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本投稿  | 剧本征集  | 发布信息  | 编剧加盟  | 咨询建议  | 编剧群  | 招聘  | 代写小品  | 设为首页
总首页 |电影 |微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短视频剧 |广告剧 |小说 |歌词 |论文 |影讯 |节日 |公司 |年会 |搞笑 |小品 |话剧 |相声 |大全 |戏曲 |剧组 |编剧 |舞台剧 |经典 |剧情
全国原创小品剧本创作大赛
小品创作室 | 编剧经纪 | 招聘求职| 上传剧本 | 投稿须知 | 付款方式 | 留言版 | 广告服务 | 网站帮助 | 网站公告
代写公司年会小品剧本
您当前位置:中国原创剧本网 > 影视资讯 > 编剧资讯 > 独家揭秘《外来媳妇本地郎》剧集背后的创作困境
 
授权级别:独家授权与委托   作品类别:影视资讯-编剧资讯   会员:fanhoulai   阅读: 次   编辑评分: 3
投稿时间:2012/8/3 15:02:26     最新修改:2012/8/3 15:02:26     来源:www.juben108.com中国国际剧本网 
《独家揭秘《外来媳妇本地郎》剧集背后的创作困境》
上传者:编辑
专业代写小品、相声、快板、三句半、音乐剧、情景剧、哑剧、二人转剧本。电话:13979226936 联系QQ:652117037
新闻资讯
 

                         独家揭秘《外来媳妇本地郎》剧集背后的创作困境

  《外来媳妇本地郎》于1998年策划创作,2000年4月正式开拍,11月首播,是一部幽默逗趣的粤语轻喜剧,老广观众十分受落,收视率渐渐走高,并在2002-2003年达到顶峰,一举夺得广东城域最高收视21点(央视索福瑞数据),更再接再厉于2006年元宵节突破1000集,2011年10月即将突破2000集,成为目前中国最长寿的电视剧。

  谈及其长寿秘笈,总导演陆晓光脸上洋溢着红光,他认为有三张王牌:一是经济效益,二是社会效益,三是艺术价值。从经济角度来看,《外》剧无疑创造了一个收视神话,它以较低的拍摄成本,每年直接投资700万元、每集制作成本3万元、演员不过1000-2000元一集的片酬,却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最大的甜头莫过于广告收入,最辉煌时期该剧每年为广东珠江频道带来1个亿的广告收入,“康伯康婶”、“二哥二嫂”都是本地广告的宠儿。《外》剧的播出时段形成黄金时段,拥有大批的忠实观众和固定的收视群。

  从社会角度来看,《外》剧众多精彩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康家老小,在观众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作为主心骨的康家四兄弟“光宗耀祖”和他们的媳妇所引发的一系列生活摩擦和笑料,给观众带来了许多欢乐。而康家所代表的西关风情和老广州文化,也引起了本土市民及年青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关注。

  从艺术角度来看,陆晓光笑言《外》剧是“观众热捧,专家不懂”。他曾亲耳听见《外》剧被专家炮轰是“一堆垃圾”,但它本来就是一种独具广州特色的“草根文化”,把镜头对准市井百姓的生活琐事、家长里短、摩擦矛盾,营造了一种轻松诙谐、接地气的气氛,可谓“不用动脑子,让人娱乐就好。”

  B

  潜在病征:收视滑坡、演员疲惫、专家观众叫停

  专家批得凶“《外来媳妇本地郎》,那是个垃圾!”

  陆晓光导演一直把《外》剧视如己出,很少像这次那样直面创作瓶颈。“国内专家一直不认可《外》剧,我曾听某教授直陈:‘《外来媳妇本地郎》,那是个垃圾!’因为我们没有他们所谓的艺术价值。”

  专家眼中的好作品,开头应像凤头那样美丽、精彩;主体应像猪肚子那样有充实、丰富的内容;结尾应像豹尾一样有力。陆晓光承认《外》剧近年确实拍得不怎么好,艺术价值不足,“头开得不那么好看,中间也随随便便,结尾可能没有戏剧高潮,有时一集都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外》剧构图随意、松散,谈不上美感;有导演跟我提出:‘要不我们也找个轨来拉一拉,光打得好看一些吧?’想进步的心是有了,但没有付诸行动。”

  究其原因,制作投入不足,主创觉得这戏是拍给老百姓看的,不是给艺术家看的,吸引观众的不是构图,而是讲到一个刺激观众的社会热点就够了,取胜的是演员的现场感染力、搞笑和即兴发挥。“我们每个月拍17集的量,有6集精彩就足矣,其余是填空的、维持栏目播出量的。”

  网民骂得辣“一天到晚地播,快把我们烦死了”

  陆晓光承认听到网上的骂声很辣,但《外》剧遭遇的风波绝不止一两顿痛骂,广东台内部曾多次召集研讨会,讨论《外》剧到底要不要停。最大一次风波要算去年,一位高明观众写信给省委宣传部领导,措辞严厉:“《外来媳妇本地郎》拍了这么久,一天到晚地播快把我们观众烦死了,能不能停播啊!”宣传部领导阅信后批复“有关部门调查一下”。层层发文下来直达剧组,顿时人心惶惶。“领导都这样说了,《外》剧是不是要马上停?”

