威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特务血腥镇压,两名学生被打死,中央大学礼堂举行追悼会,会场其中一副无字对联:上联“? ?? ???“下联:! !! !!!”。此联无字胜有字,上联是强烈的质问,控诉了国民党反动派,下联表示了血债要血还的决心。

从而说明,创作对联先要确定全联的思想内容,再决定对联的类型,一般多是先起草上联,然后对下联,或者先想好下联,再对上联。要从一句句对起,一字字对起,做到数字对数字,颜色对颜色,词语正反相对,范围小,字数少,比较容易找到相对的字眼,字数多较困难,但不必过于拘执,要灵活应用。如果意思好,手法高,可以放宽到广类以外去对。总之要想作出好对联,要多读好的律诗对句就会知道无须墨守成规。

初学创作对联者应多读一些骈体文。骈体文是文章里面和散文相对的一种文体。骈文通篇用对句,常不常两句与两句相对,而多用上四字下六字的句子相对,因此又称四六文。如王勃的诗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及他的《滕王阁序》中多用陈屏文而古今驰名。所以初学创作者多读熟读,自然能作出优秀对联。另外,还要以四字句联语作基础,联语多以五字句及七字句为定,但四字句是基础,也常用。平时要多练习,勤练习,造好平仄错综复杂,声调和谐的四字句作基础,以后必然能创作增美生色的好对联。

 

对联的格局与修辞:写作对联的基本要求应运用汉字特色,做到整齐美观,上下两联字数相等,结构相同,对仗工整,音韵协调,用字不能重复。

 

五:对联的写法:

1:长联不能不写成两三行,但第二行不可像写文章那样,提高两个字,不论多少行,都应该“平头”.

2:下联最好自左而右写,和上联相对,配成“门”字形。

3:短联不必加标点符号,长联可以加标点符号。

初学者不懂平仄,以至于作联没有音乐美,只具有有对偶而无音乐美。

有些好胜的联友会先从机关联入手,容易将生硬机关来显示自己的文才,至于自己的文才是否高深,别人只要看你的出句就可知道,因为作联功力深厚之人,往往是阅读名言众多,作联必然有种诗味音乐美与节奏美。

有些作意境联时,也会遇到看不懂别人的出句,而认为别人意境不合,当然这个是非常主观,但是不能因为自己看不懂出句的意思而称自己的胜过别人,因为作对联不是让对方知难而退,相反应该是让对方爱上对联,不然你难倒了所有联友,到时只有你一个人玩对联那不是更没趣。

出句:风骤花华,不知蓝天碧空

对句:雨疏残酒,应是绿肥红瘦

出句者不知道“绿肥红瘦”是什么意思,就以意境不合为由否定对句者,但是别人解释,“绿肥红瘦”乃出自于李清照《如梦令》时,当就闹出笑话,本是难人却被人丑倒,为免不出丑于人前,所以建议以对仗平仄符合对句要求,则是为合格,但不理解对方或者不认同对方的联意时,最好询问对方,并不能武断地认为对方对句意境不合,因为对联有了交流自然会更上一层楼。

说准确一些,上联是多少字,下联也必须多少字,否则,它就不是对联,这就是对联最起码的标准和要求。

    对联是由上下联相对的两句组成,上句叫上联,下句叫下联,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出现在多少之分,长短之别。如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对联分五言、七言、八言,最常见;九言、十言次之,四言、六言又次之。用词造句要反复推敲,讲究鲜明恰当,字斟句酌,高雅清新;造句要用文言而不用白话,(少数例外)概括性针对性要强。

4、结构句型相同

一副对联采用什么样的句式结构,作者可以完全自由,但上下联的句式要相同,这点在短联和长联中都是一样要必须遵守的。如:玉宇无尘,一轮浩月;银花有色,万点春灯。其上下各四个字。五言、六言、七言或其他在结构句型上也必须相同。

5、声韵协调

作对联要音韵和谐,节奏优美,语言精炼,读起来铿锵悦耳。写对联如果只要声调相同的来写,读起来就会感到拗口,呆板。如果用不同声调的字词写出来的对联,读起来会感到有变化,有节奏,才顺口,才有音调美、音乐美。声调就是评议的高低,升降和长短。古人根据声音的高低,升降分为平上去入四声。再把四声分为两大类:平和仄。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写对联就是要平仄交替或对立来构成句子的节奏和旋律,形成抑扬顿挫的音乐美;读起来琅琅上口。

怎样分辨平仄,其方法:

辨别四声是辨别平仄的基础,四声是按字的声调分的。古四声为“平上去入”.平声字如“中”“冲”,声音舒长而响亮;上声字如“如”“胆”“岛”,声音上扬而重,冲;去声字如“旦”“到”轻轻送出;入声字如“戢”“急”音节短促,一发即收。《康熙字典》有分别四声的七绝一首:“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意思是说:“平声字随口平读,去声音不高不低而尾音自然延长。上声字向上高读,其声音高亢而无尾音。去声字重读其声哀而且远,有较短的尾音。入声字向直急读,其术而且实。”

我们所说的平仄的“仄”为不平之意。包含“上去入”三声之字。作为对联懂平仄即可,无须区分“上去入”三声。但应以古四声为准;不能依照现在的普通话没有入声。分为阴平、阳平,上去四声,入声字多转四字句,谈为阳平。古入声字“戢”“急”,现在都读成“极”.下面分析四字句、五字句、七字句“平仄格式”;

只有这样才能说得详细:

六:一联韵
首先讲起对联的平仄规则,就是对联的平仄韵,简称联韵。
现在从对联的声韵发展,对联是脱胎于律
诗(至于过程简略),本作为训练律诗而作,后来又因广泛流通于民间,就与律诗各自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了家知户晓的事物了。
联韵的发展,由唐朝开始时,是“A两两平仄交替偶有三连平三连仄”,到了明朝就有“B全平全仄”。

