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本投稿  | 剧本征集  | 注册登录  | 编剧加盟  | 咨询建议  | 编剧群  | 招聘  | 代写小品  | 设为首页
总首页 |电影 |微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短视频剧 |广告剧 |小说 |歌词 |论文 |影讯 |节日 |公司 |年会 |搞笑 |小品 |话剧 |相声 |大全 |戏曲 |剧组 |编剧 |舞台剧 |经典 |剧情
全国原创小品剧本创作大赛
代写公司年会小品剧本
剧本名:《纤笔一枝谁与似》
【原创剧本网】作者:佚名
专业代写小品、相声、快板、三句半、音乐剧、情景剧、哑剧、二人转剧本。电话:13979226936 联系QQ:652117037
年会剧本
 

第  一  集

 

(字幕)  一九二一年冬  上海  法租界

 

1--1  南成都路  日(外景)

微风、细雨……

租界内,行人匆匆,巡捕在路上游弋……

学生打扮的王剑虹走进南成都路内的一个小弄堂--辅德里……

(字幕):王剑虹(原名:王淑瑶,[1902—1924],《妇女声》杂志编辑)

辅德里内,几乎没有行人。弄堂的两旁是成排的石库门的公馆,外墙壁是青红砖相间砌成,格式统一的门楣上,除了雕刻的“腾蛟起凤”、“龙凤呈祥”、“吉祥如意”之类的横批和门牌号不相同外,几乎让人辨认不出哪家哪户……

王剑虹犹豫地停留在辅德里的625号门口……

 

(特写):辅德里625号门牌

 

1--2  辅德里625号  日(内景)

辅德里的625号是一楼一底的公馆,进门是一个小天井,一楼是客厅,二楼的前楼是卧室,后面的亭子间是书房,这是李达的住所。

书房内,李达、王会悟、向警予、蔡和森等四人,正在开会……

李  达:“根据中央局最近发出的通告,对我们党的组织建设和宣传工作做了部置。要求上海、北京、广州、武汉、长沙五个区,在明年七月前,都要达到三十人以上,尽快成立区执行委员会。”

(字幕):李达(号:鹤鸣,[1890—1966],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 

众人点头……

李  达:“目前,我们的工作就是要扩大组织,尽快培养一批骨干,适应革命需要。”

向警予:“鹤鸣兄,有什么具体的安排吗?”

(字幕):向警予(原名:向俊贤,[1895—1928],中国妇女运动领导者之一)

李  达:“警予,你别急,工作很多,一步一步地来。”

蔡和森:“鹤鸣兄,我和警予回国好多天了,一直闲着,怎么不急呢。”

(字幕):蔡和森([1895—1931],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

李  达:“和森呀,其实我比你们更急。前不久,我和陈独秀同志就工人运动中的一些问题交换了一下意见,我们在产业工会已经成立了工人学校,但还不够。在上海,纱厂多、烟厂多,自然女工也就多,可是这些女工普遍文化程度低,理解力和思想觉悟不高,所以我们要开展妇女运动就非常困难……”

向警予:“办女学?”

李  达:“对,为了尽快培养一批妇女骨干,中央局决定办一所平民女校。”

蔡和森:“平民女校?”

王会悟:“上海中华女界联合会平民女校。”

(字幕):王会悟 ([1898—1993],李达夫人,上海中华女界联合会文秘)

李  达:“目前,我们还不能公开办学,所以,我们同中华女界联合会会长黄宗汉女士进行了商谈,大家也知道,黄宗汉女士是同盟会元老黄兴先生的夫人,在社会上很有声望,对我们办学也非常支持,还答应为学校提供桌椅。”

蔡和森:“平民女校?平民女校?”

李  达:“对,平民女校。过去,有钱的人不愿意没有钱的人有文化;男人不愿意女人有文化。一但有了文化和觉悟,就会有反抗。所以数千年来,所有一切教育权都握在有钱人手里。现在,我们要改变这一切,中央局希望学校能成为平民求学的地方,也就是有平民精神的女子养成所。”

向警予点头:“办学的地方选好了吗?”

李达指着窗外:“就在对面,六百三十二号,房东要去国外,急着出租。”

向警予:“鹤鸣兄,租金多少?租金从哪里来呢?”

李  达:“租金每月五十元,我已经付了半年的租金。”

王会悟:“鹤鸣是用他的稿费付的。”

蔡和森:“鹤鸣兄,怎么能让你掏钱呢。”

李  达:“现在我们党的经费非常紧张,我能够付一点也是应该的。”

向警予点头:“准备什么时候开学?”

李 达:“明年开春以后就开学。我们打算在《妇女声》和《民国日报》上刊登了招生广告。”

蔡和森:“招多少学生?”

李  达:“李大钊同志希望我们一些同志的家属也都能够进学校学习。”

向警予:“是啊,我们很多的同志都是从农村来到上海,家属的文化程度都比较低。”

蔡和森:“我建议开设两个班,初级班和高级班。文化程度低的就分到初级班,中学文化程度就去高级班。”

向警予:“这个建议不错。这样教育起来就有针对性。”

蔡和森:“开设哪些课程呢?”

李  达:“我和陈独秀同志认为,开设的课程包括国文、英文、数学、物理、化学、社会学、经济学、教育学……”

向警予:“高级班可以,初级班我看就国文、英文、算术就行了。社会学、经济学对于文化程度低的妇女来说太难了。”

蔡和森:“教员呢?聘请些什么人?”

李  达:“放心,教师阵容相当强大……”

向警予好奇地:“鹤鸣兄,聘请了哪些人?”

李  达:“有高语罕、邵力子、陈望道、沈雁冰、爱丽丝女士,还有周昌寿、李希贤和范寿康,这三位都是日本帝国大学毕业的高材生。”

向警予:“哈哈……鹤鸣兄,我真是佩服你,能把这些有威望的人请来。”

李  达:“陈独秀同志还主动请缨,主讲社会学。”

王会悟:“另外我们还买了十几台旧的织袜机和织毛巾的机器,过几天就可以运到学校里来。”

向警予:“机器?要搞生产?”

李  达:“对。学生们可以一边学习一边劳动,也可以维持学校的一些开支。”

向警予:“谁教她们?”

李  达:“小秦,秦德君。李大钊同志从北京带过来的。现在在闸北袜厂当女工。”

向警予:“鹤鸣兄,我明白了,咱们现在的工作就是女校的筹备工作。”

李  达:“怎么样?警予,筹备工作没有问题吧?”

向警予:“行,没问题。过去,我在溆浦老家当过学堂的校长,这一点经验还是有的。”

李  达:“今后学校也是我们党工作的联络站。”

向警予看着桌上的稿子:“鹤鸣兄,最近工作一定挺忙吧。”

李  达:“是啊,我是中央局负责宣传的宣传主任。根据中央局的指示,准备出版一些关于马克思和列宁有关共产主义的书刊和读物。明年七月前要出版二十种以上。”

向警予:“七月前?”

李  达:“陈独秀先生已经以中央局书记的名义发出通告,要在明年七月开会。”                                      

向警予点头……

蔡和森:“鹤鸣兄,那你可太忙了。”

李  达:“是啊,不过,从今以后这里会成为咱们的出版社。”

向警予:“出版社?”

李  达:“过去叫书局、书社。现在叫出版社。我在前面加了两个字:人民。”

向警予:“人民出版社……”

李  达:“虽然条件差了一点,但很隐蔽。连那些巡捕房的人也搞不清楚。”

王会悟惊喜看着向警予的肚子:“警予,你有孩子啦?”

向警予点头……

王会悟:“几个月了。”

向警予:“四个多月。”                           

王会悟:“差不多……”

向警予:“什么?”

王会悟:“我也有孩子了。”

俩人会心一笑……                                     

李  达:“警予呀,将军夫人你不做,找了个磨豆腐的。”

向警予笑:“就算是道合而志同吧。”                      

王会悟:“听说毛润之把你们俩的结合比喻是‘向蔡同盟’。是吗?”  

    向警予点点头……

李  达:“你可得注意身体啊。”                          

向警予:“放心,鹤鸣兄,我有那么娇气吗。”

李  达:“警予、和森,说说你们在法兰西的感受……”

向警予:“在法兰西,白天我和蔡畅在纺织厂做工,和森在豆腐公司打工,晚上我们一起学习法文,学习马克思主义。”

李  达:“我在润之那里看过你们从法兰西寄回来的结婚照片,俩人拿着《资本论》。”

向警予:“不过我的法文学得实在是不好。”

李  达:“我可听说你们短短的几个月后就能读法文版的著作了。”

蔡和森:“还差得远呢。”

李  达:“办学的事还有什么问题吗?”

向警予:“没有问题。中国传统妇女在三纲五常、三从四德以及贞操节烈观念的禁锢下,完全成为了男人的私有财产。我们就是要把中国妇女的彻底的解放出来。”

李  达:“陈独秀先生也希望我们的平民女校能成为一个风雨晦冥中的晨鸡。我也说,平民女学是到新社会的第一步。警予呀,由你们来筹备女校的工作,我也就可以安心地做文章了”

向警予:“鹤鸣兄,过去,我就有‘教育救国’的理想。”

李  达:“是吗?”

向警予:“辛亥前一年,听说常德要办女子师范学堂,便跟着我的小嫂嫂一块进了常德女子学堂。在学堂里,我和几个最要好的姐妹结拜,在兰谱上写上‘誓同心愿,振奋志气,励志读书,男女平等,图强获胜,教育救国’。”

李  达:“哈哈……警予呀,我跟你一样,过去也有‘教育救国’的理想。后来受孙中山先生‘大办实业,以利国富民强’的思想影响,到日本留学后决定不学师范,改学理工科。”

向警予:“后来呢?”

李  达:“可惜呀,‘实业救国’、‘科学救国’都改变不了军阀统治下的旧中国,一条条卖国的条约,打消了我所有的梦想。中国如果不能找到一条新的出路,一定要灭亡。”

向警予:“现在找到了?”

李  达:“对,现在找到了。”

向警予:“在法兰西的两年里,我和和森也悟出了这个道理。”

李  达:“中国有两万万的妇女,希望能多有几个象你这样的女中豪杰。”

向警予:“我算什么女中豪杰呀。”

王会悟:“警予,都说湘西多才女,你可是才女中的才女啊。”

向警予:“会悟,你才是才女呀。昨天我和和森还看过你们的《妇女声》,办得不错。有评论、有消息、有小说、也有诗和杂感,是一个向妇女进行宣传教育的舆论阵地。”

王会悟:“刚办几期,也没有什么经验。”

蔡和森:“不错呀,陈独秀先生、沈雁冰先生,还有邵力子先生都为你们撰写文章。”

李  达:“我曾经想过,等革命成功以后,也去学堂当教书先生,教书育人。”

向警予:“和森说过,你是党里的哲学家、理论家。鹤鸣兄,我相信你也会成为教育家的。”

李  达:“教育家……,哈哈……”

石库门外传来一阵敲门声……

王会悟从楼上窗口探出头:“谁呀?”

王剑虹站在石库门外:“会悟姐,是我,剑虹。”

王会悟:“是剑虹呀,等一下……”说完,下楼开门……

向警予:“谁?”

李  达:“剑虹,王剑虹,我们《妇女声》的编辑。也是个才女。”

向警予:“听声音好象是孩子。”

李  达:“年龄虽不大,但很有才华,又酷爱文学,尤其是古典文学,连陈独秀先生都很赏识,办《妇女声》时,陈独秀点名让她和会悟负责刊物的编辑、组稿工作。”

向警予:“这样的女孩子就应该是我们培养的对象。”

李  达:“我也是这样想,过去在湖南省立二师,她就是学校运动的领头人物。”

向警予:“怎么认识的?”

李  达:“她父亲曾经是孙中山先生广州大元帅府的秘书。剑虹就被介绍到了中华女界联合会会长徐宗汉女士那里工作,会悟不是徐宗汉女士的秘书吗。”

向警予:“哦……”

李达和向警予走下楼来……

王剑虹:“李先生……”

李  达:“来,剑虹,介绍一下,向警予,刚从法兰西回来。”

王剑虹:“你好……”

向警予:“刚才听鹤鸣兄不停地夸赞你,说你很有才华。”

王剑虹不好意思地:“哪里……李先生过奖了。”

王会悟:“剑虹说,她过几天要回老家去。”

李  达:“为什么?”

王剑虹:“我父亲让我过年前回去一趟。”

李  达:“安富先生回四川了?”