  陆晓光马上召集全剧主创直奔高明,找到了这位写信的村民。几十号村民就在村头大榕树下座谈,“你们真的想它停播吗?”村民们七嘴八舌,有赞还是很好看的,也有炮轰那写信者是疯子的,还有给导演提建议的,连村公社领导也被惊动了,赶来撑场道:“《外》剧不能倒啊,我们还有些村民在看,如果没了,他们看什么?”最后,热情的村民忘乎所以地将演员围住,只顾求签名合影,完全忘记了主题。

  后来,下乡调研报告送上去了,集团领导下达的意见是:“收视还是本土第一,《外》剧不能停!”

  收视跌得“狠”:两年跌一个台阶,但仍然稳坐头把交椅

  从2002-2003年最高收视21点,到2011年8月底的平均7点左右,《外》剧开播10年来,收视率经历了一条由低走高、又由高滑落的抛物线。

  陆晓光说:“拍到200集时,我们已想过见好就收,但没想到收视率出奇得好,大家越拍越起劲。有外国资料说,像这样的处境喜剧,260集才形成它真正的黄金阶段,于是就坚持了下来。”最红火的时候,收视率达到广东城域21点,街头巷尾都能看到几位主演的广告头像,凭借《外》剧,广东电视第一次压过香港T V B节目,收视位居广东榜首,扬眉吐气。但由央视索福瑞提供的今年8月份收视数据,《外》重新被TV B剧集《潜行狙击》、《紫禁惊雷》等赶超,滑落至“广州地区黄金时段所有节目排名”的第三位,如不计境外节目,《外》剧与《今日关注》咬得很紧,两者交替稳坐本土节目排名榜的头把交椅。

  “从02-03年达到收视高峰21点,之后每隔一两年就会掉一个台阶:第四季尾段10点左右,去年底第五季,从西关背景转入城中村,刚开始收视有所上升,后期落到8、9点,今年平均在7点多。但奇怪的是,我们仍是广州本土节目的收视冠军,我们仍然分到最大的一块饼!砍掉它容易,你找什么替代?”陆晓光有些激动。

  主创累得慌:新演员魅力不持久,老演员角色被定型

  “《外》剧就像万金油,哪里(收视)不行搽哪里!”这是二嫂虎艳芬的金句。广东台属下的卫视、经视等频道不断翻播前几季《外》剧,与新拍的同步,《外》剧在广东台几乎无处不在,仙逝的郭昶、嫁人的刘涛、鬼马童星时代的天庥……穿越般地活在老广观众的时空中,他们留恋几张特别亲切讨喜的面孔……但离的离了,去的去了,长大的长大了,虽然剧组每季都力求增加新血,但不能从头到尾都吸引观众。

  高明那条村里的老伯说:“刘涛一走,唔想睇啦,都没靓女了!”新换上来的黄菲(钱莹饰)完全不是一码事;饰演二哥阿宗的郭昶去世后,过往那些夫妻逗嘴、嬉笑怒骂的片段不再有;一度让剧组以为“遇上天人”的新阿宗周晓滨,形象虽有80%似,但那种纯正广州小市民的神韵不足,最终“被下课”。在陆晓光看来,维持《外》剧高收视的功臣是演员,但老演员流失、新演员的魅力又不持久,广东台自办的选美大赛《明日之星》、《比基尼小姐》,美女一抓一大把,但是不合用。

  《外》剧中的好几位主演,特别是康家老小都是十年如一日重复着同一个角色,无法突破已有的固定形象,接触其他新角色,对演员来说并不是一件幸事。饰演二嫂阿婵的虎艳芬曾悻悻地说:“我卖给阿婵一辈子了!”陆晓光的忧虑是,他们已将角色塑造得淋漓尽致,深入到观众把演员同化为剧中人,如果换别人来演,观众可能不认同;同理,如果他们去演别的角色,在观众看来他们还是在演阿婵和康祈光。

  演员有点疲惫了,编剧和导演亦然。拍了近2000集,亲情爱情友情都写过了,怎样才能玩出更多新花样,怎样才能吸引观众的眼球?实在是一个不可承受之重。陆晓光有点无奈地说:“有时,我审着剧本,也会打起瞌睡来。如果我不是干这行、做这剧的总导演,我也是不看(《外》剧)的,它不是我的那杯茶。”

  C

  医治药方:

  进也难

  创作题材受限制:早恋、小三都不能说

  俗语说,三个女人一台戏,《外》剧也是三个与西关有缘的女编剧王丹丹、王萍和许丹华炮制出来的一台好戏。有人说,“现在的《外》剧不如十年前的好看”,听在这班女编剧耳里可谓特别“哽耳”,戏还是她们写的那个戏,是观众眼光高了,还是编剧手低了?