七:二联韵发展路程
(1)从A到B之间的发展,就与唐诗到宋词那样差不多,唐朝的律诗已经被大多数诗人作完了,自然到了唐末就有好多人想作出优美的诗句,字词已经被前人所用光了,这时就真是“巧妇难成无米之炊”,但是规则是死,人是活,他们就将唐诗发展到“诗余”,就是宋词。
(2)然而对联也是同样道理,限制平仄规则为“两两交替偶有三连平三连仄”,汉字已经被限制了很多,尽管汉字之多,但是历经唐宋元三个朝代,总会将这些汉字都用完,所以这期间联韵已经作出了放宽,纵观唐律的诗格发展成形后,已经出现了“三连平,三连仄”(暂不论三平尾三仄尾)
    B全平全仄开始只是一种对联游戏,但不常见,所以只能作为一种特例来讨论,至于为什么全平全仄的也可以称之为联韵一种,这样的对联也遵守对联的基本平仄(仄起平收),同时这类全平全仄多数出现于巧对或者讽刺联,所以只作为偶一为之,所以往往有较大趣味而被人所接受,因为联韵并不是对联最重要,但是基本联韵(仄起平收)是一定要遵守,至于有些联并不是仄起平收,一般出现于名人联与机关联,名人联
    多数是因为他本人对对联并不了解,我们学诗词的都知道一件事,古来那些伟人,如政治家等非专业诗词名人的诗词,诗词入门者都是比较少。

二联韵的应用
对联按形式可分成:意境联、机关联、无情对。(在此只是作为讲述本教程为首要而分类,对联还可以有其它分类方法)
    意境联以意境为先,讲求对联整体美与意境美而对联有结构与声韵美,所以应用马蹄韵与诗律韵,不能用鱼竿韵与全平韵,严格遵守“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1)水天一色
     风月无边 --李白
古:仄平仄仄
    平仄平平
(2)水自石边流出冷
     风从花里过来香 --苏洵
古:仄仄仄平平仄仄
    平平平仄仄平平
(3)雨醒诗梦来蕉叶
     风载书声出藕花---徐渭
古:仄平平仄平平仄
    平仄平平仄仄平
(4)天若有情天亦老
     月如无憾月常圆--石延年
古:平仄仄平平仄仄
    仄平平仄仄平平
三无情对以上下联分毫无相关为前提,所以对仗平仄结构都是严格,所以应用马蹄韵与诗律韵,不能用鱼竿韵与全平韵,同样严格遵守“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1)太极两仪生四象
     春宵一刻值千金----纪晓岚
古:仄仄仄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2)木已半枯休纵斧
     果然一点不相干
古: 仄仄仄平平仄仄
     仄平仄仄仄平平
(3)杨三已死无京丑
     李二先生是汉奸
古: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4)五月黄梅天
     三星白兰地
古:仄仄平平平
    平平仄平仄
    机关联,是以机关为主,所以对句是以破机关为第一,声韵第二,所以可依机关难度来选用马蹄韵、诗律韵、鱼竿韵和全平韵,可不遵守“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马蹄韵在机关联中比较少见。
(1)三光日月星
     四诗风雅颂
古: 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仄
解析:三光为日月星,所以下联必定要用三样专有名词的事物,但这样又会与“三”合掌,而四诗分风颂,小雅,大雅,所以为四诗。
声韵解疑,这里并没有按照“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因为此联差点就成为了绝对,所以机关以破机关为主,至今没有出现合律的对句,
则以破机关为先,对声韵降低了要求,这里并不是说明机关联是不论平仄。
(2)五行金木水火土
     四位公侯伯子男
古:仄平平仄仄仄仄
    仄仄平平平仄平
这句也差点成绝联了,不过出句凑合来说算是鱼竿韵,但“四仄尾”是被禁止。这出句可能是出句者不太懂平仄而造的机关,所以对句的优美
平仄韵弥补了出句的平仄。
(3)人有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
古: 平仄仄平,仄、仄、平、仄、仄、仄、仄
     经存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
古: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这出句基本上是绝联了,“七情”又是有硬性联系,可用“七星”但又与“七”合掌,最后只能找到六经,恰好“春秋”有二字,假如出句后面没有停顿。
人有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古:平仄仄平,仄仄平仄仄仄仄)
经存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古: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这样是对上了,但是出句就会犯四连平,所以古人出句都比较小心,无奈对句难求,所以将此对句放宽了“平仄”的要求。
    再次强调,机关联虽然是以机关为先,但是出句都须非常之小心,有机关有意思之余还要符合平仄规则,可用马蹄韵、诗律韵、鱼竿韵和全平韵。
对句要求并不是没有要求,而是一步一步放宽要求:
1须以破机关为先
2有句意
3仄起平收
4遵守“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5出句用马蹄韵须用马蹄韵或者诗律韵应对
6出句用鱼竿韵须用马蹄韵、诗律韵或者鱼竿韵应对
7出句用全仄韵须用马蹄韵、诗律韵或全平韵者应对
8出句若是难对则以“1、2与3”为先,可放弃“4”的要求。
9遵守“8”后仍没有对句,则可放弃“5、6及7”。
10遵守“9”后仍没有对句,则可放弃“3”。
根据这十条守则,前文的苏轼对句
上联:幸早里,且从容;(仄仄仄,仄平平
下联:奈这事,须当归。(仄仄仄,平平平)
                 ——苏轼答刘贡父送行,谐音联
解析:
幸(杏)、早(枣)、里(李)皆为果名,从容为药名
奈(柚)、这(芰)、事(柿)皆为果名,当归为药名

(这是平起平收,这副全是谐音药名,在后面内容会再介绍这副联)
对联最重要是什么?(在下面的“对联分类”再讨论)

分享:

如后孙中山先生名联
上联:革命尚未成功
下联:同志仍须努力
(平起仄收)

(这是平起平收,这副全是谐音药名,在后面内容会再介绍这副联)
对联最重要是什么?(在下面的“对联分类”再讨论)
(3)在A到B之间,可以说是从“三连平三连仄”到“全连平全连仄”,在这期间还有一种“四连平”
例如:
李白五言排律《怨歌行》(当中的平仄有拗)的一句
沉忧能伤人,绿鬓成霜蓬。(古:平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
(前句全平)
--谢灵运诗句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古:平平平平仄,平仄仄平平)


虽然说到一联韵和二联韵,再具体和详细地对联韵进行分类:
联韵可以分为马蹄韵、诗律韵、鱼竿韵、全平韵。
                          八:马蹄韵
(1)在古人的诗词当中,他们经过了诗词格律平仄的研究,提出了一种完美的平仄韵,就是“两两平仄交替”的韵美是最优美,因其平仄严格,而先有马蹄韵的实践,后有马蹄韵概念。 对联在我国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对联的格律起源于古四声,从现有资料看,古代人并没有明确界定“马蹄韵”一词,但其多数联作心领神会地遵循了马蹄韵规则。马蹄韵一词是余德泉教授经过对上千年来联作声律的考察,总结出来的。