王剑虹:“是的。父亲现在是援鄂司令部第一路总司令。”

向警予:“剑虹,你老家是哪儿……”

王剑虹:“酉阳,四川酉阳。”

向警予:“那我们离得不远,我老家是湖南的溆浦。”

王剑虹:“我是土家人。”

向警予:“巧得很,我也是土家族人。”

李  达:“剑虹,你打算什么时候回上海?”

王剑虹:“不知道,要看我父亲的意思。也许两个月,也许……”

王会悟:“剑虹,能早一点回来吗?”

王剑虹看着李达和王会悟……

李  达:“剑虹,我们准备办一所学校,是半工半读的平民女校。”

王剑虹:“平民女校?”

李  达:“对。”

王剑虹:“我也能来学校读书吗?”

李  达:“当然可以,我们还希望你能动员你过去的好姐妹们一起来咱们平民女校读书。”

王剑虹点头……

王会悟:“剑虹,你什么时候走?”

王剑虹:“明天,先到常德,我姑在那里等我,然后一块回四川。”

向警予:“剑虹,就你一个人?”

王剑虹:“是的。”

向警予:“这太危险了,路上不安全。这样吧,青年团有个同志要回常德,我让他陪你一起走。”

王剑虹:“不用了,谢谢……”

向警予:“要的,要的。一个女孩子,千里迢迢……”

李  达:“那人可靠吗?”

向警予:“复亮说,是他介绍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的。”

李  达:“既然是施存统介绍的,应该可靠。”

王会悟:“剑虹,你可要早点回来呀。”

王剑虹点头:“李先生、会悟姐、警予姐,我走了,我还得回去准备一下。”

王会悟:“好,我送送你……”

俩人出门……

向警予:“是棵好苗子……”

李  达:“是啊。”

向警予:“常德……,常德……”

李  达:“怎么啦?警予……”

向警予:“常德算是我人生的一个起点吧……”

 

(字幕) 湖南  长沙

 

1--3 长沙 潮宗街  日(外景

细雨中,杨开慧、蒋伟、王佩琼、周毓明、许文瑄、杨没累、徐潜等

七个女学生打扮的女孩子一边说笑着朝街面的一家书店走去……

 

1--4 长沙 潮宗街56号  文化书社  日(内景)

易礼容正在埋头整理书架上的书籍:“几位小姐买书……”

(字幕):易礼容(字:润生,号:韵珊,[1898—1997],长沙文化书社经理)

杨开慧:“易经理……”

(字幕):杨开慧(字:云锦,号:霞,[1901—1930],岳云中学学生,毛泽东夫人)

易礼容抬头:“哟,是几位小姐啊,有失远迎,抱歉,抱歉……”

蒋伟站在书架边翻着新到的书籍……

许文瑄:“礼容,在忙什么呢?”

(字幕):许文瑄(岳云中学学生,后为易礼容夫人)

易礼容:“刚进了几种新书,我整理一下……你们放寒假了?”

王佩琼:“对啊,听文瑄说你们过年就准备结婚,是吗?”

(字幕):王佩琼(岳云中学学生)

周毓明:“可惜我们不能来喝你们的喜酒了。”

(字幕):周毓明(岳云中学学生)

易礼容:“那好办,等一会儿请你们吃饭……”

徐  潜:“我们正愁着只有回家的车票钱,没有饭钱呢……哈哈……”

(字幕):徐潜(岳云中学学生)

“《女神》……” 蒋伟惊喜地发现郭沫若诗集。

(字幕):蒋伟(字:冰之,冰姿,后改名:丁玲[1904—1986],岳云中学学生)

易礼容:“这位小同学是……”

杨没累:“是我们的小妹妹。”

(字幕):杨没累([1897—1928],岳云中学学生,后为朱谦之夫人)

蒋  伟:“易经理,我叫蒋伟……”

易礼容:“别叫我经理。”

蒋  伟:“那叫你什么?”

杨开慧笑:“叫姐夫也行,叫礼容兄也行。”

许文瑄拉了拉杨开慧:“开慧,别闹了。”

易礼容:“你喜欢郭沫若先生的诗?”

蒋伟点点头:“是啊,我在《时事新报》上看过《凤凰涅槃》、《炉中煤》”

许文瑄:“蒋伟,读一点给我们听听。”

蒋伟得意地背诵道:“山右有枯槁了的梧桐,山左有消歇了的醴泉,山前有浩茫茫的大海,山后有阴莽莽的平原,山上是寒风凛冽的冰天……”

易礼容:“不得了,小小年纪……”

几个女孩子在书架上找着书……

易礼容:“几位小姐,恭喜呀……”

杨开慧:“礼容兄,恭喜什么?”

易礼容:“恭喜你们进了岳云中学。男女同校闹得长沙满城风雨,《大公报》还报道了此事。”说着拿出报纸……

蒋伟接过报读道:“《打开了男女同校的先路》……”

易礼容:“说你们不仅是该校的光荣,而且是湖南学界的光荣……”

杨没累:“没想到,我们居然还上报了。”

易礼容:“开慧,桌上有你的信。”

许文瑄:“谁?是谁写的?”

易礼容:“当然是润之啰。”

蒋  伟:“润之?润之是誰啊?”

周毓明:“你问开慧去。”

许文瑄:“润之是开慧家先生。”

蒋  伟:“写的是什么?”

易礼容:“他对你们进岳云中学一事,大加赞赏。”

杨开慧:“润之说什么?”

易礼容:“他说:男女共学,亦一新生面也……”

杨开慧拿着信慢慢地看起来……

 

 

(字幕)  湖南  常德

    

1--5  常德城外  沅江上  日(外景)

沅江上,淡淡的薄雾笼罩在江面……

“呜……”一艘小火轮鸣响着笛声,缓缓地逆流而行……

江面上的‘白河船’和‘麻阳船’纷纷让开了航道……

 

1--6  小火轮上  日(外景)

王剑虹和丁勒生站在小火轮上,透过薄雾,看着前方……

丁勒生:“王小姐,听说你在《妇女声》做编辑?”

(字幕):丁勒生(后改名:丁默村[1901—1947],社会主义青年团团员,后为汉奸)

王剑虹:“是的,我在女联会工作。有时间就去编辑部帮帮忙。”

丁勒生:“中华女界联合会?”

王剑虹点了点头。

丁勒生:“王小姐,你来过常德吗?”

王剑虹:“我几年前在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读过书。”

丁勒生:“桃源?”

王剑虹:“是的。”

丁勒生:“王小姐,你怎么认识警予姐?”

王剑虹:“在……在李达先生家里……”

丁勒生:“你是党员?”

王剑虹摇头……

丁勒生:“团员?”

王剑虹又摇摇头:“你呢?丁先生。”

丁勒生:“团员。这次我回来就是要在常德建立团小组。”

王剑虹:“听说是施存统先生介绍的?”

丁勒生:“对。施先生是我最佩服的人。他从一个无政府主义者变成了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

王剑虹:“丁先生,你是怎么认识施存统先生的?”

丁勒生:“说来也巧,我在常德的公立第二师范学校读书,读了半年多,就去了上海。在一次集会上认识了施存统先生。”

王剑虹:“哦……”

“呜……”小火轮又鸣响着笛声,缓缓地朝着常德码头驶去……

 

1--7  常德城外  码头  日(外景)

常德码头,寒风阵阵,细雨蒙蒙……

码头上,做生意的小商小贩们犹如听到口令般地朝着趸船边跑去……

小火轮靠岸,旅客们顺着趸船走到岸边,小商小贩们蜂拥而上……

江边的吊角楼上,探出无数的头来,好奇地张望……

王剑虹和丁勒生随着人流走出码头……

码头上,三步一岗,五步一哨。士兵们严密地检查着过往的行人。

王剑虹:“他们在查什么?”

丁勒生:“查大烟。”

王剑虹:“大烟……”

丁勒生:“在湘西,匪多,大烟多……”

一山村妇女带着五个衣服破烂的孩子走在王剑虹前面,大的有十一二岁,小的仅有两三岁。一个五六岁的孩子不慎被人群挤倒在地,王剑虹急忙上前扶起……

村妇感激地:“谢谢你,小姐……”

王剑虹:“大嫂,这都是你的孩子?”

村  妇:“是啊。”

王剑虹:“大嫂,你多大了?”

村  妇:“过了年就三十了。”

王剑虹:“三十?怎么……五个孩子……”

村  妇:“我家男人身强体壮。在山里,还能做什么。多一个孩子,多一份劳力嘛。”

王剑虹被触动:“啊……”

丁勒生望着远去的村妇:“愚昧……三十?看上去四十还多。”

王剑虹自语:“为什么妇女就成了生孩子的机器?难道说就不能节制吗?”

前面岗哨前,一个士兵对着一个山民打扮的人喊:“站住,不站住我要开枪啦……”

山民扔下背篓,飞快地朝着江边跑去,然后,跳入江中……

几个士兵冲到江边,对着江面一阵乱枪。江面冒出血水……

王剑虹躲在丁勒生背后,蒙脸不敢看。

丁勒生:“走吧,这是常有的事……”

王剑虹:“常有……贩大烟?”

丁勒生:“人要是没有饭吃,什么事都会干的。”

不远处,王醒余看见王剑虹,王醒余朝着王剑虹挥手……

王剑虹也挥着手:“姑……”

王醒余见王剑虹旁边站着的丁勒生:“淑瑶,他是……”

(字幕):王醒余(王剑虹远房姑姑)

王剑虹:“姑,他是丁先生,是他送我回来的。”

王醒余:“谢谢你呀,丁先生。”

丁勒生:“没关系……你是醒余……,王醒余……”

王醒余抬头:“你……”

丁勒生:“我是勒生,丁勒生。”

王醒余:“丁勒生,啊,丁勒生,我想起来了。”

王剑虹:“姑,你们认识?”

王醒余:“是啊,在常德学生联合会认识的。那年我们还一起上街游行,搞宣传,抵制日货……”

丁勒生:“对,对。”

王醒余:“你是常德人?”

丁勒生:“对,我家就在大高山街,裁缝店,有时间请到家里来坐坐。”

王醒余点了点头。

 

1--8  常德城外  日(外景)

在河街上,三人挥手告别……

王剑虹:“姑,船票买了?”

王醒余:“买了,明天的。”

王剑虹:“现在去哪儿?”

王醒余:“我想去看看余校长。”

王剑虹:“余校长?”

王醒余:“是啊,就是工读女校的余校长。”

王剑虹点了点头……

河街上人声鼎沸,一片繁荣景象。大大小小各种商铺、庄号不下千家。两个女孩边走边看……

 

1--9  常德  杨家牌坊  余府  日(外景)

常德大西门一条僻静的后街上,青砖琉璃瓦的高堂大宅院,富丽堂皇的窨子屋。红黑漆的盘钉大门,门上虎口门扣……

王剑虹:“这是余校长家?”

王醒余:“余校长的父亲曾经是常德颇有名望的的儒生,教书十几年,后来还在云南做知府。”

王剑虹:“难怪,这么气派。”

王醒余上前敲门,余府管家余福开门。

余  福:“请问两位小姐找谁?”

王醒余:“找余曼贞,余校长。”

余  福:“哦,两位小姐,请。”

王剑虹和王醒余随余福走进大门。

 

1--10  余府  堂屋  日(内景)

余府堂屋里,吊着八盏吊灯,灯火通明;香炉里燃着檀香,烟云缭绕……

余  福:“两位小姐,请坐……”说完走出堂屋。

王剑虹和王醒余坐下,一女仆奉上茶。

余家三爷余笠云抱着水烟从里转出来,相互间点了点头。

余笠云:“两位小姐……”

王醒余:“我们过去是余校长的学生。”

余笠云:“哦,哦。工读女校的?”

王醒余:“是的。”

余笠云:“现在……”

余曼贞从屋里出来:“是醒余呀,有两年多没见了吧?”

(字幕):余曼贞(蒋胜眉,字慕唐,[1878—1953])

王醒余:“是啊,余校长。”

余曼贞看着王剑虹:“这位是……”

王剑虹:“余校长,我叫王剑虹,醒余是我姑姑。”

余曼贞:“姑姑?”

王醒余:“是远房的。”

余曼贞:“哦,王小姐,来过常德吗?”

王剑虹:“余校长,我在二师读过书。”

余曼贞:“二师?是吗?我女儿也在二师读过书。”

王剑虹:“是吗,太巧了,也许我们认识。”

余曼贞转头对余福说:“老余,叫冰之过来一下。”

余  福:“是,五姑奶奶。”说完走出堂屋。

余曼贞:“醒余,你现在在哪里?”

王醒余:“在广州读书。”

余曼贞:“王小姐,你呢?”