  和南都记者聊起创作过程中遇到的瓶颈,王丹丹和王萍都有一点苦水不吐不快。“为什么以前《外》剧那么受欢迎?因为能及时反映老百姓身上的疾苦和欢乐,很多笑料都是紧贴时事的,所谓‘小骂大帮忙,帮老百姓出口气’嘛,但写戏紧贴新闻时事有风险,我们受的束缚比《今日关注》还多。”

  “比如,我们想把非典时期戴口罩的画面排入剧中,却因为‘会引起群众恐慌’而被毙掉;我们写祝师奶的一句对白:‘广州贼太厉害了,出街记住要捂住荷包啊’,结果公安局领导在餐厅的电视上恰好看到这一幕,当即打来电话说:‘现在广州治安这么好,你看看哪有那么多贼!你这么写不是想让我丢饭碗吧?’此外,像‘幼儿园27件校服事件’,‘城中村就像城市的牛皮癣’等敏感话题我们也不敢写,怕被毙。”

  “你说为什么我们这么死板啊,写了10年,早恋、包二奶问题都不能说?不能写西方节日,包括圣诞节、情人节,本来想写天庥谈恋爱、过过小年轻人爱过的情人节,都不行。因为我们是合家欢时段、给老百姓看的家庭剧,不能导向不好啊,那还能写什么?”

  陆晓光也提到《外》剧摄制周期长的老问题,一些涉及社会热点的话题一下就旧了,比如最近播出的《谣言的传播》,讲日本地震后中国人抢盐,结果从写剧本、上交审批、联络演员、拍摄、剪辑、送审、加上最后的字幕音效等,足足过了半年才呈现在荧屏上,“盐都融掉了!”他们笑说。失去了新闻时效性的故事就算编得再好,也达不到原来讽刺时弊的效果了。

  编剧难走“第三步”:征集故事?还行不通

  处境剧求新、求变,并不是不可能。T V B在《真情》、《皆大欢喜》等长气剧见好就收之后,处境剧一改家长里短的路子,推出“办公室系列”,《同事三分亲》、《毕打自己人》……直到当下的《谁家灶头无烟火》,题材、布景、演员班底每半年更新一次,依然保持稳定的收视率,并且吸纳了一班年轻观众群。

  对此,陆晓光摇摇头说:“他们处境剧放周一至周五,我们放周六、日,一开始我们是在避他们的风头。T V B编剧的故事技巧比我们成熟,他们懂得用戏去培养观众的口味,然后牢牢抓住这个观众群,而《外》剧始终是老百姓时段,面对的主要是女性和中老年观众,偏离了家庭剧这个定位,可能得不偿失。”

  《外》剧在编审机制上并非举步不前,他们也曾向香港偷师。T V B戏剧创作部采用“小组制”,一个编审带领一个编剧小组,先开会聊故事大纲,之后交由年轻编剧A、B、C、D负责度故事,然后E负责润色台词,最后编审把关,流水线运作,保证了高产出量的创作。

  《外》剧三位女编剧已走过了“单打独干”的第一步,3个人先侃故事,各自回家刨稿;如今是3个女编审先聊故事大纲,再由一群年轻枪手把大纲变成6、7个小故事,编审最后把关;故事产量大了,但怎么能多走一步———征集普通老百姓不寻常的、精彩生动的故事,再加以艺术修饰,成为《外》剧的故事源泉?“有时,一个好故事马上就能立竿见影,把收视提高到8、9点,差的故事又会跌落到4、5点,演员可以帮我们维持收视,但编剧才是提高收视的真正推手啊。”如何走出这一步,导演和女编剧们都挠挠头,没找到他们的突围之道。

  退也难

  Q、继续留低是为什么?收视还是第一,广告商、演员、领导都有需求

  一部剧集能够在惨烈的“眼球竞争”中存活11年、能够拍出2000集仍稳坐收视冠军,这是一个值得炫耀的成绩;但部分观众出现了审美疲劳,激烈者甚至骂声四起,眼见剧集质素下滑,收视率也在走下坡路,为什么屡叫停而不能呢?

  陆晓光说:“电视荧屏始终是收视率说话,《外》剧现在的收视率虽然下滑到7点左右,但是比起兄弟台同时段的收视,它始终稳守第一的位置,可见观众还有需求,如果我们停拍了,那些外迷看什么?又有哪些剧可以替代它的位置?最惨是一停连广告商也撤了!”周六、日晚上7:00-8:00的黄金时段,是荧屏兵家必争之地,《外》剧用这么多年坚持打下的江山、储下来的固定观众群,任谁也不想拱手让出。

  都说《外》剧酬金低,主角也只拿到1000-2000元一集的酬金,兄弟台的《72家房客》等开出2500-3000元一集的“银弹”力挖《外》剧的戏骨。但这么多年过去了,《外》剧的老老少少们没几个肯离巢外闯的,因为这里提供了持续的曝光率,凭着剧中形象他们广告不断,下乡演出机会频频,“在这里出名、在外面赚钱”成了不成文的约定。剧与演员互惠互利,谁也不愿放弃谁。