(2)什么叫马蹄韵 编辑 " 韵": “韵”由“音”+“匀”构成,顾字思义,“韵,和也”(见《说文新附》)。“和也”省略了主

语,其主语是“音”!“音和曰韵也”(见《玉篇》)。何谓“和”?就对联而言,“异音相从谓之和”(刘勰语)。异音即平仄,平仄交替才能产生节奏,音和谐而有节奏,方为对联之韵。由此得出结论

,对联之韵是由平仄音的不同排列构成的。

" 马蹄":

这里的“马蹄”是指马蹄行进规律。马之行步,后蹄总是踏着前蹄蹄印走,每个蹄印都要踏两次。

细察马之行进规律,总是左右脚轮流迈进。若以左边(或右边)的马蹄为平,另一边的马蹄为仄,左右

轮流行进,那么“平平”之后便是“仄仄”,“仄仄”之后又是“平平”了。鉴于后脚之最初站立点与

立定时前脚之站立点,并无后继,所以起句和末句的句脚,一般都是单平或者单仄。也可以把一字和二

字联的音律,看作是马蹄韵的特殊形式。

总之,马蹄韵即:

这种平平仄仄交替变换的联律,其句脚节奏规律和联内音节点规律状如马蹄行进之规律,

故名马蹄韵。马蹄韵包括句脚规则和句中规则。句脚规则和句中规则是一个系统的两个方面,不能割裂。句脚规则,指若干分句组成的对联一边,每个分句句脚的平仄安排规则。句中规则,指一个联句(分句)中每个字的平仄安排规则。

(3)编写马蹄韵的注意事项 编辑 句中平仄的安排秩序,受句脚平仄安排的制约。

联句句脚马蹄韵特征最为明显。句脚的平仄应严格遵守马蹄韵,否则就会导致明显的不和谐。

句脚平仄有正格与变格之分。句脚正格是指对联每边最后两句的句脚平仄不同,反之,称为变格,

即对联每边最后两句的句脚同平或同仄。句脚正格读起来铿锵有力。

句中使用马蹄韵,其平仄没有正格与变格之分,也就是说,1、3、5不论规则,不适用马蹄韵联句。

对联格律的最标准形式是—马蹄韵,马蹄韵最标准的格式是—偶数句正格之马蹄韵。

竖向(上下两联)的平仄,总是对立的。上联某句末是平声的,下联相对的地方就是仄声;反之亦然。横向(同一联各句间)则总是连珠的。即古人所谓“仄顶仄,平顶平”。

(4)马蹄韵原理 编辑 任何原理,一旦被认识,都很简单。马蹄韵也是如此。其句脚规则可以用如下一个公式来表示:

…… 仄 平 平 仄 仄 平 平 仄

┬ ┬ ┬ ┬ ┬ ┬ ┬ ┬——

│ │ │ │ │ │ │ │1↑

│ │ │ │ │ │ │ └—┘

│ │ │ │ │ │ │ 2↑

│ │ │ │ │ │ └———┘

│ │ │ │ │ │ 3↑

│ │ │ │ │ └—————┘

│ │ │ │ │ 4↑

│ │ │ │ └———————┘

│ │ │ │ 5↑

│ │ │ └—————————┘

│ │ │ 6↑

│ │ └———————————┘

│ │ 7↑

│ └—————————————┘

│ 8↑

└———————————————┘

这是一个上联句脚公式。从后往前截:

每边一句:仄

每边两句:平仄

每边三句:平平仄

每边四句:仄平平仄

每边五句:仄仄平平仄

每边六句:平仄仄平平仄

每边七句:平平仄仄平平仄

每边八句: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

这个省略号意味着,如果有九句,则首句句脚平仄还是仄;如果有十句,则首句句脚平仄又为平,等等。

下联平仄相反。

句中平仄,亦以上联标准式为例:

一言句:仄

二言句:仄仄

三言句:平平仄、平仄仄

四言句:平平仄仄

五言句: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

六言句:仄仄平平仄仄

七言句: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八言以上(含八言)之平仄视节奏而定。

下联平仄相反。

按理,五言句之马蹄韵标准式除“仄仄平平仄”外,另一种应为“仄平平仄仄”,因律诗自唐以来已用惯了,于是用“平平平仄仄”取“仄平平仄仄”而代之。这只是一种变通。七言句以“仄仄平平平仄仄”取代“平仄仄平平仄仄”,亦是如此。被取代后的“仄平平仄仄”与“平仄仄平平仄仄”两式,仍然在用。

就这些。记住这些,就算把握住马蹄韵的精华了。

5马蹄韵的用法 编辑 马蹄韵既用于联句句脚,亦用于联句句中,而以用于联句句脚特征最为明显。可以说使对联区别于其他文学形式,这是最突出也是最根本的一点。

马蹄韵之用于句脚和句中的一整套规则,后面将详加叙述。

马蹄韵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更不是哪一个人的发明创造。它是千百年来一步一步约定俗成的结果。这一点,从下一部分的叙述中,可以充分地显示出来。马蹄韵的平仄规则是“两两平仄交替”,所以这样的句式就是马蹄韵,马蹄韵不仅应用于句脚(仄起平收),还应用于句中。

联例:

涂弄玉窗前御凤图,公主运笔=======记将金殿外禁龙集,帝王成诗

乡谣无忌,婵娟行万里频思月=======神话有情,萧史定三生不负人
分句联
上联: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前后分句句脚是一平一仄交替,不能一仄一仄)
下联: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上联:仄,平,仄
下联:平,仄,平
由此可见,马蹄韵的平仄规则极其严格,
A上下联两两平仄相对
B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句式,无论上联下联都要按照这样的句式。
C分句时,上联分句句脚平仄交替,同一联不能用同平同仄来结尾
所以难怪被称为最完美的对联平仄韵。
                                九:诗律韵

上文说过“马蹄韵;下文还有“鱼竿韵”还有“全平全仄韵等,这里再说说“诗律韵

诗律韵,则是按照律诗的平仄规则,有“D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以及“两两平仄交替偶有三连平三连仄”。

 

 七字对句的仄起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例:

1:秋草独寻人去后   寒林空见日斜时

2:红雨随心翻作浪   青山着意化为桥

3:盈手水光寒不湿   入帘花气梦难忘

4:颐和园知春堂的一副对联:

          七宝阑干千岁石    十洲烟景四时花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平平仄仄平平

“七、石、十”皆是入声,若是按读作阳平,则“七、十、石”字在上下联,在上下联之首尚可不论,而“石”就不能作上联的尾字了。由此可见,辨清平仄是作对联的第一步。

再看颐和园夕佳楼联:隔岁晚莺藏谷口  唼花雏鸭聚塘坳

                    仄仄仄平平仄仄  仄平平仄仄平平

从这副对联看,一句之内平与仄是交替进行的,而上下句的平仄是对立的。有一点务必记住,上联的末一字要用“仄”声,下联的末一字要用“平”声。

四字句、五字句与七字句的联语,都只有上面介绍的“平起式”与“仄起式”.每一副是平起,还是仄起?要根据上联之第一个字来判断。因为一般以两字为一个音节,两音节重点自然落到第二个字上面。

写律诗有七字句:句中的第一个字,第三个字或第五个字,其平仄在音节就无关紧要了。即造句时不必严守格式,可以从宽,或平或仄都可以。因此,写七言律诗古人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字分明之说,即从严。即指“五、七”言诗每句的第一、三、五”个字不拘平仄,当用平声字的地方用了仄声字,或当用仄声字的用了平声字。而句中的“二、四、六”却必须分明,不容更换。这是出于读音的考虑而定的原则。“一、三、五”字平仄移易,读音无显著影响昂,“二、四、六”字平仄失调读起来就拗口,削弱了节奏感和音乐美,这是作诗的大忌。

而对联字数稍多,句法与节奏不免复杂,要求上下联意思和平仄词性结构等严格相对就更难,因此要有一些变通。现举台湾高雄市郑成功祠的对联为例来看一下:

由秀才而封王,主持半壁旧江山,为天下读书人顿增颜色;

平仄平平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

驱外夷以出境,自辟千秋新事业,愿今日有志者再鼓雄风;

平仄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

这副对联慷慨激昂,音节雄浑,对民族英雄郑成功给予很高评价。

为众传颂的名作,其中的:“由秀才”(平仄平)对“驱外夷(平仄平)为天下(仄平仄)对“愿今日”(仄平仄)上下联平仄相同,并不同于一般上下联平仄须相反的原则。可是由于其他内容文学俱佳,一气呵成,颇有宏大气魄。

规律与变通,关系是辩证的。初学撰联,应该严格遵守规律,认真求精,不能以变通为借口,为自己的拙劣辩护。

对仗工整(平仄相对):

对联对仗首先要求上下联的平仄相对,要相反相成。以七言联为例“平”起的上联作平平仄仄平平仄;下联必以“仄仄平平仄仄平”.相对“仄”起的上联作“仄仄平平平仄平”下联必以“平平仄仄仄平仄”相对;以此类推不拘对联的长短,其间的“平仄”都要这样。随处参差转换,使之两两对立,形成鲜明的对比。

例如:

1:   花香鸟语无边乐   水色山光取次回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2:高天滚滚寒流急(主谓句)

      大地微微暖气吹(主谓句)

  上下两联句型应相同。

在对联的对仗中,还要词性相对,也就是说上下两联中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相对,虚词相对,数字相对。

下面以毛泽东的一副对联为例说明之: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抵浅  “墙上”对“山间”(名词短语)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芦苇”对“竹笋”(都是名词)

“头重”对“嘴尖”(都是主谓短语);“脚轻”对“皮厚”(都是主谓短语);根子浅”对“腹中空”(都是主谓短语)

这就是对仗中的词性相对。

切题与含蕴:

1:一切文学作品中都有言尽语穷,了无余忌,写对联也一样,既要注意切题,更要注意之美。

旧时理发店门前有一联:

虽属毫末技术   却是顶上功夫

“毫末”“顶上”皆一语双关,不离理发,却又不只于此,引起许多联想,口气很大,内涵丰富,表现出一种自豪感。

2:上下联避用重字,乃是常规,可是有人偏用重字,叠词相对,也别有风味,如:

似我非我,我看我我亦非我    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

这副对联说得是演戏必须进入角色,忘掉自我,才能逼肖其人。一副22个字的对联,用了12个重字,可是每个“我”和“谁”都有所指,含义不同,耐人寻味。

总的说来,对于对联的格局,样式无需要求太严格i,太死板。只要理解其意,修辞恰当,又能够举一反三就可以了。对于“平仄”安排,也要根据一般的原则,按对联的长短来调节,不应拘泥。而且只懂得格律和平仄,未必就能作出好对联。博览群书,多读诗词和名联,逐步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才是写作基础。基础牢固,又懂得写对联的规律,那自然挥洒自如,有如神助。

对联要配横披(有得可以不配,根据各人喜好)

对联的横披又称横副,门横,横额,对子脑。其内容要求是整副对联意思的概括,总结,即为此联的中心思想,不能偏离,一般以四个字为最好,起到相得益彰之妙。

对联的写、读、贴法:

现代的汉语文章和白话诗,多数横写,横排,自左而右,横读。但是旧体诗则不一定这样。对联呢?则绝对不可以这样。因为对联自有其特性,自有其艺术传统,对联有传统的规矩。

3:必须竖着写,竖着读,竖着贴。而且必须是自右而左,先上联,后下联。

4:上联贴于右手边(即门之左边);下联贴于左手边(即门之右边)上联与下联不可任意倒贴。

纵然从意思上看,上下联倒贴也关系不大,但要知道对联还有另一条传统规矩,上联末一个字应该是“仄”声字,下联末一个字就应该是“平”声字。仄声字短促,不大响亮。平声字悠长,悦耳,所以宜于作结束的音节,例如:

(1):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2):天增岁月人增寿   春满乾坤福满门

 

诗词常识之--律句
汉语虽有四声,但在近体诗中,并不需要象词、曲那样分辨四声,只要粗分
成平仄诗律韵,则是按照律诗的平仄规则,有“D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以及“两两平仄交替偶有三连平三连仄”。

两声即可。要造成声调上的抑扬顿挫,就要交替使用平声和仄声,才不单
调。汉语基本上是以两个音节为一个节奏单位的,重音落在后面的音节上。以两
个音节为单位让平仄交错,就构成了近体诗的基本句型,称为律句。对于五言来
说,它的基本句型是: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