王剑虹:“我在上海。”

余曼贞:“真好,现在的女孩子比我们过去强多了。”

蒋伟站在门口,打量着来客……

王剑虹眼尖:“蒋伟。”

蒋伟惊喜地:“淑瑶姐……”

俩人亲热地拥抱在一起……

 

1--11  常德街头  日(外景)

蒋伟和王剑虹朝着城门方向走去……

蒋  伟:“淑瑶姐,两年多不见了,你上哪去了?”

王剑虹:“蒋伟,我已经改名字了,现在叫王剑虹。”

蒋伟自言自语:“剑虹……”

王剑虹:“蒋伟,现在在哪里读书?”

蒋  伟:“你走以后,我也就去了周南女中,去年又转到了岳云男中。”

王剑虹惊诧:“岳云男中?你去读男中?”

蒋  伟:“是啊,我们有七个女孩子,一起去的。”

王剑虹:“你真不简单呀,蒋伟。”

蒋  伟:“剑虹姐,你呢?”

王剑虹:“从桃源女师毕业后,我父亲就带去了上海。”

蒋  伟:“上海……”

王剑虹:“是的,上海……父亲让我进了上海美术学校,后来又去了中华女界联合会工作。”

蒋伟点了点头:“剑虹姐,你怎么知道我家?”

王剑虹:“我姑曾经是余校长的学生。”

街边转角处,一家照相馆。王剑虹看了看:“走,咱俩去照个相。”

蒋伟点了点头,俩人走进相馆……

 

1--12  常德  城墙上  日(外景)

蒋伟和王剑虹俩人坐在城墙垛上……               

王剑虹:“蒋伟,你还记得那一年我们剪掉辫子上街游行示威的情景吗?”

蒋伟点头:“记得,就好象是昨天发生的事一样。”

王剑虹:“蒋伟,你听说过共产党吗?”

蒋伟摇了摇头……

王剑虹:“我在上海认识了一些朋友,都是共产党人。他们还办了很多的刊物,比如《妇女声》、《民锋》,我也参加了编辑,还发表了一些文章。”                               

蒋  伟:“共产党?他们都是些什么人?”              

王剑虹:“是……我也说不太清楚,他们都是一些志同道合的人,他们说要以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建立由劳动阶级领导的国家。”

蒋伟是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王剑虹:“共产党现在在全国各地都有活动。”

蒋  伟:“在常德有共产党吗?”

王剑虹:“常德……有,来常德时,认识了一个叫丁勒生的人,他就是社会主义青年团团员。”

蒋  伟:“共产党都宣传些什么?”

王剑虹拿出几张四开四版的半月刊《妇女声》……

蒋  伟:“都写些什么?”

王剑虹:“他们宣传共产主义思想,宣传妇女解放运动,还宣传新的文化思想。”

蒋伟接过书:“我看看……”

王剑虹指着一篇文章:“这就是我写的。”

蒋  伟:“《女权运动的中心应移到第四阶级》……什么是第四阶级?”

王剑虹:“第四阶级也称为无产阶级。”

蒋伟读着文章:“我们有觉悟的女子,应该组织团体,加入第四阶级革命军的前线,努力反抗一切掠夺和压迫,从根本上去改造社会,建设自由平等的,男女协同的社会……剑虹姐,你写得真好。”

王剑虹:“对了,我差点忘了,现在共产党准备办一种可以一边读书一边工作的学校。叫做平民女校。”

蒋  伟:“平民女校……”

王剑虹:“对,这个平民女校的校长就是陈独秀先生。”

蒋  伟:“陈独秀……就是那个《新青年》的主编?”

王剑虹:“对,蒋伟,在上海读书和在这里读书根本不一样。”

蒋  伟:“有什么不一样?”

王剑虹:“现在,我们年轻人需要的是独立互助,自由平等……”

蒋伟点了点头……

王剑虹:“蒋伟,如果你到了上海你才知道天地的广阔。在那里,我们可以学到好多好多东西。同我一起去上海读书,怎么样?”

蒋  伟:“好啊,剑虹姐,我们一起去上海。”

王剑虹:“行。等我从四川回来,咱俩就一起去。”

两人起身,走下城墙……

 

(字幕) 湖南  溆浦县

                      

    1--13  溆浦县城外  沅水边  日(外景)

王剑虹、王醒余和杨代诚坐在岸边……

王剑虹:“代诚,如果没有遇到你舅舅,我也不知道你会到溆浦来当小学教师。”

杨代诚:“你去芷江啦?”

(字幕):杨代诚(后改名:王一知,[1901—1991] 王剑虹湖南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同学)

王剑虹:“过去听你说,你父亲非常的凶,这次看见你父亲,觉得比你说的还要……”

三个女孩子哈哈大笑……

王醒余笑:“对,对,就象阎王殿里面的……”

杨代诚:“我恨我父亲,是他逼死了我母亲。”

王剑虹:“就因为你是女孩儿?”

杨代诚:“是,就因为我是女孩儿,我父亲他讨了小妾,生了个儿子。”

王剑虹:“你就没有回过家?”

杨代诚:“毕业时回去过。”

    王剑虹:“代诚,你怎么会到溆浦来当小学教师?不是说要去北京读书吗?”

    杨代诚摇头:“别提了。”

王剑虹:“出了什么事?”

杨代诚:“回家后,我父亲要我在芷江当小学教师,找个门当户对的人家结婚,安分守己地过日子。”

王剑虹:“你没同意。”

杨代诚:“对。我把母亲留下的首饰、衣物放在我舅舅家,准备变卖后用着去北京的路费。这事让我父亲知道了,他派人去把东西抢走了,还叫几个人监视我。”

王剑虹:“后来呢?”

杨代诚:“有一天晚上,我提着装书的箱子悄悄地跑到了家对面的张家,张太太是我母亲的好友,膝下无子女,所以也非常喜欢我。知道我要去北京,她就给我准备行李,还给我缝了几套新衣服。”

王剑虹:“张太太真是个好人。”

杨代诚:“没过几天,听说县城里有几个女孩子考上了二师,要去桃源,租了船,还请了一班兵保护。我觉得这是个机会,先离开芷江再说。”

王剑虹:“对,对……”

杨代诚:“我把行李送到船上,也没敢坐船,怕我父亲知道,我就雇了一顶轿子起早赶路。谁知到了桃源,却听说那船只被土匪抢了,土匪还把女孩子掳了去,让家长拿钱赎人。”

王剑虹惊叫:“啊,有这种事?那你的行李呢?”

杨代诚:“没啦。北京去不了啦。”

王剑虹:“那怎么办?”

杨代诚:“碰巧遇到过去咱们班的薛正源,你还记得吗?”

王剑虹:“记得,记得。”

杨代诚:“她说,有个同学在溆浦小学当上了校长,需要教员,我就和薛正源来溆浦了。”

王剑虹:“代诚,你以后有什么打算?”

杨代诚:“打算?没想过。去不了北京,就没有再想了。”

王剑虹:“跟我们去上海吧。”

杨代诚兴奋:“上海?”

王剑虹:“对,上海。我告诉你……”

 

1--14   常德  杨家牌坊  余府  晚(内景)

堂屋里,坐着余笠云、余三太太、余曼贞和蒋伟。

余笠云惊讶:“什么?上海?你想去上海?”

蒋  伟:“是的,我想去上海读书。”

余笠云:“上海是个什么地方,你知道吗?上海是个坏地方,十里洋场、花花世界。”

蒋  伟:“我去上海是去读书的。不是到十里洋场去玩的。剑虹姐说得对,上海是中国文化思想最前沿的地方,每一个有求知欲的人都向往去上海。”

余曼贞:“冰之,可还有半年,你中学就毕业了,文凭不要啦?”

蒋  伟:“姆妈,中学文凭不要就不要吧。”

余三太太:“冰之呀,你在那里也没有个亲戚,也没有大人,那怎么行呢。”

蒋  伟:“我已经长大了。”

余笠云:“不行,这个家里我说了算,你现在十七岁了,下半年十八,毕了业就可以在家完婚。”

蒋伟倔强地站起来:“我的事情,我自己决定……”说完走出堂屋。

余笠云:“五姐,你看你的女儿……”

余曼贞想了想:“冰之已经长大了,也有自己的想法……”

余笠云:“五姐,你也不能随着她的性子胡来。”

余曼贞:“这事我得想想。”

 

1--15  溆浦县城外  沅水边  日(外景)

杨代诚:“剑虹,你是说崽崽也要去?”

王剑虹:“是啊,我和蒋伟约好啦。”

杨代诚:“行,我也去,再叫上薛正源、王苏群她们。”

王剑虹:“春节后就去。”

杨代诚站起来面对江水,张开双臂:“飞吧!飞吧!”

 

1--16    余府  蒋伟房间  晚(内景)

蒋伟坐在灯下看书,余曼贞走进房间,坐在旁边,静静地看着蒋伟。

蒋伟放下书:“姆妈……”

余曼贞摸着蒋伟的头:“冰之,你真的打算去上海?

蒋  伟:“是的,姆妈……”

余曼贞:“冰之,那位王小姐同你很熟吗?”

蒋  伟:“剑虹姐比我长两个年级。刚进学校时,觉得她好像非常严肃,目不旁视。后来,觉得她是一个比较不庸俗、有思想的同学。”

余曼贞:“那你就舍得扔下姆妈……”

蒋伟撒娇地搂抱着余曼贞:“姆妈……”

余曼贞笑:“好啦,好啦,姆妈逗你玩的。”

蒋  伟:“姆妈,你同意啦?”

余曼贞:“好啦,姆妈不说了,你也长大了,只要你认为是对的,你就做下去,姆妈会支持你的。”

蒋伟站起来,抱着余曼贞:“真的?姆妈,谢谢你……”

余曼贞拍了拍蒋伟:“天不早啦,早点睡吧。”

蒋  伟:“姆妈,有件事我从来没有问过。”

余曼贞:“什么事?”

蒋  伟:“我和强儿哥的事。”

余曼贞:“怎么,不喜欢?”

蒋  伟:“谈不上喜欢不喜欢。”

余曼贞:“那是你外婆在你刚出生时,就给你订下了这门亲事。”

蒋  伟:“你也同意?”

余曼贞:“我能反对吗?她是我姆妈呢。”

蒋  伟:“姆妈做错了事就不能反对吗?”

余曼贞:“你这孩子,那你就反对我吧,我看你怎么去上海。”

蒋伟嘻嘻一笑:“姆妈,你和我父亲也是这样订的亲吗?”

余曼贞:“是啊。那时候,你爷爷和你外公都在云南、贵州做事。一个是普安厅同知,一个是古州厅同知,又是同乡,所以经常来往,一次酒后戏言,这事就定了。那时我还不满周岁。”

蒋  伟:“大人们为什么总是喜欢订这样的亲事呢?包办婚姻。”

余曼贞:“包办?过去的女孩子成天待在家里,不能出门,不包办,你能自由恋爱吗?”

蒋  伟:“封建……”

余曼贞:“好啦,不说这些了。想想有什么需要准备的。”

蒋  伟:“姆妈,咱家里有钱吗?”

余曼贞:“对了,去上海是要花不少的钱,咱家里的积蓄也没有多少。”

蒋  伟:“那怎么办?”

余曼贞:“怎么办,去借一点吧。找你三舅舅借。”

蒋  伟:“不,不找这吝啬鬼……”

余曼贞:“冰之,你怎么说话,好歹他也是你舅舅。”

蒋  伟:“我就是看不惯他嘛。住在这里总有寄人篱下的感觉。”

余曼贞:“我想办法凑凑吧。”

 

1--17   余府  堂屋  日(内景)

堂屋里,坐着余笠云、余三太太、余二爷、余二太太、余曼贞和蒋伟的表哥余嘉锡。几个正在堂屋里说话……

堂屋的两边是正房,门帘是棉门帘,上面有个小方块,镶着一小块纱布,透过纱布可以看见堂屋。蒋伟躲在正房里,透过门帘听堂屋里人说话……

余笠云:“我想说的就是这些,咱们余家在常德也算是有脸有面的人家,这事要是传出去,咱们余家的脸面……”

余三太太:“是啊,一个女孩子孤身一人跑到上海这个花花世界去,能……能不学坏吗?”

余曼贞:“她去上海不是去学坏,她是去寻找她们年轻人的理想。”

余笠云:“理想?一个女孩子要有什么理想?现在就是男人有理想也没几个,何况女人。”

余曼贞:“三弟,女人就不能有理想吗?”

余笠云:“不,不……五姐,我不是这个意思,在常德,有谁不知道,你是妇女俭德会和女子工读互助团的负责人。”

余曼贞:“不要说我,说蒋伟。你说一个女孩子多读一点书有什么不好。”

余笠云:“你放心?”