  电视台领导也从来没放弃这个老字号的打算。《外》剧在珠三角地区家喻户晓,其播出版权和音像制品已经卖到了珠三角之外,不少地方台将其改编成了当地的方言剧,几家视频网站还在洽购其网上播出权。骂归骂、争议归争议,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外》剧强大的吸金能力让试图否决它的人均遭挫折。

  Q、替代品有没有?有,但没有收视超越《外》剧的

  事实上,广东本土人能否真正接受没有《外来媳妇本地郎》陪伴的日子?《外》剧断断续续经历过一些停播休整期,一批以“替代品”为名小试牛刀的作品,曾得到过一次全面爆发的机会:《柴米新人类》、《美丽冤家》、《大话黄飞鸿》、《扭计师爷陈梦吉》、《妹仔大过主人婆》……但有哪些真正吸引了本土观众的关注?

  《柴米新人类》,由本土诗人编剧陈明斐创作,导演班子几乎是《外》剧的原班人马,由一群俊男靓女演绎都市青年的时尚生活,台词也是新新人类风格,但吸引不了频道的固定观众群,60集后黯然收兵。《大话黄飞鸿》,试图将《外》剧的演员吸纳过去,颠覆其固有形象,但港式喜剧的搞笑无厘头风格,移植到本土演员身上却水土不服,试想看着康家某人走在路上,突然间被雷电到,头发变成爆炸头,电视画面看似搞笑,却让观众笑不出来,本土无人能演出星爷那份感染力。《扭计师爷陈梦吉》干脆搬来了香港的编、导、演班底,用古代的环境来写现代的话题,收视虽然也不俗,但拼不过“媳妇”;当下正在播出的《妹仔大过主人婆》,已经是珠江频道试图用新作打动观众的最新一次尝试,收视与《外》剧也有分庭抗礼的时候,但“一夫多妻、尽享齐人之福”的剧情设定有违伦常道德,故事难以续写下去,第二季播完还是会终结。

  就在《外》剧开始走入充满波折的“留守or退出舞台”的反省期之际,无数本土轻喜剧作品也在突围路上多番徘徊与迂回,最终,它们无法用更优越的收视或口碑真正取代《外》剧的地位。

  《外》剧十年风云

  2000年4月18日开机

  2000年11月4日开播

  2001年阿耀与幸子离婚,刘涛离开剧组。

  2002年1月广东地区收视率最高达到22点,相当于260万人次同时收看。

  2002年3月《外》剧第一部拍完,停机3个半月休整,同年7月开机拍第二部。

  2003年阿耀再婚,黄菲加入。

  2003年2月28日筹拍电影。

  2003年9月13日电影在广州开机。

  2004年春节《外》剧电影公映。

  2005年2月第二部拍完,同年8月开播第三部。

  2006年6月14日二哥扮演者郭昶在广州病逝,终年50岁,剧组继续拍摄。

  2007年1月第三部拍完,同年7月开播第四部,加入周晓滨重塑二哥的形象。

  2010月1月第四部拍完,停机6个月。

  2010年7月开播第五部,加入何浩鹏、罗心悦等角色,同时更换西关大屋的背景改为城中村。

来源:    中国国际剧本网

郑重声明:任何网站转载此剧本时一定要把文章里面的联系方式和网址一同转载,并注明来源:中国国际剧本网(原创剧本网)www.juben108.com ,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
 