这两种句型,首尾的平仄相同,即所谓平起平收,仄起仄收。我们若要制造
点变化,改成首尾平仄不同,可把最后一字移到前面去,变成了: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除了后面会讲到的特例,五言近体诗无论怎么变化,都不出这四种基本句型。
七言诗只是在五言诗的前面再加一个节奏单位,它的基本句型就是: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七言近体诗无论怎么变化,也都不出这四种基本句型。

这些句型有一个规律,就是逢双必反:第四字的平仄和第二字相反,第六字
又与第四字相反,如此反复就形成了节奏感。但是逢单却可反可不反,这是因为
重音落在双数音节上,单数音节就相比而言显得不重要了。

我们写诗的时候,很难做到每一句都完全符合基本句型,写绝句时也许还办
得到,写八句乃至更长的律诗则几乎不可能。如何变通呢?那就要牺牲掉不太重
要的单数字,而保住比较重要的双数字和最重要的最后一字。因此就有了这么一
句口诀,叫作“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就是说第一、三、五(仅
指七言)字的平仄可以灵活处理,而第二、四、六以及最后一字的平仄则必须严
格遵守。这个口诀不完全准确,在一些情况下一、三、五必须论,在特定的句型
中二、四、六也未必分明,在后面我们会谈到,但接下来我们先来看看如何由这
些基本句型构成一首完整的诗。

诗词常识之--用韵
唐人所用的韵书为隋陆法言所写的《切韵》,这也是以后一切韵书的鼻祖。
宋人增广《切韵》,编成《广韵》,共有二百余韵。实际上唐宋诗人用韵并不完
全按这两部韵书,比较能够反映唐宋诗人用韵的是金人王文郁编的《平水韵》,
以后的诗人用韵也大抵根据《平水韵》。

《平水韵》共有一百零六韵,其中平声有三十韵,编为上、下两半,称为上
平声和下平声,这只是编排上的方便,二者并不存在声调上的差别。近体诗只押
平声韵,我们就只来看看这些平声韵各部的韵目(每韵的第一个字):

上平声: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虞、八齐、九佳、十灰、
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

下平声:一先、二萧、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阳、八庚、九青、十蒸、
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

光是从这些韵目就可以看出古音和今音已大不相同。有一些在古代属于不同
韵的,在现在已看不出差别,比如东和冬,江和阳,鱼和虞,真和文,萧、肴和
豪,先、盐和咸,庚和青,寒和删,等等。

如果我们具体看一看各个韵部里面的字,又会发现一个相反的情况:古人认 为属于同一韵的,在今天读来完全不押韵。比如杜甫《三绝句》第一首(以下引
诗均以杜诗为例,不再注明):

楸树馨香倚钓矶,
斩新花蕊未应飞。
不如醉里风吹尽,
可忍醒时雨打稀。

“飞”和“稀”在平水韵中同属五微,但在普通话读来并不押韵。

又如第二首:

门外鸬鹚去不来,
沙头忽见眼相猜。
自今以后知人意,
一日须来一百回。

“猜”和“回”在《平水韵》中同属十灰,但在现在普通话中也不押韵。

古体诗的押韵,可以把邻近韵部的韵,比如一东和二冬、四支和五微,混在
一起通用,称为通韵。但是近体诗的押韵,必须严格地只用同一韵部的字,即使
这个韵部的字数很少(称为窄韵),也不能参杂了其他韵部的字,否则叫做出韵,
是近体诗的大忌。但是如果是首句押韵,可以借用邻韵。因为首句本来可押可不
押,所以可以通融一下。比如《军中醉饮寄沈八刘叟》:

酒渴爱江清, 余甘漱晚汀。
软沙倚坐稳, 冷石醉眠醒。
野膳随行帐, 华音发从伶。
数杯君不见, 都已遣沈冥。

这一首押的“汀、醒、伶、冥”属下平声九青,但首句借用了八庚的“清”。
这叫做借邻韵发端,在晚唐开始流行,到了宋代,甚至形成了一种风气。

现代人写近体诗,当然完全可以用今韵。如果要按传统用《平水韵》,则不
能不注意古、今音的不同,读古诗更是如此。这些不同,有时可以借助方言加以
区分,但不一定可靠,只有多读多背了。

十:鱼竿韵
诗律韵“两两平仄交替偶有三平三仄”(相对放宽接近完美),发展到“两两平仄交替,偶有三平三仄或者四连平四边仄”(过于放宽),
这种“两两平仄交替,偶有四连平四边仄”的平仄韵就称之为“鱼竿韵”
这种鱼竿韵在对联中并不常见,初现于古风诗体,律诗根本不可能出现(律诗最多是三连平三连仄)。
鱼竿韵的特性就是“四连平四连仄”,但不是“全平全仄”,所以鱼竿韵只见于五言诗、七言诗(六言诗体较少,更不易见),所以在对联
中五言联六言联七言联也比较少见,七言联以上就更难见到了。
但是少见却也存在,所以也拿来研究。
例句: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古:平平平平仄,平仄仄平平)-谢灵运《登池上楼》

悠然云间月,复此照池塘。(古: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姚系《野居池上看月》
口咏独酌谣,目送归飞翮。(古:仄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白居易《北亭》
鱼竿韵的格式就只有五言联六言联七言联,但是鱼竿韵在对联史上比全平韵还要少见,所以出句时最好作个说明,因为并不是所有联友都熟悉
鱼竿韵中有五言、六联、七联、全平全仄。只要非“三平尾三仄尾,四平尾四仄尾”,联中为“四连平四连仄”。这两个特征就可以了。
                         十一:全平全仄韵

联韵的发展,由唐朝开始时,是“A两两平仄交替偶有三连平三连仄”,到了明朝就有“B全平全仄”

B全平全仄开始只是一种对联游戏,但不常见,所以只能作为一种特例来讨论,至于为什么全平全仄的也可以称之为联韵一种,这样的对联也遵守对联的基本平仄(仄起平收),同时这类全平全仄多数出现于巧对或者讽刺联,所以只作为偶一为之,所以往往有较大趣味而被人所接受,因为联韵并不是对联最重要,但是基本联韵(仄起平收)是一定要遵守,至于有些联并不是仄起平收,一般出现于名人联与机关联,名人联多数是因为他本人对对联并不了解(我们学诗词的都知道一件事,古来那些伟人,如政治家等非专业诗词名人的诗词,诗词入门者都是比较少看)。如

后孙中山先生名联

 