余曼贞:“我自己的女儿,我就相信她。她到哪里我都放心。”

余二爷:“季豫,你见过的世面多,你说说。”

余嘉锡:“其实,这女孩子多读一点书也是好事,现在,在京城里,女孩子读大学已经是很平常的事了。”

(字幕):余嘉锡(字:季豫,[1883-1955],蒋伟表哥,后曾任辅仁大学文学院院长)

余笠云:“好,好,咱们先不说读书的事。说说她和强儿的婚事。这可是她刚出生时就订下来的。”

余曼贞:“如果蒋伟同意,我没意见。”

余笠云:“很明显,蒋伟是不同意的。”

余曼贞:“既然思想不一样,就没有什么好谈的了。婚姻问题也好办。”

余笠云:“你说怎么办?”

余曼贞:“婚约可以解除嘛,这件事他们自己是小孩子,也不知道,是我们大人包办的。”

余笠云:“不行。”

余曼贞:“为什么不行。他们如果有感情他们就好,他们没有感情就算了嘛。”

余笠云:“这婚事可是母亲临终时交代的。”

余嘉锡:“三叔,现在,包办婚姻是行不通的,这样的悲剧还少吗?何况这是近亲结婚。在国外早就规定禁止近亲结婚。”

余笠云:“为什么?这亲上加亲不是很好嘛。”

余嘉锡:“据说,近亲结婚容易造成下一代严重的生理疾病。过去朝庭也多次禁止,只是这民俗难改,禁而不止。”

余曼贞:“既然如此,我看就解除婚约。”

余笠云:“不行,这祖宗的规矩不能改。”

余曼贞:“这朝庭都可以改,规矩就不能改吗。”

余笠云:“五姐,你对我们家不满意,是吗?”

余曼贞:“不满意?三弟,你别忘了,这里曾经也是我的家。”

余笠云起身:“看来怎么说都不行?”

余曼贞:“就这样吧,他们将来的事由他们自己定。”

余笠云一顿足,怒气冲冲地走出堂屋……

余曼贞:“季豫,你说我这样做对吗?”

余嘉锡:“五姑,现在都民国十年了,三叔的思想还是停留在十多年前。”

蒋伟躲在正房里,偷偷地笑了……

 

1--18  余府  书房  日(内景)

屋里的书架上摆放着很多书籍。书桌上放着《古文观止》、《论语》、《孟子》、《女神》、《尝试集》和《新青年》等书籍和杂志。

蒋伟独自一人坐在桌前看书,余福从外进来……

余  福:“大小姐。”

蒋  伟:“余叔,有事?”

余  福:“门外有几位女客找你。就是那个王小姐。”

蒋  伟:“那请她们进来吧。”

余  福:“大小姐,三老爷吩咐过……”

蒋  伟:“余叔,我知道了,我自己去。”

余福跟在后面:“大小姐,你真的要去上海读书?”

蒋  伟:“余叔,你别叫我大小姐,还是叫我小菡吧。”

余  福:“那怎么行呢。那时候你还小,现在都成大姑娘了。”

蒋 伟:“余叔,我还记得那时候你背着我在田里跑,摘树上的果子……”

 

1--19  余府  花园  日(外景)

余府内的花园并不大,但也有假山鱼池,数棵腊梅树上的腊梅竞相开放。

花园中央是个亭子。亭内有一个大瓷桌,周围摆放四个绿花瓷鼓凳。

小亭内,余笠云正陪同几个客人打牌,余曼贞和余三太太坐在傍边看着。

蒋伟、王剑虹、杨代诚、王醒余、王苏群、薛正源几人在花园有说有笑地赏花……

余笠云:“五姐,你看看,这就是你教的女儿,一点规矩都不懂。”

余曼贞:“蒋伟怎么啦?”

余笠云:“一个女孩怎么随便在客人面前抛头露面,嘻嘻哈哈的。”

余曼贞:“孩子大了,有些事……”

蒋伟走过来:“不准你说我母亲……”

余笠云:“男女要有别,你母亲把你惯得男女不分……”

蒋  伟:“这个家里是谁男女不分?究竟是谁嘴里讲仁义道德,肚子里却是男盗女娼……”

余笠云被激怒了,站起来就想打蒋伟。

蒋伟不甘示弱:“你打……你打……只要你敢打我,我就上街喊冤去,让全城的人都知道,你欺负我们孤儿寡母。”

余笠云气得在亭内来回跺脚:“你滚……你滚……”

蒋  伟:“走就走,我早就不想待在这里了。”

说完,蒋伟拉着王剑虹、杨代诚、王醒余等走出花园……

 

1--20  沅江边  日(外景)

几个女孩子坐在江边……

王剑虹:“蒋伟,婚约取消了吗?”

蒋  伟:“我提出来了,可我三舅……”

杨代诚:“蒋伟,象你三舅这样的人,我们就应该同他斗。”

蒋  伟:“斗?怎么斗?”

王剑虹:“我有办法……”

 

1--21  常德  《民国日报》编辑部  日(内景)

蒋伟和王剑虹坐在主编办公室里,主编拿着蒋伟的稿子看。

主  编:“蒋小姐,你这文章我们恐怕不能刊登。”

蒋  伟:“为什么?”

主 编:“你舅舅是城里慈善会的,在常德也是个有头有脸有影响的人物,我们得罪不起。”

王剑虹:“请问主编先生,你们办报纸的目的是什么?”

主  编:“这……”

王剑虹:“忘了?不知道?我可以告诉你,就是要维护人民的利益吗,维护妇女的权利吗。”

主  编:“但也要顾及到其它方面呀。”

王剑虹站起来:“你们不登?行,那我们带到上海去,那里也有《民国日报》,还有其它许多的报刊,他们可以刊登。”

主  编:“可以,你们可以拿到上海去登。”

王剑虹:“不过,我们也要把你们的恶劣态度也写进去。你们愿意当土豪劣绅的办报人,那是你们的自由,写文章揭露你们维护封建劣绅,那是我们的自由。我可以去找主笔邵力子先生。蒋伟,咱们回去。”

蒋伟站起身来,准备同王剑虹朝外走。

主  编:“两位小姐,莫急,莫急嘛。坐,请坐。”

蒋  伟:“怎么,改主意啦?”

主  编:“小姐说话真是厉害,佩服,佩服。小姐认识邵力子先生?”

王剑虹:“实话告诉你,我就在副刊《觉悟》工作。”

主  编:“难怪,难怪。不过,小姐,这事还是要商量商量。”

蒋  伟:“商量什么?”

主  编:“文章我们可以登,不过不能用真姓实名。”

蒋  伟:“为什么?”

主  编:“你们也得为我们想想……”

王剑虹看了看蒋伟,蒋伟点点头。

王剑虹:“行,你们什么时候刊登?”

主  编:“很快,很快,三天以内吧……”

 

1--22  忠靖庙街  女子小学  日(内景)

余笠云匆匆走进余曼贞房间,狠狠地将《民国日报》扔在桌上……

“三弟,什么事?”余曼贞抬头问。

余笠云:“岂有此理。五姐,你看看,你女儿干的好事……”

余曼贞翻开报纸,一行醒目的标题……

 

(特写):《揭开一位“慈善家”的灰色面纱》……

 

余曼贞读道:“民国已经十年了,可是在很多方面仍然保持着那种封建思想的残余。包办婚姻就是这种封建思想留下的残余,我的舅舅□□□就是这种封建思想的卫道士……”

余笠云:“你看看,你看看……”

余曼贞放下报纸:“三弟,孩子们已经长大了,他们以后的路由他们自己去走。”

余笠云:“你真的同意她去上海读书?”

余曼贞:“对,我同意。”

余笠云哼了几声冲出屋外……

余曼贞:“三弟……”

余笠云站住。

余曼贞:“有些话我得和你说说。”

余笠云坐在外面小院的椅子上。

余曼贞也坐了下来:“三弟,这么多年了,你也了解我。我和保黔结婚到现在,二十多年了。保黔死的时候,蒋伟才四岁,我肚子里还怀着宗大。”

余三爷点了点头……

余曼贞:“我为了上女子学堂,把祖业都便卖了。带着俩个孩子回常德。就是为了让孩子能够读书识字,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余笠云:“这些我都知道。”

余曼贞:“儿子十岁就死了,所以,现在我唯一的希望就在蒋伟身上。”

余笠云:“蒋伟毕竟是女孩子。”

余曼贞:“女孩子怎么啦?秋瑾不是女人,俊贤不是女人。俊贤现在还去了法兰西国。”

余笠云:“向俊贤去了法兰西?”

余曼贞:“是的,听说她改名了,现在叫向警予。”

余笠云:“女人也去外国?这个世道真是乱了。”

余曼贞:“三弟,过去你也说过,教育能救国。”

余笠云:“算了,五姐,我说不过你,从来也没说赢过你。”

余曼贞:“两个孩子的的事,我看就算了。”

余笠云:“既然如此,婚约就解除吧。”

 

1--23  沅江上  晨(远景)

从上游驶下来的早班小火轮船,在那两边都夹着青山的河面上,船俨然象一条高背的大鱼,分开水,远远地驶来……

 

1--24  常德沿河街  晨(外景)

临河的人家,大半有个小小的吊角楼,每当有船经过时,总会有几脑袋探出来张望……

余曼贞和蒋伟、王剑虹、杨代诚、王醒余、王苏群、薛正源几个女孩子朝着码头走去……

    

1--25  沅江码头  晨(外景)

小火轮快驶到码头,尖锐的笛声就响起……

王醒余:“余校长,我们要走了。”

“你们要多来几封信呵!”余曼贞嘱咐。

蒋  伟:“好啦,姆妈,回去吧,别送了,我一到上海就给你来信的。”

余曼贞:“儿行千里母担忧,你们一路小心啊。”

王剑虹:“伯母,放心,我会照顾蒋伟的。”

小火轮停在码头,旅客们上上下下……

直到汽笛声叫再次响起,余曼贞才恋恋不舍地把她们又送上小火轮……

小火轮缓缓地驶离码头……

蒋伟和王剑虹、杨代诚等人站在小火轮上向余曼贞挥手。

余曼贞挥着手,两眼含着泪珠……

 

1--26  沅江  日(远景)

两岸是迤逦不断的青山……

几个年轻的女孩子站在小火轮上,凝眸远望着帆影……

杨代诚:“剑虹,你说的平民女子学校真的是那个《新青年》杂志主编陈独秀先生办的吗?”

王剑虹:“当然是的。”

蒋伟兴奋地:“剑虹,我感觉像一只自由鸟……”

杨代诚:“我也有这感觉。”

蒋伟迎风展翅:“飞吧,我要飞翔……”

 

(第一集完)

说明:本剧本只上传一小部份,后面省略了很多内容,剧本长度大概十来分钟,是一个超级搞笑加感人并起到宣传教育的正能量剧本,适合各种活动演出。此剧本是收费的,如您有需要请联系,电话:13979226936 QQ:652117037 企业微信号:13979226936 微信公众号:剧本原创, 另外可根据您的要求专业为您量身定写各种剧本,如:专业代写小品、相声、快板、三句半、音乐剧、情景剧、哑剧、话剧、二人转、双簧、戏曲剧本等。
代写小品
关于我们 | 代写小品 | 编剧招聘 | 投稿须知 | 付款方式 | 留言版 | 法律声明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剧本创作 | 编剧群 |设为首页
本网所有发布的剧本均为本站或编剧会员原创作品,依法受法律保护,未经本网或编剧作者本人同意,严禁以任何形式转载或者改编,一但发现必追究法律责任。
原创剧本网(juben108.com)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备案号粤ICP备14022528号     法律顾问:广东律师事务所
剧本投稿  | 剧本征集  | 注册登录  | 编剧加盟  | 咨询建议  | 编剧群  | 招聘  | 代写小品  | 设为首页
总首页 |电影 |微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短视频剧 |广告剧 |小说 |歌词 |论文 |影讯 |节日 |公司 |年会 |搞笑 |小品 |话剧 |相声 |大全 |戏曲 |剧组 |编剧 |舞台剧 |经典 |剧情
电视剧本创作室 | 招聘求职 | 上传剧本 | 投稿须知 | 留言版 | 广告服务 | 网站帮助 | 网站公告
站内搜索 关键词: 类别: 范围:
代写小品剧本电话:13979226936 QQ:652117037 原创剧本网www.juben108.com
重点推荐剧本
重阳节关心老人小品《好好生
拐卖农村妇女小品《买媳妇》
社区医院健康立档题材感人小
爱国主义宣传演讲稿《老兵李
家族家风教育心理剧本《我的
勤劳致富宣传相关搞笑小品《
专业代写小品剧本
代写小品剧本
重点推荐小品剧本
拐卖农村妇女小品《买媳妇》
电视台融媒体小品剧本《融媒体
建设精神文明社会音乐剧剧本《
带领全村农民发展高效农业致富
职校老师学生小品剧本《校企合
工地项目部小品剧本《口碑重要
校园情景剧剧本《我的好爸爸》
预缴税款搞笑小品《欢喜冤家》
政府好政策鼓励回乡创业情景剧
大学生红色爱国思想教育小品剧
乡村振兴音乐剧剧本《最美乡村
市场监督管理局315晚会小品剧本
供电公司智能电表宣传快板剧本
乡村振兴村官小品《致富带头人
革命烈士情景剧剧本《刘惜芬》
服务行业超搞笑小品剧本《以礼
养老保险快板台词《城乡居保最
纪委小品剧本《巡察组的故事》
公司年会爆笑小品剧本《唐僧师
国家电网双人相声剧本《使命和
疾病防控科学就医温馨幽默感人
国家公园古城景区旅游小品《共
医院医生快板《医生这点事》
职业学校三句半台词《职校把名
适合元宵节表演爆笑古装小品(穿
保护妇女权益小品剧本(职工权益
情人节爱情故事小品剧本(最美的
幽默搞笑喜庆过年小品剧本《欢
警察节搞笑正能量小品剧本《警
节日期间保障物价稳定社会小品
您当前位置:中国原创剧本网 > 电视剧本 > 历史电视剧本 > 《纤笔一枝谁与似》
 