代写小品
关于我们 | 代写小品 | 编剧招聘 | 投稿须知 | 付款方式 | 留言版 | 法律声明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剧本创作 | 编剧群 |设为首页
本网所有发布的剧本均为本站或编剧会员原创作品,依法受法律保护,未经本网或编剧作者本人同意,严禁以任何形式转载或者改编,一但发现必追究法律责任。
原创剧本网(juben108.com)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备案号粤ICP备14022528号     法律顾问:广东律师事务所
剧本投稿  | 剧本征集  | 注册登录  | 编剧加盟  | 咨询建议  | 编剧群  | 招聘  | 代写小品  | 设为首页
总首页 |电影 |微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短视频剧 |广告剧 |小说 |歌词 |论文 |影讯 |节日 |公司 |年会 |搞笑 |小品 |话剧 |相声 |大全 |戏曲 |剧组 |编剧 |舞台剧 |经典 |剧情
代写代发新闻稿软文 | 招聘求职 | 上传剧本 | 投稿须知 | 留言版 | 广告服务 | 网站帮助 | 网站公告
代写企业年会小品剧本
站内搜索 关键词: 类别: 范围:
代写小品剧本电话:13979226936 QQ:652117037 原创剧本网www.juben108.com
重点推荐剧本
感情纠纷闹离婚心理剧剧本《
农产品销售致富搞笑小品《村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小品《红色
农业小品剧本《村官带货》
乡村振兴小品剧本《村官带货
戏曲音乐剧本《村长的心病》
专业代写小品剧本
代写小品剧本
重点推荐小品剧本
戏曲音乐剧本《村长的心病》
红色历史情景剧剧本《红色黔东
情感音乐剧剧本《庭前调解》
七一建党节小品剧本《最美党员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历史小品剧本
古装搞笑小品剧本《天南地北来
小学生红色教育题材小品《小小
感人故事小品剧《我爱你中国》
小学生表演红色历史题材小品《
乡村振兴小品剧本《村里那些事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宣传小品《老
电信诈骗和网贷小品《心急的陷
六一儿童节超感人小品《唯一的
512护士节正能量小品剧本(你健
五一劳动节晚会节目爆笑小品《
供电局员工感人小品剧本《照亮
拐卖农村妇女小品《买媳妇》
电视台融媒体小品剧本《融媒体
建设精神文明社会音乐剧剧本《
带领全村农民发展高效农业致富
职校老师学生小品剧本《校企合
工地项目部小品剧本《口碑重要
校园情景剧剧本《我的好爸爸》
预缴税款搞笑小品《欢喜冤家》
政府好政策鼓励回乡创业情景剧
大学生红色爱国思想教育小品剧
乡村振兴音乐剧剧本《最美乡村
市场监督管理局315晚会小品剧本
供电公司智能电表宣传快板剧本
乡村振兴村官小品《致富带头人
您当前位置:中国原创剧本网 > 影视资讯 > 编剧资讯 > 独家揭秘《外来媳妇本地郎》剧集背后的创作困境
 
授权级别:独家授权与委托   作品类别:影视资讯-编剧资讯   会员:fanhoulai   阅读: 次   编辑评分: 3
投稿时间:2012/8/3 15:02:26     最新修改:2012/8/3 15:02:26     来源:www.juben108.com中国国际剧本网 
中国原创剧本网新闻频道www.juben108.com/yingshixinwen专业代写代发各类新闻稿、软文。 QQ:719251535

                         独家揭秘《外来媳妇本地郎》剧集背后的创作困境

  《外来媳妇本地郎》于1998年策划创作,2000年4月正式开拍,11月首播,是一部幽默逗趣的粤语轻喜剧,老广观众十分受落,收视率渐渐走高,并在2002-2003年达到顶峰,一举夺得广东城域最高收视21点(央视索福瑞数据),更再接再厉于2006年元宵节突破1000集,2011年10月即将突破2000集,成为目前中国最长寿的电视剧。

  谈及其长寿秘笈,总导演陆晓光脸上洋溢着红光,他认为有三张王牌:一是经济效益,二是社会效益,三是艺术价值。从经济角度来看,《外》剧无疑创造了一个收视神话,它以较低的拍摄成本,每年直接投资700万元、每集制作成本3万元、演员不过1000-2000元一集的片酬,却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最大的甜头莫过于广告收入,最辉煌时期该剧每年为广东珠江频道带来1个亿的广告收入,“康伯康婶”、“二哥二嫂”都是本地广告的宠儿。《外》剧的播出时段形成黄金时段,拥有大批的忠实观众和固定的收视群。

  从社会角度来看,《外》剧众多精彩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康家老小,在观众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作为主心骨的康家四兄弟“光宗耀祖”和他们的媳妇所引发的一系列生活摩擦和笑料,给观众带来了许多欢乐。而康家所代表的西关风情和老广州文化,也引起了本土市民及年青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关注。

  从艺术角度来看,陆晓光笑言《外》剧是“观众热捧,专家不懂”。他曾亲耳听见《外》剧被专家炮轰是“一堆垃圾”,但它本来就是一种独具广州特色的“草根文化”,把镜头对准市井百姓的生活琐事、家长里短、摩擦矛盾,营造了一种轻松诙谐、接地气的气氛,可谓“不用动脑子,让人娱乐就好。”

  B

  潜在病征:收视滑坡、演员疲惫、专家观众叫停

  专家批得凶“《外来媳妇本地郎》,那是个垃圾!”

  陆晓光导演一直把《外》剧视如己出,很少像这次那样直面创作瓶颈。“国内专家一直不认可《外》剧,我曾听某教授直陈:‘《外来媳妇本地郎》,那是个垃圾!’因为我们没有他们所谓的艺术价值。”

  专家眼中的好作品,开头应像凤头那样美丽、精彩;主体应像猪肚子那样有充实、丰富的内容;结尾应像豹尾一样有力。陆晓光承认《外》剧近年确实拍得不怎么好,艺术价值不足,“头开得不那么好看,中间也随随便便,结尾可能没有戏剧高潮,有时一集都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外》剧构图随意、松散,谈不上美感;有导演跟我提出:‘要不我们也找个轨来拉一拉,光打得好看一些吧?’想进步的心是有了,但没有付诸行动。”

  究其原因,制作投入不足,主创觉得这戏是拍给老百姓看的,不是给艺术家看的,吸引观众的不是构图,而是讲到一个刺激观众的社会热点就够了,取胜的是演员的现场感染力、搞笑和即兴发挥。“我们每个月拍17集的量,有6集精彩就足矣,其余是填空的、维持栏目播出量的。”