上联:革命尚未成功

下联:同志仍须努力

(平起仄收)

机关联:

 

上联:幸早里,且从容;

下联:奈这事,须当归。

    ——苏轼答刘贡父送行,谐音联

(这是平起平收,这副全是谐音药名,在后面内容会再介绍这副联)

 

对联最重要是什么?(在下面的“对联分类”再讨论)

 

(3)在A到B之间,可以说是从“三连平三连仄”到“全连平全连仄”,在这期间还有一种“四连平”

 

例如:

李白五言排律《怨歌行》(当中的平仄有拗)的一句

沉忧能伤人,绿鬓成霜蓬。(古:平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

(前句全平)

谢灵运诗句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古:平平平平仄,平仄仄平平)
这个比较简单,从诗律韵到鱼竿韵,所以现在就是“五连平五连仄”,也就是五言联全平全仄,但是记得一点这只是允许全平全仄,并不是支
持在六言联以上支持“五连平五连仄”。
全平全仄韵的格式就是上联全仄,下联全平。
日出众鸟绕屋语;山深幽花当门开。(古声:上联全仄,下联全平)
但这全平全仄对联是极其少见,只是作为游戏所用,所以一般不建议初学者按全平全仄韵来学习对联,全平全仄韵的限制汉字数量,表面看起来是大大放宽限制,实是无形之中多加了一重限制。
注:全平全仄韵,可用马蹄韵或者诗律联应对。

十二:几大字联

四言联,简单地说就是四字联。

如甲午秋四言联

诗心自在;天步独行。     才横吴楚;笔动乾坤。     草根智盛;山野德高。

笔横山色;琴绕水声。     山雄于壮;水善在卑。     明明善善;厚厚贤贤。

以仁为本;向善在心。     上文不德;大道至仁。     龙从骚客;凤接楚狂。

世间同道;天下共仁。     宇宙缘道;自然法仁。     学以致道;用而欲仁。

齐贤归道;进德乐天。     以文为富;向善是金。     迷津常渡;大道即行。

舍财为富;绝智存仁。     故经明德;秃笔雄文。     齐齐道道;乐乐贤贤。

烹诗煮赋;餐菊斟梅。     鹏才鹄志;凤德龙文。   赤心无囿;天道有涯。

带经耕耨;负笈交游。     稻香酒熟;稿厚书成。   河汉系缆;汗漫传觞。

自然为道;天意怜才。     乘桴行道;炳烛拓荒。   相知天地;无畏圣贤。

闻韶则悦;知道即从。     结邻有道;归老无为。   大刚无欲;巨富惟仁。    

大千纷矣;唯一贯之。     天龙龘龘;神马骉骉。   枯荷带雨;红叶迎霜。

春山苏醒;野草芊眠。     渔来樵往;酒醉歌飞。   茶浓酒酽;墨厚书香。

诗怀旷达;才器空灵。     琪花掩影;潭水静心。   瑶台揽月;阆苑莳花。

半经得道;一户封侯。     学而为己;显否由天。    仁而为寿;盛矣不衰。   

有玉非宝;无鱼不歌。     豹文自爱;龙德可循。   化鹏巡海;御龙统天。

 择仁安处;闻道即行。     非德不友;至仁即亲。   不思人陋;长欲己贤。

花燃春野;雁缀秋空。    举樽邀月;挥棹驰风。   风和日丽 三星在户   

百事皆乐  民生有幸      人勤地丰 五业其昌       万象更新 国运无疆

云霞呈秀  门迎百福      天开化宇  金莺报喜      梅柳生辉 户纳千祥   

人在春台    玉燕迎春

十三:五言联
上联:仄仄平平仄
下联:1平平仄仄平或者2仄平平仄平或者3仄平仄仄平
(根据D,1.2.3都可以对,但是平仄韵最佳当属1。)
上联:平平平仄仄 下联:()仄仄平平[()为可平可仄]
上联:仄平平平仄 下联:()仄()仄平[()可平可仄,但不能四连仄]
其他不一一列举。

 

上联:仄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

下联: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五言联(二)

上联:仄仄平平仄

下联:1平平仄仄平或者2仄平平仄平或者3仄平仄仄平

(根据D,1.2.3都可以对,但是平仄韵最佳当属1。)

 

上联:平平平仄仄 下联:()仄仄平平[()为可平可仄]

 

上联:仄平平平仄 下联:()仄()

五字仄起式:(三)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例:

1:古木无人经    深山何处钟

 2: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十四:六言联

上联:仄仄平平仄仄

下联:平平仄仄平平

上联: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

下联: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

上联: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

下联: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

上联: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

下联: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

因为要说六言联,才说对联的源渊。对联最早是五言联,而较常用的是五言及七言,恰恰可以证明,对联受律诗影响最深。但骈文形式的文章,后来渐渐形成固定句式,多四言与六言,一般是一四一六,所以叫四六文。所以四言联与六言联,大体出于骈文。四与六相加是十言,多数十言联是前四后六的形式,相对于两个短联相加而成。

    六言联也算短联。形式上可能是独立的六言句,一般二四成句。如:

  俯仰无愧天地;仄平平仄平仄

褒贬自有春秋。仄平仄仄平平

戒骄风清月朗;仄平平平仄仄

除躁海阔天空。平仄仄仄平平

静坐常思己过;仄仄平平仄仄

闲谈莫论人非。平平仄仄平平

(以上格言联)

爆竹一声除旧;仄仄仄平平仄

桃符万户更新。平平仄仄平平

风展红旗似画;平仄平平仄仄

春来绿水如蓝。平平仄仄平平

(以上春联)

易曰乾坤定矣;仄仄平平仄仄

诗云钟鼓乐之。平平平仄仄平

(婚联)

直道至今犹在;仄仄仄平平仄

(直字古入声,殖植皆入声,值为去声。)

清名终古长留。平平平仄平平

(挽联)

    也可是三三成句,三三对三三,犹如《三字经》句式。如:

化悲痛为力量;仄平仄平仄仄

(为字可平可仄)

继遗志写春秋。仄仄仄仄平平

(挽联)

言必信行必果;平仄仄平仄仄

色思温貌思恭。仄平平仄平平

(集《论语》句联)

也可能是二二二句式,如:

良夜良辰良偶;平仄平平平仄

佳男佳女佳缘。平平平仄平平

(婚联)