授权级别:独家授权与委托   作品类别:电视剧本-历史电视剧本   会员:龙泉金星   阅读: 次   编辑评分: 3
投稿时间:2021/7/18 11:38:14     最新修改:2021/7/18 19:16:39     来源:中国国际剧本网www.juben108.com 
电视剧本名:《《纤笔一枝谁与似》》
【原创剧本网】作者:佚名
中国原创剧本网电视剧本创作室专业创作各种电视剧本、电视栏目短剧剧本。 QQ:719251535
代写小品

第  一  集

 

(字幕)  一九二一年冬  上海  法租界

 

1--1  南成都路  日(外景)

微风、细雨……

租界内,行人匆匆,巡捕在路上游弋……

学生打扮的王剑虹走进南成都路内的一个小弄堂--辅德里……

(字幕):王剑虹(原名:王淑瑶,[1902—1924],《妇女声》杂志编辑)

辅德里内,几乎没有行人。弄堂的两旁是成排的石库门的公馆,外墙壁是青红砖相间砌成,格式统一的门楣上,除了雕刻的“腾蛟起凤”、“龙凤呈祥”、“吉祥如意”之类的横批和门牌号不相同外,几乎让人辨认不出哪家哪户……

王剑虹犹豫地停留在辅德里的625号门口……

 

(特写):辅德里625号门牌

 

1--2  辅德里625号  日(内景)

辅德里的625号是一楼一底的公馆,进门是一个小天井,一楼是客厅,二楼的前楼是卧室,后面的亭子间是书房,这是李达的住所。

书房内,李达、王会悟、向警予、蔡和森等四人,正在开会……

李  达:“根据中央局最近发出的通告,对我们党的组织建设和宣传工作做了部置。要求上海、北京、广州、武汉、长沙五个区,在明年七月前,都要达到三十人以上,尽快成立区执行委员会。”

(字幕):李达(号:鹤鸣,[1890—1966],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 

众人点头……

李  达:“目前,我们的工作就是要扩大组织,尽快培养一批骨干,适应革命需要。”

向警予:“鹤鸣兄,有什么具体的安排吗?”

(字幕):向警予(原名:向俊贤,[1895—1928],中国妇女运动领导者之一)

李  达:“警予,你别急,工作很多,一步一步地来。”

蔡和森:“鹤鸣兄,我和警予回国好多天了,一直闲着,怎么不急呢。”

(字幕):蔡和森([1895—1931],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

李  达:“和森呀,其实我比你们更急。前不久,我和陈独秀同志就工人运动中的一些问题交换了一下意见,我们在产业工会已经成立了工人学校,但还不够。在上海,纱厂多、烟厂多,自然女工也就多,可是这些女工普遍文化程度低,理解力和思想觉悟不高,所以我们要开展妇女运动就非常困难……”

向警予:“办女学?”

李  达:“对,为了尽快培养一批妇女骨干,中央局决定办一所平民女校。”

蔡和森:“平民女校?”

王会悟:“上海中华女界联合会平民女校。”

(字幕):王会悟 ([1898—1993],李达夫人,上海中华女界联合会文秘)

李  达:“目前,我们还不能公开办学,所以,我们同中华女界联合会会长黄宗汉女士进行了商谈,大家也知道,黄宗汉女士是同盟会元老黄兴先生的夫人,在社会上很有声望,对我们办学也非常支持,还答应为学校提供桌椅。”

蔡和森:“平民女校?平民女校?”

李  达:“对,平民女校。过去,有钱的人不愿意没有钱的人有文化;男人不愿意女人有文化。一但有了文化和觉悟,就会有反抗。所以数千年来,所有一切教育权都握在有钱人手里。现在,我们要改变这一切,中央局希望学校能成为平民求学的地方,也就是有平民精神的女子养成所。”

向警予点头:“办学的地方选好了吗?”

李达指着窗外:“就在对面,六百三十二号,房东要去国外,急着出租。”

向警予:“鹤鸣兄,租金多少?租金从哪里来呢?”

李  达:“租金每月五十元,我已经付了半年的租金。”

王会悟:“鹤鸣是用他的稿费付的。”

蔡和森:“鹤鸣兄,怎么能让你掏钱呢。”

李  达:“现在我们党的经费非常紧张,我能够付一点也是应该的。”

向警予点头:“准备什么时候开学?”

李 达:“明年开春以后就开学。我们打算在《妇女声》和《民国日报》上刊登了招生广告。”

蔡和森:“招多少学生?”

李  达:“李大钊同志希望我们一些同志的家属也都能够进学校学习。”

向警予:“是啊,我们很多的同志都是从农村来到上海,家属的文化程度都比较低。”

蔡和森:“我建议开设两个班,初级班和高级班。文化程度低的就分到初级班,中学文化程度就去高级班。”

向警予:“这个建议不错。这样教育起来就有针对性。”

蔡和森:“开设哪些课程呢?”

李  达:“我和陈独秀同志认为,开设的课程包括国文、英文、数学、物理、化学、社会学、经济学、教育学……”

向警予:“高级班可以,初级班我看就国文、英文、算术就行了。社会学、经济学对于文化程度低的妇女来说太难了。”

蔡和森:“教员呢?聘请些什么人?”

李  达:“放心,教师阵容相当强大……”

向警予好奇地:“鹤鸣兄,聘请了哪些人?”

李  达:“有高语罕、邵力子、陈望道、沈雁冰、爱丽丝女士,还有周昌寿、李希贤和范寿康,这三位都是日本帝国大学毕业的高材生。”

向警予:“哈哈……鹤鸣兄,我真是佩服你,能把这些有威望的人请来。”

李  达:“陈独秀同志还主动请缨,主讲社会学。”

王会悟:“另外我们还买了十几台旧的织袜机和织毛巾的机器,过几天就可以运到学校里来。”

向警予:“机器?要搞生产?”

李  达:“对。学生们可以一边学习一边劳动,也可以维持学校的一些开支。”

向警予:“谁教她们?”

李  达:“小秦,秦德君。李大钊同志从北京带过来的。现在在闸北袜厂当女工。”

向警予:“鹤鸣兄,我明白了,咱们现在的工作就是女校的筹备工作。”

李  达:“怎么样?警予,筹备工作没有问题吧?”

向警予:“行,没问题。过去,我在溆浦老家当过学堂的校长,这一点经验还是有的。”

李  达:“今后学校也是我们党工作的联络站。”

向警予看着桌上的稿子:“鹤鸣兄,最近工作一定挺忙吧。”

李  达:“是啊,我是中央局负责宣传的宣传主任。根据中央局的指示,准备出版一些关于马克思和列宁有关共产主义的书刊和读物。明年七月前要出版二十种以上。”

向警予:“七月前?”

李  达:“陈独秀先生已经以中央局书记的名义发出通告,要在明年七月开会。”                                      

向警予点头……

蔡和森:“鹤鸣兄,那你可太忙了。”

李  达:“是啊,不过,从今以后这里会成为咱们的出版社。”

向警予:“出版社?”

李  达:“过去叫书局、书社。现在叫出版社。我在前面加了两个字:人民。”

向警予:“人民出版社……”

李  达:“虽然条件差了一点,但很隐蔽。连那些巡捕房的人也搞不清楚。”

王会悟惊喜看着向警予的肚子:“警予,你有孩子啦?”

向警予点头……

王会悟:“几个月了。”

向警予:“四个多月。”                           

王会悟:“差不多……”

向警予:“什么?”

王会悟:“我也有孩子了。”

俩人会心一笑……                                     

李  达:“警予呀,将军夫人你不做,找了个磨豆腐的。”

向警予笑:“就算是道合而志同吧。”                      

王会悟:“听说毛润之把你们俩的结合比喻是‘向蔡同盟’。是吗?”  

    向警予点点头……

李  达:“你可得注意身体啊。”                          

向警予:“放心,鹤鸣兄,我有那么娇气吗。”

李  达:“警予、和森,说说你们在法兰西的感受……”

向警予:“在法兰西,白天我和蔡畅在纺织厂做工,和森在豆腐公司打工,晚上我们一起学习法文,学习马克思主义。”

李  达:“我在润之那里看过你们从法兰西寄回来的结婚照片,俩人拿着《资本论》。”

向警予:“不过我的法文学得实在是不好。”

李  达:“我可听说你们短短的几个月后就能读法文版的著作了。”

蔡和森:“还差得远呢。”

李  达:“办学的事还有什么问题吗?”

向警予:“没有问题。中国传统妇女在三纲五常、三从四德以及贞操节烈观念的禁锢下,完全成为了男人的私有财产。我们就是要把中国妇女的彻底的解放出来。”

李  达:“陈独秀先生也希望我们的平民女校能成为一个风雨晦冥中的晨鸡。我也说,平民女学是到新社会的第一步。警予呀,由你们来筹备女校的工作,我也就可以安心地做文章了”

向警予:“鹤鸣兄,过去,我就有‘教育救国’的理想。”

李  达:“是吗?”

向警予:“辛亥前一年,听说常德要办女子师范学堂,便跟着我的小嫂嫂一块进了常德女子学堂。在学堂里,我和几个最要好的姐妹结拜,在兰谱上写上‘誓同心愿,振奋志气,励志读书,男女平等,图强获胜,教育救国’。”

李  达:“哈哈……警予呀,我跟你一样,过去也有‘教育救国’的理想。后来受孙中山先生‘大办实业,以利国富民强’的思想影响,到日本留学后决定不学师范,改学理工科。”

向警予:“后来呢?”

李  达:“可惜呀,‘实业救国’、‘科学救国’都改变不了军阀统治下的旧中国,一条条卖国的条约,打消了我所有的梦想。中国如果不能找到一条新的出路,一定要灭亡。”

向警予:“现在找到了?”

李  达:“对,现在找到了。”

向警予:“在法兰西的两年里,我和和森也悟出了这个道理。”

李  达:“中国有两万万的妇女,希望能多有几个象你这样的女中豪杰。”

向警予:“我算什么女中豪杰呀。”

王会悟:“警予,都说湘西多才女,你可是才女中的才女啊。”

向警予:“会悟,你才是才女呀。昨天我和和森还看过你们的《妇女声》,办得不错。有评论、有消息、有小说、也有诗和杂感,是一个向妇女进行宣传教育的舆论阵地。”

王会悟:“刚办几期,也没有什么经验。”

蔡和森:“不错呀,陈独秀先生、沈雁冰先生,还有邵力子先生都为你们撰写文章。”

李  达:“我曾经想过,等革命成功以后,也去学堂当教书先生,教书育人。”

向警予:“和森说过,你是党里的哲学家、理论家。鹤鸣兄,我相信你也会成为教育家的。”

李  达:“教育家……,哈哈……”

石库门外传来一阵敲门声……

王会悟从楼上窗口探出头:“谁呀?”

王剑虹站在石库门外:“会悟姐,是我,剑虹。”

王会悟:“是剑虹呀,等一下……”说完,下楼开门……

向警予:“谁?”