  网民骂得辣“一天到晚地播,快把我们烦死了”

  陆晓光承认听到网上的骂声很辣,但《外》剧遭遇的风波绝不止一两顿痛骂,广东台内部曾多次召集研讨会,讨论《外》剧到底要不要停。最大一次风波要算去年,一位高明观众写信给省委宣传部领导,措辞严厉:“《外来媳妇本地郎》拍了这么久,一天到晚地播快把我们观众烦死了,能不能停播啊!”宣传部领导阅信后批复“有关部门调查一下”。层层发文下来直达剧组,顿时人心惶惶。“领导都这样说了,《外》剧是不是要马上停?”

  陆晓光马上召集全剧主创直奔高明,找到了这位写信的村民。几十号村民就在村头大榕树下座谈,“你们真的想它停播吗?”村民们七嘴八舌,有赞还是很好看的,也有炮轰那写信者是疯子的,还有给导演提建议的,连村公社领导也被惊动了,赶来撑场道:“《外》剧不能倒啊,我们还有些村民在看,如果没了,他们看什么?”最后,热情的村民忘乎所以地将演员围住,只顾求签名合影,完全忘记了主题。

  后来,下乡调研报告送上去了,集团领导下达的意见是:“收视还是本土第一,《外》剧不能停!”

  收视跌得“狠”:两年跌一个台阶,但仍然稳坐头把交椅

  从2002-2003年最高收视21点,到2011年8月底的平均7点左右,《外》剧开播10年来,收视率经历了一条由低走高、又由高滑落的抛物线。

  陆晓光说:“拍到200集时,我们已想过见好就收,但没想到收视率出奇得好,大家越拍越起劲。有外国资料说,像这样的处境喜剧,260集才形成它真正的黄金阶段,于是就坚持了下来。”最红火的时候,收视率达到广东城域21点,街头巷尾都能看到几位主演的广告头像,凭借《外》剧,广东电视第一次压过香港T V B节目,收视位居广东榜首,扬眉吐气。但由央视索福瑞提供的今年8月份收视数据,《外》重新被TV B剧集《潜行狙击》、《紫禁惊雷》等赶超,滑落至“广州地区黄金时段所有节目排名”的第三位,如不计境外节目,《外》剧与《今日关注》咬得很紧,两者交替稳坐本土节目排名榜的头把交椅。

  “从02-03年达到收视高峰21点,之后每隔一两年就会掉一个台阶:第四季尾段10点左右,去年底第五季,从西关背景转入城中村,刚开始收视有所上升,后期落到8、9点,今年平均在7点多。但奇怪的是,我们仍是广州本土节目的收视冠军,我们仍然分到最大的一块饼!砍掉它容易,你找什么替代?”陆晓光有些激动。

  主创累得慌:新演员魅力不持久,老演员角色被定型

  “《外》剧就像万金油,哪里(收视)不行搽哪里!”这是二嫂虎艳芬的金句。广东台属下的卫视、经视等频道不断翻播前几季《外》剧,与新拍的同步,《外》剧在广东台几乎无处不在,仙逝的郭昶、嫁人的刘涛、鬼马童星时代的天庥……穿越般地活在老广观众的时空中,他们留恋几张特别亲切讨喜的面孔……但离的离了,去的去了,长大的长大了,虽然剧组每季都力求增加新血,但不能从头到尾都吸引观众。

  高明那条村里的老伯说:“刘涛一走,唔想睇啦,都没靓女了!”新换上来的黄菲(钱莹饰)完全不是一码事;饰演二哥阿宗的郭昶去世后,过往那些夫妻逗嘴、嬉笑怒骂的片段不再有;一度让剧组以为“遇上天人”的新阿宗周晓滨,形象虽有80%似,但那种纯正广州小市民的神韵不足,最终“被下课”。在陆晓光看来,维持《外》剧高收视的功臣是演员,但老演员流失、新演员的魅力又不持久,广东台自办的选美大赛《明日之星》、《比基尼小姐》,美女一抓一大把,但是不合用。

  《外》剧中的好几位主演,特别是康家老小都是十年如一日重复着同一个角色,无法突破已有的固定形象,接触其他新角色,对演员来说并不是一件幸事。饰演二嫂阿婵的虎艳芬曾悻悻地说:“我卖给阿婵一辈子了!”陆晓光的忧虑是,他们已将角色塑造得淋漓尽致,深入到观众把演员同化为剧中人,如果换别人来演,观众可能不认同;同理,如果他们去演别的角色,在观众看来他们还是在演阿婵和康祈光。

  演员有点疲惫了,编剧和导演亦然。拍了近2000集,亲情爱情友情都写过了,怎样才能玩出更多新花样,怎样才能吸引观众的眼球?实在是一个不可承受之重。陆晓光有点无奈地说:“有时,我审着剧本,也会打起瞌睡来。如果我不是干这行、做这剧的总导演,我也是不看(《外》剧)的,它不是我的那杯茶。”

  C

  医治药方:

  进也难

  创作题材受限制:早恋、小三都不能说

  俗语说,三个女人一台戏,《外》剧也是三个与西关有缘的女编剧王丹丹、王萍和许丹华炮制出来的一台好戏。有人说,“现在的《外》剧不如十年前的好看”,听在这班女编剧耳里可谓特别“哽耳”,戏还是她们写的那个戏,是观众眼光高了,还是编剧手低了?