    因为六言联相对而言较少,既有也多是集句自勉一类,应用中很少见。物以稀为贵,所以我们下一篇再谈六言联欣赏。

十五:七字对句的平仄格式(和七字律诗之对句相同)

七字对句的平起式:(a)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例:

1:春风桃李花开日   秋雨梧桐叶落时

2:洞庭波涌连天雪   长島人歌动地诗

 

七字对句的平起式:(b)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例:

1:春风桃李花开日   秋雨梧桐叶落时

2:洞庭波涌连天雪   长島人歌动地诗

 七字对句的仄起式:(c)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例:

1:秋草独寻人去后   寒林空见日斜时

2:红雨随心翻作浪   青山着意化为桥

3:盈手水光寒不湿   入帘花气梦难忘

4:颐和园知春堂的一副对联:

          七宝阑干千岁石    十洲烟景四时花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平平仄仄平平

 

十六:分句联

上联: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前后分句句脚是一平一仄交替,不能一仄一仄)

下联: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上联:仄,平,仄

下联:平,仄,平

[原创]分句联一组

出句:从头学起,千里之遥足下始 [浦江一夫]

对句:借古图存,神州祥运笔中描 [落日]

出句:孤鹜落霞,相亲相近 [禾麦青青]

对句:蟊贼遗丑,背义背恩 [落日]

出句:小酌山前,杯斟风月 [网络狂想]

对句:泛游海内,枰奕黑白 [落日]

出句:独立苍茫,一帆远去天接水 [网络狂想]

对句:环游海内,双手挥出笔连文[落日]

出句:漏声初静,寂寞南窗邀月住 [转]

对句:觞曲抑扬,苍茫东海踏云飞 [落日]

出句:乱舞残红,春风可解愁滋味 [转]

对句:轻歌草绿,丽日正拂芽妙音 [落日]

出句:盛世北京,五彩福娃圆一梦 [修山人]

对句:文明华夏,千年祥运降全球 [落日]

出句:放浪形骸,游山玩水吟平仄 [湖海] 

对句:饮水曲肱,遗世绝俗应对联 [落日]

出句:把盏登高,秋风几许 [驸马]

对句:放怀图广,壮志一腔 [落日]

出句:辗转红尘,烂漫一生终落寂 [驸马]

对句:泛游四海,自由几许又图安 [落日]

由此可见,马蹄韵的平仄规则极其严格,

A上下联两两平仄相对

B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句式,无论上联下联都要按照这样的句式。

C分句时,上联分句句脚平仄交替,同一联不能用同平同仄来结尾

所以难怪被称为最完美的对联平仄韵。

 

十七::联韵百疑

1“三平尾与三仄尾”在对联中是否能用?

“三平尾”与“三仄尾”在律诗中已经存在,因为律诗有“拗”之说法,也就是上句诗句平仄失调,可在后面诗句中补过来。

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古: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李白《独坐敬亭山》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古: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杜甫《八阵图》

清光莫独占,亦对白云司。(古: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白居易《和刘郎中望终南山秋雪》

鳞鳞远峰见,淡淡平湖春。(古: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平)-李颀《寄镜湖朱处士》

一山分四顶,三面瞰平湖。(古: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在这里作仄声)-罗隐《四顶山》

因为“三仄尾”与“三平尾”多见于律绝、古体诗中,在律诗中也存在但相对而言少见。

在诗律中“三仄尾”与“三平尾”可以用下句,或者上句来拗救,但是不能同时出现,并且对句只能是按照诗律韵或者马蹄韵来应对。

所以诗中已经存在,在对联中当然也可以采用,但是不能在马蹄韵中使用,只可在诗律韵使用。

 

为什么看见的大多数名人对联都是平仄失对

(1)古代人的平仄多数用古声,然而古代的平仄不同于现在所讲的今声就是以普通话,古声是以闽南语等,除闽南语外还有其他的方言,古代人多数用自己的方言来辨别规定四声“平上去入”,但是这个原因只是占少数。

(2)大部分原因是有些名人不懂对联平仄,像名人联中,文人雅士的对联多数平仄韵律优美,出错较少。

3.为什么对联一定要讲平仄?

对联讲求对偶与平仄,对偶在诗三百中已经有所见,更在圣贤书籍中常见,如《诗经》《老子》《楚辞》等,而在诗律形成的唐朝,对联的平仄才算是真正建立,一直发展至现在。

中华最早的诗歌总集为《诗经》,诗经是古时的民间乐歌,有分《风》《雅》《颂》,皆来自民间歌手,所以诗经的诗句皆讲求音乐美、节奏、旋律,所以古诗的声调当时已经备受重视,而后来的诗词发展都以诗经为基础,所以对联也吸引了诗词的音乐美、节奏及旋律,所以更应该讲求平仄。

4.对联适合用古声还是今声?

古人多数是用当地的方言的四声来作诗,而历代的官话以及方言都有平上去入,不同于现代的普通话,普通话没有保留住入声,所以在继承古诗的声韵美上,就造成了很大的难题。

而古人作诗,从小用本地方言来进行四声的训练,而现代人皆没有这些训练,只是用普通话作为母语来教育,更没有进行四声的训练,然而最奇怪之处是用普通话来欣赏古诗,古诗应用古声来欣赏,应用本地的方言朗读,因为古诗的押韵与平仄与今声的不同,如“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唐伯虎的诗句,用普通话根本读不出来“癫”与“穿”是押韵,但用粤语来读,或者是湖南话,其他的方言也可读出来。

所以对联应该用古声还是今声,至今仍没有一个定论,就个人而言应该像古人一样,以推动民众的作诗作联为前提,用古声还是今声更有利于发展对联就当用那种。

根据目前的文学发展而论,古声不能弃之,因为中国太量诗词辞赋都用古声作下,而现代人又缺少古声的训练,所以多用今声作诗作联,所以现在的情况即是古声与今声两种并行发展。

十八:学联过程中会遇到那些问题?

仄起平落、鹤顶格、蜂腰格……这些对联的基本知识,久而不用,就会有些生疏。对联,在一些人眼中虽然属于雕虫小技,但真正写出一副好对联是很花功夫的,也很能展示一个人的学养和文字功底。可以说,写出一副好对联,有时比写一篇长文章更让人费心思。岁末年尾,我也每年有任务替机关作一至二副门联。这种对联,需要紧扣时事、紧扣单位特点来写,如果一个人每年都这样作,又不能老是一个模式、老是一种腔调、老是那些词语。需要不断地变化、翻新,十几年下来,就要十几次变化。对于同一单位而言,是有些让人为难的。所以,有时面对这样的任务,会有几分怯意。

过去有一段时间,兴之所至,常常会关注媒体上的对联大赛信息。每次参加,多有斩获。但兴趣转移后,少有涉足。近日偶见一老友正忙于征联,突来兴致。网上搜索征联信息,写得几副,拿去参赛,不知能否合意。芝麻黄豆,能有几颗收获?