李  达:“剑虹,王剑虹,我们《妇女声》的编辑。也是个才女。”

向警予:“听声音好象是孩子。”

李  达:“年龄虽不大,但很有才华,又酷爱文学,尤其是古典文学,连陈独秀先生都很赏识,办《妇女声》时,陈独秀点名让她和会悟负责刊物的编辑、组稿工作。”

向警予:“这样的女孩子就应该是我们培养的对象。”

李  达:“我也是这样想,过去在湖南省立二师,她就是学校运动的领头人物。”

向警予:“怎么认识的?”

李  达:“她父亲曾经是孙中山先生广州大元帅府的秘书。剑虹就被介绍到了中华女界联合会会长徐宗汉女士那里工作,会悟不是徐宗汉女士的秘书吗。”

向警予:“哦……”

李达和向警予走下楼来……

王剑虹:“李先生……”

李  达:“来,剑虹,介绍一下,向警予,刚从法兰西回来。”

王剑虹:“你好……”

向警予:“刚才听鹤鸣兄不停地夸赞你,说你很有才华。”

王剑虹不好意思地:“哪里……李先生过奖了。”

王会悟:“剑虹说,她过几天要回老家去。”

李  达:“为什么?”

王剑虹:“我父亲让我过年前回去一趟。”

李  达:“安富先生回四川了?”

王剑虹:“是的。父亲现在是援鄂司令部第一路总司令。”

向警予:“剑虹,你老家是哪儿……”

王剑虹:“酉阳,四川酉阳。”

向警予:“那我们离得不远,我老家是湖南的溆浦。”

王剑虹:“我是土家人。”

向警予:“巧得很,我也是土家族人。”

李  达:“剑虹,你打算什么时候回上海?”

王剑虹:“不知道,要看我父亲的意思。也许两个月,也许……”

王会悟:“剑虹,能早一点回来吗?”

王剑虹看着李达和王会悟……

李  达:“剑虹,我们准备办一所学校,是半工半读的平民女校。”

王剑虹:“平民女校?”

李  达:“对。”

王剑虹:“我也能来学校读书吗?”

李  达:“当然可以,我们还希望你能动员你过去的好姐妹们一起来咱们平民女校读书。”

王剑虹点头……

王会悟:“剑虹,你什么时候走?”

王剑虹:“明天,先到常德,我姑在那里等我,然后一块回四川。”

向警予:“剑虹,就你一个人?”

王剑虹:“是的。”

向警予:“这太危险了,路上不安全。这样吧,青年团有个同志要回常德,我让他陪你一起走。”

王剑虹:“不用了,谢谢……”

向警予:“要的,要的。一个女孩子,千里迢迢……”

李  达:“那人可靠吗?”

向警予:“复亮说,是他介绍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的。”

李  达:“既然是施存统介绍的,应该可靠。”

王会悟:“剑虹,你可要早点回来呀。”

王剑虹点头:“李先生、会悟姐、警予姐,我走了,我还得回去准备一下。”

王会悟:“好,我送送你……”

俩人出门……

向警予:“是棵好苗子……”

李  达:“是啊。”

向警予:“常德……,常德……”

李  达:“怎么啦?警予……”

向警予:“常德算是我人生的一个起点吧……”

 

(字幕) 湖南  长沙

 

1--3 长沙 潮宗街  日(外景

细雨中,杨开慧、蒋伟、王佩琼、周毓明、许文瑄、杨没累、徐潜等

七个女学生打扮的女孩子一边说笑着朝街面的一家书店走去……

 

1--4 长沙 潮宗街56号  文化书社  日(内景)

易礼容正在埋头整理书架上的书籍:“几位小姐买书……”

(字幕):易礼容(字:润生,号:韵珊,[1898—1997],长沙文化书社经理)

杨开慧:“易经理……”

(字幕):杨开慧(字:云锦,号:霞,[1901—1930],岳云中学学生,毛泽东夫人)

易礼容抬头:“哟,是几位小姐啊,有失远迎,抱歉,抱歉……”

蒋伟站在书架边翻着新到的书籍……

许文瑄:“礼容,在忙什么呢?”

(字幕):许文瑄(岳云中学学生,后为易礼容夫人)

易礼容:“刚进了几种新书,我整理一下……你们放寒假了?”

王佩琼:“对啊,听文瑄说你们过年就准备结婚,是吗?”

(字幕):王佩琼(岳云中学学生)

周毓明:“可惜我们不能来喝你们的喜酒了。”

(字幕):周毓明(岳云中学学生)

易礼容:“那好办,等一会儿请你们吃饭……”

徐  潜:“我们正愁着只有回家的车票钱,没有饭钱呢……哈哈……”

(字幕):徐潜(岳云中学学生)

“《女神》……” 蒋伟惊喜地发现郭沫若诗集。

(字幕):蒋伟(字:冰之,冰姿,后改名:丁玲[1904—1986],岳云中学学生)

易礼容:“这位小同学是……”

杨没累:“是我们的小妹妹。”

(字幕):杨没累([1897—1928],岳云中学学生,后为朱谦之夫人)

蒋  伟:“易经理,我叫蒋伟……”

易礼容:“别叫我经理。”

蒋  伟:“那叫你什么?”

杨开慧笑:“叫姐夫也行,叫礼容兄也行。”

许文瑄拉了拉杨开慧:“开慧,别闹了。”

易礼容:“你喜欢郭沫若先生的诗?”

蒋伟点点头:“是啊,我在《时事新报》上看过《凤凰涅槃》、《炉中煤》”

许文瑄:“蒋伟,读一点给我们听听。”

蒋伟得意地背诵道:“山右有枯槁了的梧桐,山左有消歇了的醴泉,山前有浩茫茫的大海,山后有阴莽莽的平原,山上是寒风凛冽的冰天……”

易礼容:“不得了,小小年纪……”

几个女孩子在书架上找着书……

易礼容:“几位小姐,恭喜呀……”

杨开慧:“礼容兄,恭喜什么?”

易礼容:“恭喜你们进了岳云中学。男女同校闹得长沙满城风雨,《大公报》还报道了此事。”说着拿出报纸……

蒋伟接过报读道:“《打开了男女同校的先路》……”

易礼容:“说你们不仅是该校的光荣,而且是湖南学界的光荣……”

杨没累:“没想到,我们居然还上报了。”

易礼容:“开慧,桌上有你的信。”

许文瑄:“谁?是谁写的?”

易礼容:“当然是润之啰。”

蒋  伟:“润之?润之是誰啊?”

周毓明:“你问开慧去。”

许文瑄:“润之是开慧家先生。”

蒋  伟:“写的是什么?”

易礼容:“他对你们进岳云中学一事,大加赞赏。”

杨开慧:“润之说什么?”

易礼容:“他说:男女共学,亦一新生面也……”

杨开慧拿着信慢慢地看起来……

 

 

(字幕)  湖南  常德

    

1--5  常德城外  沅江上  日(外景)

沅江上,淡淡的薄雾笼罩在江面……

“呜……”一艘小火轮鸣响着笛声,缓缓地逆流而行……

江面上的‘白河船’和‘麻阳船’纷纷让开了航道……

 

1--6  小火轮上  日(外景)

王剑虹和丁勒生站在小火轮上,透过薄雾,看着前方……

丁勒生:“王小姐,听说你在《妇女声》做编辑?”

(字幕):丁勒生(后改名:丁默村[1901—1947],社会主义青年团团员,后为汉奸)

王剑虹:“是的,我在女联会工作。有时间就去编辑部帮帮忙。”

丁勒生:“中华女界联合会?”

王剑虹点了点头。

丁勒生:“王小姐,你来过常德吗?”

王剑虹:“我几年前在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读过书。”

丁勒生:“桃源?”

王剑虹:“是的。”

丁勒生:“王小姐,你怎么认识警予姐?”

王剑虹:“在……在李达先生家里……”

丁勒生:“你是党员?”

王剑虹摇头……

丁勒生:“团员?”

王剑虹又摇摇头:“你呢?丁先生。”

丁勒生:“团员。这次我回来就是要在常德建立团小组。”

王剑虹:“听说是施存统先生介绍的?”

丁勒生:“对。施先生是我最佩服的人。他从一个无政府主义者变成了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

王剑虹:“丁先生,你是怎么认识施存统先生的?”

丁勒生:“说来也巧,我在常德的公立第二师范学校读书,读了半年多,就去了上海。在一次集会上认识了施存统先生。”

王剑虹:“哦……”

“呜……”小火轮又鸣响着笛声,缓缓地朝着常德码头驶去……

 

1--7  常德城外  码头  日(外景)

常德码头,寒风阵阵,细雨蒙蒙……

码头上,做生意的小商小贩们犹如听到口令般地朝着趸船边跑去……

小火轮靠岸,旅客们顺着趸船走到岸边,小商小贩们蜂拥而上……

江边的吊角楼上,探出无数的头来,好奇地张望……

王剑虹和丁勒生随着人流走出码头……

码头上,三步一岗,五步一哨。士兵们严密地检查着过往的行人。

王剑虹:“他们在查什么?”

丁勒生:“查大烟。”

王剑虹:“大烟……”

丁勒生:“在湘西,匪多,大烟多……”

一山村妇女带着五个衣服破烂的孩子走在王剑虹前面,大的有十一二岁,小的仅有两三岁。一个五六岁的孩子不慎被人群挤倒在地,王剑虹急忙上前扶起……

村妇感激地:“谢谢你,小姐……”

王剑虹:“大嫂,这都是你的孩子?”

村  妇:“是啊。”

王剑虹:“大嫂,你多大了?”

村  妇:“过了年就三十了。”

王剑虹:“三十?怎么……五个孩子……”

村  妇:“我家男人身强体壮。在山里,还能做什么。多一个孩子,多一份劳力嘛。”

王剑虹被触动:“啊……”

丁勒生望着远去的村妇:“愚昧……三十?看上去四十还多。”

王剑虹自语:“为什么妇女就成了生孩子的机器?难道说就不能节制吗?”

前面岗哨前,一个士兵对着一个山民打扮的人喊:“站住,不站住我要开枪啦……”

山民扔下背篓,飞快地朝着江边跑去,然后,跳入江中……

几个士兵冲到江边,对着江面一阵乱枪。江面冒出血水……

王剑虹躲在丁勒生背后,蒙脸不敢看。

丁勒生:“走吧,这是常有的事……”

王剑虹:“常有……贩大烟?”

丁勒生:“人要是没有饭吃,什么事都会干的。”

不远处,王醒余看见王剑虹,王醒余朝着王剑虹挥手……

王剑虹也挥着手:“姑……”

王醒余见王剑虹旁边站着的丁勒生:“淑瑶,他是……”

(字幕):王醒余(王剑虹远房姑姑)

王剑虹:“姑,他是丁先生,是他送我回来的。”

王醒余:“谢谢你呀,丁先生。”

丁勒生:“没关系……你是醒余……,王醒余……”

王醒余抬头:“你……”

丁勒生:“我是勒生,丁勒生。”

王醒余:“丁勒生,啊,丁勒生,我想起来了。”

王剑虹:“姑,你们认识?”

王醒余:“是啊,在常德学生联合会认识的。那年我们还一起上街游行,搞宣传,抵制日货……”

丁勒生:“对,对。”

王醒余:“你是常德人?”

丁勒生:“对,我家就在大高山街,裁缝店,有时间请到家里来坐坐。”

王醒余点了点头。

 

1--8  常德城外  日(外景)

在河街上,三人挥手告别……

王剑虹:“姑,船票买了?”

王醒余:“买了,明天的。”

王剑虹:“现在去哪儿?”

王醒余:“我想去看看余校长。”

王剑虹:“余校长?”

王醒余:“是啊,就是工读女校的余校长。”

王剑虹点了点头……

河街上人声鼎沸,一片繁荣景象。大大小小各种商铺、庄号不下千家。两个女孩边走边看……

 

1--9  常德  杨家牌坊  余府  日(外景)

常德大西门一条僻静的后街上,青砖琉璃瓦的高堂大宅院,富丽堂皇的窨子屋。红黑漆的盘钉大门,门上虎口门扣……

王剑虹:“这是余校长家?”

王醒余:“余校长的父亲曾经是常德颇有名望的的儒生,教书十几年,后来还在云南做知府。”

王剑虹:“难怪,这么气派。”

王醒余上前敲门,余府管家余福开门。

余  福:“请问两位小姐找谁?”

王醒余:“找余曼贞,余校长。”

余  福:“哦,两位小姐,请。”

王剑虹和王醒余随余福走进大门。

 

1--10  余府  堂屋  日(内景)

余府堂屋里,吊着八盏吊灯,灯火通明;香炉里燃着檀香,烟云缭绕……

余  福:“两位小姐,请坐……”说完走出堂屋。

王剑虹和王醒余坐下,一女仆奉上茶。

余家三爷余笠云抱着水烟从里转出来,相互间点了点头。

余笠云:“两位小姐……”

王醒余:“我们过去是余校长的学生。”

余笠云:“哦,哦。工读女校的?”