  和南都记者聊起创作过程中遇到的瓶颈,王丹丹和王萍都有一点苦水不吐不快。“为什么以前《外》剧那么受欢迎?因为能及时反映老百姓身上的疾苦和欢乐,很多笑料都是紧贴时事的,所谓‘小骂大帮忙,帮老百姓出口气’嘛,但写戏紧贴新闻时事有风险,我们受的束缚比《今日关注》还多。”

  “比如,我们想把非典时期戴口罩的画面排入剧中,却因为‘会引起群众恐慌’而被毙掉;我们写祝师奶的一句对白:‘广州贼太厉害了,出街记住要捂住荷包啊’,结果公安局领导在餐厅的电视上恰好看到这一幕,当即打来电话说:‘现在广州治安这么好,你看看哪有那么多贼!你这么写不是想让我丢饭碗吧?’此外,像‘幼儿园27件校服事件’,‘城中村就像城市的牛皮癣’等敏感话题我们也不敢写,怕被毙。”

  “你说为什么我们这么死板啊,写了10年,早恋、包二奶问题都不能说?不能写西方节日,包括圣诞节、情人节,本来想写天庥谈恋爱、过过小年轻人爱过的情人节,都不行。因为我们是合家欢时段、给老百姓看的家庭剧,不能导向不好啊,那还能写什么?”

  陆晓光也提到《外》剧摄制周期长的老问题,一些涉及社会热点的话题一下就旧了,比如最近播出的《谣言的传播》,讲日本地震后中国人抢盐,结果从写剧本、上交审批、联络演员、拍摄、剪辑、送审、加上最后的字幕音效等,足足过了半年才呈现在荧屏上,“盐都融掉了!”他们笑说。失去了新闻时效性的故事就算编得再好,也达不到原来讽刺时弊的效果了。

  编剧难走“第三步”:征集故事?还行不通

  处境剧求新、求变,并不是不可能。T V B在《真情》、《皆大欢喜》等长气剧见好就收之后,处境剧一改家长里短的路子,推出“办公室系列”,《同事三分亲》、《毕打自己人》……直到当下的《谁家灶头无烟火》,题材、布景、演员班底每半年更新一次,依然保持稳定的收视率,并且吸纳了一班年轻观众群。

  对此,陆晓光摇摇头说:“他们处境剧放周一至周五,我们放周六、日,一开始我们是在避他们的风头。T V B编剧的故事技巧比我们成熟,他们懂得用戏去培养观众的口味,然后牢牢抓住这个观众群,而《外》剧始终是老百姓时段,面对的主要是女性和中老年观众,偏离了家庭剧这个定位,可能得不偿失。”

  《外》剧在编审机制上并非举步不前,他们也曾向香港偷师。T V B戏剧创作部采用“小组制”,一个编审带领一个编剧小组,先开会聊故事大纲,之后交由年轻编剧A、B、C、D负责度故事,然后E负责润色台词,最后编审把关,流水线运作,保证了高产出量的创作。

  《外》剧三位女编剧已走过了“单打独干”的第一步,3个人先侃故事,各自回家刨稿;如今是3个女编审先聊故事大纲,再由一群年轻枪手把大纲变成6、7个小故事,编审最后把关;故事产量大了,但怎么能多走一步———征集普通老百姓不寻常的、精彩生动的故事,再加以艺术修饰,成为《外》剧的故事源泉?“有时,一个好故事马上就能立竿见影,把收视提高到8、9点,差的故事又会跌落到4、5点,演员可以帮我们维持收视,但编剧才是提高收视的真正推手啊。”如何走出这一步,导演和女编剧们都挠挠头,没找到他们的突围之道。

  退也难

  Q、继续留低是为什么?收视还是第一,广告商、演员、领导都有需求

  一部剧集能够在惨烈的“眼球竞争”中存活11年、能够拍出2000集仍稳坐收视冠军,这是一个值得炫耀的成绩;但部分观众出现了审美疲劳,激烈者甚至骂声四起,眼见剧集质素下滑,收视率也在走下坡路,为什么屡叫停而不能呢?