兹录如下:

首届“冼太夫人杯”全球楹联大赛

 

深明义理诚以亲民抚众贤以助夫匡政誉称岭南圣母

卓立功勋谋能经略安邦勇能临阵击敌尊为谯国夫人

 

“黄河之都”大赛楹联应征稿(一副)

 

天苍苍云霭霭随风听那九曲黄河吞天吐云飞瀑流泉朝朝夕夕弄绝响

月朗朗日灿灿抬眼看这千年金城追月逐日运丝送绸世世代代留胜迹

 

合肥市第十七届精神文明建设迎春征联应征稿件(一副)

群山起舞奇石穿空搭建江南高地

大湖兴波秀水腾龙造就中原名城

(注:合肥地处江淮腹地丘陵地区,有山有水。大湖概念是个亮点,合肥与巢湖“城湖共生“为众人期待。合肥素有“江南之首,中原之喉”之称,故联中有”江南高地”、“中原名城”语,实际均指合肥。此外,“高地”还指“精神高地”、“经济高地”等意。)

 

广东2013年“幸福广东”新春联征集应征稿件(一副)

 

幸甚人间春风再起总添福

广哉大地浪潮复来还向东

(注:对联头尾嵌有“幸福广东”)

 

山东牟平“养马岛杯”征联大赛应征对联(一副)

 

坐拥山海岛泉河巧装人间仙境

凭借琴棋书画舞妙构文化牟平

 

“文明三门峡”全国春联大奖赛应征稿

 

1、为义煤集团撰写

 

视井径千山万壑结情缔谊兴矿井

以煤为媒四海一家携手并肩振义煤

 

2、为三门峡市楹联学会撰写

 

联有短长短吟长叹情系百姓

韵分平仄平落仄起意关兴衰

 

“双泉荷花杯”全国有奖楹联应征联(一副)

 

品一杯荷叶茶赏千亩莲田景能不惬意

听几曲畲族戏观数间明清居岂止开心

 

天后圣殿杯”海内外征联大赛应征稿(一副)

 

其心若善还请妈祖匡正义

此举无邪只须天妃显神灵

 

剑川墨斗山木雕文化旅游区文化景观征联应征稿(古塔楹联)

古塔楹联

墨斗有形灵光附体开法眼

真言无韵虔诚满怀启慧根

 

“忆祖园”对联

竭虑殚精终见刀斧开山日月映辉长忆盘古创世界

追年逐月始有龙马振翼天人合体永思伏羲画乾坤

 

“古夏园”对联

       舜举禹上华夏伊始即禅让

      益争启夺九州从此有世袭

(注:舜、禹、益、启均为夏朝君主)

 

“昆图杯”第七届全国春联大赛应征稿件(一副)

 

良渚逐源流沃土长存幸福良愿

昆曲遗古韵新词高唱美丽昆山

 

(注:上联中的“逐”有流放下来的意思,与下联中的“遗”相对。上联含有两个“良”字,与之对应的下联含有两个“昆”字。“美丽昆山”一词,套用十八大提出的“美丽中国”概念,具体到昆山应为“美丽昆山”。)

   

(1)作机关联时,经常会遇到一些生硬机关的联友,他们这类人多数会将机关联当作是拆字或者填字游戏。

如我所见过的有相类似的出句:

冈区凶鬼,上下无左

解析:冈区凶三字上下右三个方向颠倒,机关联都可以巧对。

 

冈区凶鬼,上下无左

口口口声,四方同形

解析:口上下左右颠倒,都是一个形状。

在此不是要批评某些联友,只是想告诉初学联友有可能会遇上这些联,以此不要被打击玩对联的心情,对联本是陶冶性情的工具,志在悠闲享受。

 

有些作意境联时,也会遇到看不懂别人的出句,而认为别人意境不合,当然这个是非常主观,但是不能因为自己看不懂出句的意思而称自己的胜过别人,因为作对联不是让对方知难而退,相反应该是让对方爱上对联,不然你难倒了所有联友,到时只有你一个人玩对联那不是更没趣。

 

出句:风骤花华,不知蓝天碧空

对句:雨疏残酒,应是绿肥红瘦

 

出句者不知道“绿肥红瘦”是什么意思,就以意境不合为由否定对句者,但是别人解释,“绿肥红瘦”乃出自于李清照《如梦令》时,当就闹出笑话,本是难人却被人丑倒,为免不出丑于人前,所以建议以对仗平仄符合对句要求,则是为合格,但不理解对方或者不认同对方的联意时,最好询问对方,并不能武断地认为对方对句意境不合,因为对联有了交流自然会更上一层楼。

 

(3)有些人会不理解无情对,或者是认为出句意境,则对句一定要意境。

 

出句:孤月渔舟伴夜江

对句:玉溪上海连云港

 

不通晓无情对之人,肯定会说对句完全没有意境或者是一个毫无对联功底之人作对,但是就对联的艺术上来讲,平仄对偶都有,并且是三个地名,假如以下句为出句,上一句就未必能对上,所以在作无情对时,遇到这些情况并不能气馁。

 

有人把对联的特点编成一首简单的口诀:

       上下联句须相同,字词失对理不通。

       联句有机成一体,最忌孤立各西东。

       杂乱冗长生大错,意象完美见句工。

       节奏轻重分扬抑,一吟三叹韵无穷。

 

 
郑重声明:任何网站转载此论文时一定要把文章里面的联系方式和网址一同转载,并注明来源:原创剧本网www.ju20.com 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
代写代发论文
关于我们 | 代写小品 | 编剧招聘 | 投稿须知 | 付款方式 | 留言版 | 法律声明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剧本创作 | 编剧群 |设为首页

本网所有发布的剧本均为本站或编剧会员原创作品,依法受法律保护,未经本网或编剧作者本人同意,严禁以任何形式转载或者改编,一但发现必追究法律责任。
原创剧本网(juben108.com)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UserData} {$Company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