王醒余:“是的。”

余笠云:“现在……”

余曼贞从屋里出来:“是醒余呀,有两年多没见了吧?”

(字幕):余曼贞(蒋胜眉,字慕唐,[1878—1953])

王醒余:“是啊,余校长。”

余曼贞看着王剑虹:“这位是……”

王剑虹:“余校长,我叫王剑虹,醒余是我姑姑。”

余曼贞:“姑姑?”

王醒余:“是远房的。”

余曼贞:“哦,王小姐,来过常德吗?”

王剑虹:“余校长,我在二师读过书。”

余曼贞:“二师?是吗?我女儿也在二师读过书。”

王剑虹:“是吗,太巧了,也许我们认识。”

余曼贞转头对余福说:“老余,叫冰之过来一下。”

余  福:“是,五姑奶奶。”说完走出堂屋。

余曼贞:“醒余,你现在在哪里?”

王醒余:“在广州读书。”

余曼贞:“王小姐,你呢?”

王剑虹:“我在上海。”

余曼贞:“真好,现在的女孩子比我们过去强多了。”

蒋伟站在门口,打量着来客……

王剑虹眼尖:“蒋伟。”

蒋伟惊喜地:“淑瑶姐……”

俩人亲热地拥抱在一起……

 

1--11  常德街头  日(外景)

蒋伟和王剑虹朝着城门方向走去……

蒋  伟:“淑瑶姐,两年多不见了,你上哪去了?”

王剑虹:“蒋伟,我已经改名字了,现在叫王剑虹。”

蒋伟自言自语:“剑虹……”

王剑虹:“蒋伟,现在在哪里读书?”

蒋  伟:“你走以后,我也就去了周南女中,去年又转到了岳云男中。”

王剑虹惊诧:“岳云男中?你去读男中?”

蒋  伟:“是啊,我们有七个女孩子,一起去的。”

王剑虹:“你真不简单呀,蒋伟。”

蒋  伟:“剑虹姐,你呢?”

王剑虹:“从桃源女师毕业后,我父亲就带去了上海。”

蒋  伟:“上海……”

王剑虹:“是的,上海……父亲让我进了上海美术学校,后来又去了中华女界联合会工作。”

蒋伟点了点头:“剑虹姐,你怎么知道我家?”

王剑虹:“我姑曾经是余校长的学生。”

街边转角处,一家照相馆。王剑虹看了看:“走,咱俩去照个相。”

蒋伟点了点头,俩人走进相馆……

 

1--12  常德  城墙上  日(外景)

蒋伟和王剑虹俩人坐在城墙垛上……               

王剑虹:“蒋伟,你还记得那一年我们剪掉辫子上街游行示威的情景吗?”

蒋伟点头:“记得,就好象是昨天发生的事一样。”

王剑虹:“蒋伟,你听说过共产党吗?”

蒋伟摇了摇头……

王剑虹:“我在上海认识了一些朋友,都是共产党人。他们还办了很多的刊物,比如《妇女声》、《民锋》,我也参加了编辑,还发表了一些文章。”                               

蒋  伟:“共产党?他们都是些什么人?”              

王剑虹:“是……我也说不太清楚,他们都是一些志同道合的人,他们说要以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建立由劳动阶级领导的国家。”

蒋伟是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王剑虹:“共产党现在在全国各地都有活动。”

蒋  伟:“在常德有共产党吗?”

王剑虹:“常德……有,来常德时,认识了一个叫丁勒生的人,他就是社会主义青年团团员。”

蒋  伟:“共产党都宣传些什么?”

王剑虹拿出几张四开四版的半月刊《妇女声》……

蒋  伟:“都写些什么?”

王剑虹:“他们宣传共产主义思想,宣传妇女解放运动,还宣传新的文化思想。”

蒋伟接过书:“我看看……”

王剑虹指着一篇文章:“这就是我写的。”

蒋  伟:“《女权运动的中心应移到第四阶级》……什么是第四阶级?”

王剑虹:“第四阶级也称为无产阶级。”

蒋伟读着文章:“我们有觉悟的女子,应该组织团体,加入第四阶级革命军的前线,努力反抗一切掠夺和压迫,从根本上去改造社会,建设自由平等的,男女协同的社会……剑虹姐,你写得真好。”

王剑虹:“对了,我差点忘了,现在共产党准备办一种可以一边读书一边工作的学校。叫做平民女校。”

蒋  伟:“平民女校……”

王剑虹:“对,这个平民女校的校长就是陈独秀先生。”

蒋  伟:“陈独秀……就是那个《新青年》的主编?”

王剑虹:“对,蒋伟,在上海读书和在这里读书根本不一样。”

蒋  伟:“有什么不一样?”

王剑虹:“现在,我们年轻人需要的是独立互助,自由平等……”

蒋伟点了点头……

王剑虹:“蒋伟,如果你到了上海你才知道天地的广阔。在那里,我们可以学到好多好多东西。同我一起去上海读书,怎么样?”

蒋  伟:“好啊,剑虹姐,我们一起去上海。”

王剑虹:“行。等我从四川回来,咱俩就一起去。”

两人起身,走下城墙……

 

(字幕) 湖南  溆浦县

                      

    1--13  溆浦县城外  沅水边  日(外景)

王剑虹、王醒余和杨代诚坐在岸边……

王剑虹:“代诚,如果没有遇到你舅舅,我也不知道你会到溆浦来当小学教师。”

杨代诚:“你去芷江啦?”

(字幕):杨代诚(后改名:王一知,[1901—1991] 王剑虹湖南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同学)

王剑虹:“过去听你说,你父亲非常的凶,这次看见你父亲,觉得比你说的还要……”

三个女孩子哈哈大笑……

王醒余笑:“对,对,就象阎王殿里面的……”

杨代诚:“我恨我父亲,是他逼死了我母亲。”

王剑虹:“就因为你是女孩儿?”

杨代诚:“是,就因为我是女孩儿,我父亲他讨了小妾,生了个儿子。”

王剑虹:“你就没有回过家?”

杨代诚:“毕业时回去过。”

    王剑虹:“代诚,你怎么会到溆浦来当小学教师?不是说要去北京读书吗?”

    杨代诚摇头:“别提了。”

王剑虹:“出了什么事?”

杨代诚:“回家后,我父亲要我在芷江当小学教师,找个门当户对的人家结婚,安分守己地过日子。”

王剑虹:“你没同意。”

杨代诚:“对。我把母亲留下的首饰、衣物放在我舅舅家,准备变卖后用着去北京的路费。这事让我父亲知道了,他派人去把东西抢走了,还叫几个人监视我。”

王剑虹:“后来呢?”

杨代诚:“有一天晚上,我提着装书的箱子悄悄地跑到了家对面的张家,张太太是我母亲的好友,膝下无子女,所以也非常喜欢我。知道我要去北京,她就给我准备行李,还给我缝了几套新衣服。”

王剑虹:“张太太真是个好人。”

杨代诚:“没过几天,听说县城里有几个女孩子考上了二师,要去桃源,租了船,还请了一班兵保护。我觉得这是个机会,先离开芷江再说。”

王剑虹:“对,对……”

杨代诚:“我把行李送到船上,也没敢坐船,怕我父亲知道,我就雇了一顶轿子起早赶路。谁知到了桃源,却听说那船只被土匪抢了,土匪还把女孩子掳了去,让家长拿钱赎人。”

王剑虹惊叫:“啊,有这种事?那你的行李呢?”

杨代诚:“没啦。北京去不了啦。”

王剑虹:“那怎么办?”

杨代诚:“碰巧遇到过去咱们班的薛正源,你还记得吗?”

王剑虹:“记得,记得。”

杨代诚:“她说,有个同学在溆浦小学当上了校长,需要教员,我就和薛正源来溆浦了。”

王剑虹:“代诚,你以后有什么打算?”

杨代诚:“打算?没想过。去不了北京,就没有再想了。”

王剑虹:“跟我们去上海吧。”

杨代诚兴奋:“上海?”

王剑虹:“对,上海。我告诉你……”

 

1--14   常德  杨家牌坊  余府  晚(内景)

堂屋里,坐着余笠云、余三太太、余曼贞和蒋伟。

余笠云惊讶:“什么?上海?你想去上海?”

蒋  伟:“是的,我想去上海读书。”

余笠云:“上海是个什么地方,你知道吗?上海是个坏地方,十里洋场、花花世界。”

蒋  伟:“我去上海是去读书的。不是到十里洋场去玩的。剑虹姐说得对,上海是中国文化思想最前沿的地方,每一个有求知欲的人都向往去上海。”

余曼贞:“冰之,可还有半年,你中学就毕业了,文凭不要啦?”

蒋  伟:“姆妈,中学文凭不要就不要吧。”

余三太太:“冰之呀,你在那里也没有个亲戚,也没有大人,那怎么行呢。”

蒋  伟:“我已经长大了。”

余笠云:“不行,这个家里我说了算,你现在十七岁了,下半年十八,毕了业就可以在家完婚。”

蒋伟倔强地站起来:“我的事情,我自己决定……”说完走出堂屋。

余笠云:“五姐,你看你的女儿……”

余曼贞想了想:“冰之已经长大了,也有自己的想法……”

余笠云:“五姐,你也不能随着她的性子胡来。”

余曼贞:“这事我得想想。”

 

1--15  溆浦县城外  沅水边  日(外景)

杨代诚:“剑虹,你是说崽崽也要去?”

王剑虹:“是啊,我和蒋伟约好啦。”

杨代诚:“行,我也去,再叫上薛正源、王苏群她们。”

王剑虹:“春节后就去。”

杨代诚站起来面对江水,张开双臂:“飞吧!飞吧!”

 

1--16    余府  蒋伟房间  晚(内景)

蒋伟坐在灯下看书,余曼贞走进房间,坐在旁边,静静地看着蒋伟。

蒋伟放下书:“姆妈……”

余曼贞摸着蒋伟的头:“冰之,你真的打算去上海?

蒋  伟:“是的,姆妈……”

余曼贞:“冰之,那位王小姐同你很熟吗?”

蒋  伟:“剑虹姐比我长两个年级。刚进学校时,觉得她好像非常严肃,目不旁视。后来,觉得她是一个比较不庸俗、有思想的同学。”

余曼贞:“那你就舍得扔下姆妈……”

蒋伟撒娇地搂抱着余曼贞:“姆妈……”

余曼贞笑:“好啦,好啦,姆妈逗你玩的。”

蒋  伟:“姆妈,你同意啦?”

余曼贞:“好啦,姆妈不说了,你也长大了,只要你认为是对的,你就做下去,姆妈会支持你的。”

蒋伟站起来,抱着余曼贞:“真的?姆妈,谢谢你……”

余曼贞拍了拍蒋伟:“天不早啦,早点睡吧。”

蒋  伟:“姆妈,有件事我从来没有问过。”

余曼贞:“什么事?”

蒋  伟:“我和强儿哥的事。”

余曼贞:“怎么,不喜欢?”

蒋  伟:“谈不上喜欢不喜欢。”

余曼贞:“那是你外婆在你刚出生时,就给你订下了这门亲事。”

蒋  伟:“你也同意?”

余曼贞:“我能反对吗?她是我姆妈呢。”

蒋  伟:“姆妈做错了事就不能反对吗?”

余曼贞:“你这孩子,那你就反对我吧,我看你怎么去上海。”

蒋伟嘻嘻一笑:“姆妈,你和我父亲也是这样订的亲吗?”

余曼贞:“是啊。那时候,你爷爷和你外公都在云南、贵州做事。一个是普安厅同知,一个是古州厅同知,又是同乡,所以经常来往,一次酒后戏言,这事就定了。那时我还不满周岁。”

蒋  伟:“大人们为什么总是喜欢订这样的亲事呢?包办婚姻。”

余曼贞:“包办?过去的女孩子成天待在家里,不能出门,不包办,你能自由恋爱吗?”

蒋  伟:“封建……”

余曼贞:“好啦,不说这些了。想想有什么需要准备的。”

蒋  伟:“姆妈,咱家里有钱吗?”

余曼贞:“对了,去上海是要花不少的钱,咱家里的积蓄也没有多少。”

蒋  伟:“那怎么办?”