  陆晓光说:“电视荧屏始终是收视率说话,《外》剧现在的收视率虽然下滑到7点左右,但是比起兄弟台同时段的收视,它始终稳守第一的位置,可见观众还有需求,如果我们停拍了,那些外迷看什么?又有哪些剧可以替代它的位置?最惨是一停连广告商也撤了!”周六、日晚上7:00-8:00的黄金时段,是荧屏兵家必争之地,《外》剧用这么多年坚持打下的江山、储下来的固定观众群,任谁也不想拱手让出。

  都说《外》剧酬金低,主角也只拿到1000-2000元一集的酬金,兄弟台的《72家房客》等开出2500-3000元一集的“银弹”力挖《外》剧的戏骨。但这么多年过去了,《外》剧的老老少少们没几个肯离巢外闯的,因为这里提供了持续的曝光率,凭着剧中形象他们广告不断,下乡演出机会频频,“在这里出名、在外面赚钱”成了不成文的约定。剧与演员互惠互利,谁也不愿放弃谁。

  电视台领导也从来没放弃这个老字号的打算。《外》剧在珠三角地区家喻户晓,其播出版权和音像制品已经卖到了珠三角之外,不少地方台将其改编成了当地的方言剧,几家视频网站还在洽购其网上播出权。骂归骂、争议归争议,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外》剧强大的吸金能力让试图否决它的人均遭挫折。

  Q、替代品有没有?有,但没有收视超越《外》剧的

  事实上,广东本土人能否真正接受没有《外来媳妇本地郎》陪伴的日子?《外》剧断断续续经历过一些停播休整期,一批以“替代品”为名小试牛刀的作品,曾得到过一次全面爆发的机会:《柴米新人类》、《美丽冤家》、《大话黄飞鸿》、《扭计师爷陈梦吉》、《妹仔大过主人婆》……但有哪些真正吸引了本土观众的关注?

  《柴米新人类》,由本土诗人编剧陈明斐创作,导演班子几乎是《外》剧的原班人马,由一群俊男靓女演绎都市青年的时尚生活,台词也是新新人类风格,但吸引不了频道的固定观众群,60集后黯然收兵。《大话黄飞鸿》,试图将《外》剧的演员吸纳过去,颠覆其固有形象,但港式喜剧的搞笑无厘头风格,移植到本土演员身上却水土不服,试想看着康家某人走在路上,突然间被雷电到,头发变成爆炸头,电视画面看似搞笑,却让观众笑不出来,本土无人能演出星爷那份感染力。《扭计师爷陈梦吉》干脆搬来了香港的编、导、演班底,用古代的环境来写现代的话题,收视虽然也不俗,但拼不过“媳妇”;当下正在播出的《妹仔大过主人婆》,已经是珠江频道试图用新作打动观众的最新一次尝试,收视与《外》剧也有分庭抗礼的时候,但“一夫多妻、尽享齐人之福”的剧情设定有违伦常道德,故事难以续写下去,第二季播完还是会终结。

  就在《外》剧开始走入充满波折的“留守or退出舞台”的反省期之际,无数本土轻喜剧作品也在突围路上多番徘徊与迂回,最终,它们无法用更优越的收视或口碑真正取代《外》剧的地位。

  《外》剧十年风云

  2000年4月18日开机

  2000年11月4日开播

  2001年阿耀与幸子离婚,刘涛离开剧组。

  2002年1月广东地区收视率最高达到22点,相当于260万人次同时收看。

  2002年3月《外》剧第一部拍完,停机3个半月休整,同年7月开机拍第二部。

  2003年阿耀再婚,黄菲加入。

  2003年2月28日筹拍电影。

  2003年9月13日电影在广州开机。

  2004年春节《外》剧电影公映。

  2005年2月第二部拍完,同年8月开播第三部。

  2006年6月14日二哥扮演者郭昶在广州病逝,终年50岁,剧组继续拍摄。

  2007年1月第三部拍完,同年7月开播第四部,加入周晓滨重塑二哥的形象。

  2010月1月第四部拍完,停机6个月。

  2010年7月开播第五部,加入何浩鹏、罗心悦等角色,同时更换西关大屋的背景改为城中村。

来源:    中国国际剧本网

郑重声明:任何网站转载此新闻时一定要把文章里面的联系方式和网址一同转载,并注明来源:原创剧本网www.ju20.com 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
您还在为公司的活动、庆典想不出好的节目而烦恼吗?您还在为即将到来的宣传、演出、比赛没有好的剧本而发愁吗??那么中国国际剧本网(www.juben108.com)是您最好的选择,这里有上千人的专业编剧创作队伍为您量身策划各种小品、相声、话剧、舞台剧、快板、三句半、音乐剧、情景剧、哑剧、二人转 、戏曲、双簧、诗诵读、演讲稿等各种剧本,联系电话:13979226936 联系QQ:652117037
代写微电影剧本
关于我们 | 代写小品 | 编剧招聘 | 投稿须知 | 付款方式 | 留言版 | 法律声明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剧本创作 | 编剧群 |设为首页

本网所有发布的剧本均为本站或编剧会员原创作品,依法受法律保护,未经本网或编剧作者本人同意,严禁以任何形式转载或者改编,一但发现必追究法律责任。
原创剧本网(juben108.com)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UserData} {$CompanyData}