余曼贞:“怎么办,去借一点吧。找你三舅舅借。”

蒋  伟:“不,不找这吝啬鬼……”

余曼贞:“冰之,你怎么说话,好歹他也是你舅舅。”

蒋  伟:“我就是看不惯他嘛。住在这里总有寄人篱下的感觉。”

余曼贞:“我想办法凑凑吧。”

 

1--17   余府  堂屋  日(内景)

堂屋里,坐着余笠云、余三太太、余二爷、余二太太、余曼贞和蒋伟的表哥余嘉锡。几个正在堂屋里说话……

堂屋的两边是正房,门帘是棉门帘,上面有个小方块,镶着一小块纱布,透过纱布可以看见堂屋。蒋伟躲在正房里,透过门帘听堂屋里人说话……

余笠云:“我想说的就是这些,咱们余家在常德也算是有脸有面的人家,这事要是传出去,咱们余家的脸面……”

余三太太:“是啊,一个女孩子孤身一人跑到上海这个花花世界去,能……能不学坏吗?”

余曼贞:“她去上海不是去学坏,她是去寻找她们年轻人的理想。”

余笠云:“理想?一个女孩子要有什么理想?现在就是男人有理想也没几个,何况女人。”

余曼贞:“三弟,女人就不能有理想吗?”

余笠云:“不,不……五姐,我不是这个意思,在常德,有谁不知道,你是妇女俭德会和女子工读互助团的负责人。”

余曼贞:“不要说我,说蒋伟。你说一个女孩子多读一点书有什么不好。”

余笠云:“你放心?”

余曼贞:“我自己的女儿,我就相信她。她到哪里我都放心。”

余二爷:“季豫,你见过的世面多,你说说。”

余嘉锡:“其实,这女孩子多读一点书也是好事,现在,在京城里,女孩子读大学已经是很平常的事了。”

(字幕):余嘉锡(字:季豫,[1883-1955],蒋伟表哥,后曾任辅仁大学文学院院长)

余笠云:“好,好,咱们先不说读书的事。说说她和强儿的婚事。这可是她刚出生时就订下来的。”

余曼贞:“如果蒋伟同意,我没意见。”

余笠云:“很明显,蒋伟是不同意的。”

余曼贞:“既然思想不一样,就没有什么好谈的了。婚姻问题也好办。”

余笠云:“你说怎么办?”

余曼贞:“婚约可以解除嘛,这件事他们自己是小孩子,也不知道,是我们大人包办的。”

余笠云:“不行。”

余曼贞:“为什么不行。他们如果有感情他们就好,他们没有感情就算了嘛。”

余笠云:“这婚事可是母亲临终时交代的。”

余嘉锡:“三叔,现在,包办婚姻是行不通的,这样的悲剧还少吗?何况这是近亲结婚。在国外早就规定禁止近亲结婚。”

余笠云:“为什么?这亲上加亲不是很好嘛。”

余嘉锡:“据说,近亲结婚容易造成下一代严重的生理疾病。过去朝庭也多次禁止,只是这民俗难改,禁而不止。”

余曼贞:“既然如此,我看就解除婚约。”

余笠云:“不行,这祖宗的规矩不能改。”

余曼贞:“这朝庭都可以改,规矩就不能改吗。”

余笠云:“五姐,你对我们家不满意,是吗?”

余曼贞:“不满意?三弟,你别忘了,这里曾经也是我的家。”

余笠云起身:“看来怎么说都不行?”

余曼贞:“就这样吧,他们将来的事由他们自己定。”

余笠云一顿足,怒气冲冲地走出堂屋……

余曼贞:“季豫,你说我这样做对吗?”

余嘉锡:“五姑,现在都民国十年了,三叔的思想还是停留在十多年前。”

蒋伟躲在正房里,偷偷地笑了……

 

1--18  余府  书房  日(内景)

屋里的书架上摆放着很多书籍。书桌上放着《古文观止》、《论语》、《孟子》、《女神》、《尝试集》和《新青年》等书籍和杂志。

蒋伟独自一人坐在桌前看书,余福从外进来……

余  福:“大小姐。”

蒋  伟:“余叔,有事?”

余  福:“门外有几位女客找你。就是那个王小姐。”

蒋  伟:“那请她们进来吧。”

余  福:“大小姐,三老爷吩咐过……”

蒋  伟:“余叔,我知道了,我自己去。”

余福跟在后面:“大小姐,你真的要去上海读书?”

蒋  伟:“余叔,你别叫我大小姐,还是叫我小菡吧。”

余  福:“那怎么行呢。那时候你还小,现在都成大姑娘了。”

蒋 伟:“余叔,我还记得那时候你背着我在田里跑,摘树上的果子……”

 

1--19  余府  花园  日(外景)

余府内的花园并不大,但也有假山鱼池,数棵腊梅树上的腊梅竞相开放。

花园中央是个亭子。亭内有一个大瓷桌,周围摆放四个绿花瓷鼓凳。

小亭内,余笠云正陪同几个客人打牌,余曼贞和余三太太坐在傍边看着。

蒋伟、王剑虹、杨代诚、王醒余、王苏群、薛正源几人在花园有说有笑地赏花……

余笠云:“五姐,你看看,这就是你教的女儿,一点规矩都不懂。”

余曼贞:“蒋伟怎么啦?”

余笠云:“一个女孩怎么随便在客人面前抛头露面,嘻嘻哈哈的。”

余曼贞:“孩子大了,有些事……”

蒋伟走过来:“不准你说我母亲……”

余笠云:“男女要有别,你母亲把你惯得男女不分……”

蒋  伟:“这个家里是谁男女不分?究竟是谁嘴里讲仁义道德,肚子里却是男盗女娼……”

余笠云被激怒了,站起来就想打蒋伟。

蒋伟不甘示弱:“你打……你打……只要你敢打我,我就上街喊冤去,让全城的人都知道,你欺负我们孤儿寡母。”

余笠云气得在亭内来回跺脚:“你滚……你滚……”

蒋  伟:“走就走,我早就不想待在这里了。”

说完,蒋伟拉着王剑虹、杨代诚、王醒余等走出花园……

 

1--20  沅江边  日(外景)

几个女孩子坐在江边……

王剑虹:“蒋伟,婚约取消了吗?”

蒋  伟:“我提出来了,可我三舅……”

杨代诚:“蒋伟,象你三舅这样的人,我们就应该同他斗。”

蒋  伟:“斗?怎么斗?”

王剑虹:“我有办法……”

 

1--21  常德  《民国日报》编辑部  日(内景)

蒋伟和王剑虹坐在主编办公室里,主编拿着蒋伟的稿子看。

主  编:“蒋小姐,你这文章我们恐怕不能刊登。”

蒋  伟:“为什么?”

主 编:“你舅舅是城里慈善会的,在常德也是个有头有脸有影响的人物,我们得罪不起。”

王剑虹:“请问主编先生,你们办报纸的目的是什么?”

主  编:“这……”

王剑虹:“忘了?不知道?我可以告诉你,就是要维护人民的利益吗,维护妇女的权利吗。”

主  编:“但也要顾及到其它方面呀。”

王剑虹站起来:“你们不登?行,那我们带到上海去,那里也有《民国日报》,还有其它许多的报刊,他们可以刊登。”

主  编:“可以,你们可以拿到上海去登。”

王剑虹:“不过,我们也要把你们的恶劣态度也写进去。你们愿意当土豪劣绅的办报人,那是你们的自由,写文章揭露你们维护封建劣绅,那是我们的自由。我可以去找主笔邵力子先生。蒋伟,咱们回去。”

蒋伟站起身来,准备同王剑虹朝外走。

主  编:“两位小姐,莫急,莫急嘛。坐,请坐。”

蒋  伟:“怎么,改主意啦?”

主  编:“小姐说话真是厉害,佩服,佩服。小姐认识邵力子先生?”

王剑虹:“实话告诉你,我就在副刊《觉悟》工作。”

主  编:“难怪,难怪。不过,小姐,这事还是要商量商量。”

蒋  伟:“商量什么?”

主  编:“文章我们可以登,不过不能用真姓实名。”

蒋  伟:“为什么?”

主  编:“你们也得为我们想想……”

王剑虹看了看蒋伟,蒋伟点点头。

王剑虹:“行,你们什么时候刊登?”

主  编:“很快,很快,三天以内吧……”

 

1--22  忠靖庙街  女子小学  日(内景)

余笠云匆匆走进余曼贞房间,狠狠地将《民国日报》扔在桌上……

“三弟,什么事?”余曼贞抬头问。

余笠云:“岂有此理。五姐,你看看,你女儿干的好事……”

余曼贞翻开报纸,一行醒目的标题……

 

(特写):《揭开一位“慈善家”的灰色面纱》……

 

余曼贞读道:“民国已经十年了,可是在很多方面仍然保持着那种封建思想的残余。包办婚姻就是这种封建思想留下的残余,我的舅舅□□□就是这种封建思想的卫道士……”

余笠云:“你看看,你看看……”

余曼贞放下报纸:“三弟,孩子们已经长大了,他们以后的路由他们自己去走。”

余笠云:“你真的同意她去上海读书?”

余曼贞:“对,我同意。”

余笠云哼了几声冲出屋外……

余曼贞:“三弟……”

余笠云站住。

余曼贞:“有些话我得和你说说。”

余笠云坐在外面小院的椅子上。

余曼贞也坐了下来:“三弟,这么多年了,你也了解我。我和保黔结婚到现在,二十多年了。保黔死的时候,蒋伟才四岁,我肚子里还怀着宗大。”

余三爷点了点头……

余曼贞:“我为了上女子学堂,把祖业都便卖了。带着俩个孩子回常德。就是为了让孩子能够读书识字,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余笠云:“这些我都知道。”

余曼贞:“儿子十岁就死了,所以,现在我唯一的希望就在蒋伟身上。”

余笠云:“蒋伟毕竟是女孩子。”

余曼贞:“女孩子怎么啦?秋瑾不是女人,俊贤不是女人。俊贤现在还去了法兰西国。”

余笠云:“向俊贤去了法兰西?”

余曼贞:“是的,听说她改名了,现在叫向警予。”

余笠云:“女人也去外国?这个世道真是乱了。”

余曼贞:“三弟,过去你也说过,教育能救国。”

余笠云:“算了,五姐,我说不过你,从来也没说赢过你。”

余曼贞:“两个孩子的的事,我看就算了。”

余笠云:“既然如此,婚约就解除吧。”

 

1--23  沅江上  晨(远景)

从上游驶下来的早班小火轮船,在那两边都夹着青山的河面上,船俨然象一条高背的大鱼,分开水,远远地驶来……

 

1--24  常德沿河街  晨(外景)

临河的人家,大半有个小小的吊角楼,每当有船经过时,总会有几脑袋探出来张望……

余曼贞和蒋伟、王剑虹、杨代诚、王醒余、王苏群、薛正源几个女孩子朝着码头走去……

    

1--25  沅江码头  晨(外景)

小火轮快驶到码头,尖锐的笛声就响起……

王醒余:“余校长,我们要走了。”

“你们要多来几封信呵!”余曼贞嘱咐。

蒋  伟:“好啦,姆妈,回去吧,别送了,我一到上海就给你来信的。”

余曼贞:“儿行千里母担忧,你们一路小心啊。”

王剑虹:“伯母,放心,我会照顾蒋伟的。”

小火轮停在码头,旅客们上上下下……

直到汽笛声叫再次响起,余曼贞才恋恋不舍地把她们又送上小火轮……

小火轮缓缓地驶离码头……

蒋伟和王剑虹、杨代诚等人站在小火轮上向余曼贞挥手。

余曼贞挥着手,两眼含着泪珠……

 

1--26  沅江  日(远景)

两岸是迤逦不断的青山……

几个年轻的女孩子站在小火轮上,凝眸远望着帆影……

杨代诚:“剑虹,你说的平民女子学校真的是那个《新青年》杂志主编陈独秀先生办的吗?”

王剑虹:“当然是的。”

蒋伟兴奋地:“剑虹,我感觉像一只自由鸟……”

杨代诚:“我也有这感觉。”

蒋伟迎风展翅:“飞吧,我要飞翔……”

 

(第一集完)

郑重声明:任何网站转载此剧本时一定要把文章里面的联系方式和网址一同转载,并注明来源:原创剧本网www.ju20.com 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
 
代写小品
关于我们 | 代写小品 | 编剧招聘 | 投稿须知 | 付款方式 | 留言版 | 法律声明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剧本创作 | 编剧群 |设为首页

本网所有发布的剧本均为本站或编剧会员原创作品,依法受法律保护,未经本网或编剧作者本人同意,严禁以任何形式转载或者改编,一但发现必追究法律责任。
原创剧本网(juben108.com)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UserData} {$Company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